基于貨幣政策視角簡析日本經濟泡沫成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陷入長達20多年的蕭條時期,少子老齡化、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沖突、長期失業人群的社會邊緣性等社會現象相繼出現。日本“失去的十年”不僅僅帶來經濟上的低迷,同時也造成難以調節的社會問題。貨幣政策對利率的調控對房地產與股票市場有一定的關聯,對其經濟泡沫的形成有相當的影響。
關鍵詞:泡沫經濟;貨幣政策;貿易摩擦
中圖分類號:F821.0+F014.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5-0120-02
一、 泡沫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
?。ㄒ唬﹪鴥冉洕咚侔l展及轉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為遏制蘇聯,先后推行“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分別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對蘇聯實行封鎖經濟、打擊政治軍事的行為,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二戰后初期獲得美國大規模的食物援助。并在其指導下進行戰后改革,建立資本和經營相對分離的新體制,為經濟恢復發展奠定基礎。據資料顯示,美國對日本物資援助平均在50%以上,除在物資方面,美國還以貸款和直接投資的方式對日本實施幫助,從1960開始投資總計逐年上升,至1970年美國對日本的投資同初期相比增長5倍之多,著重發展工廠和技術勞動力,其潛在勞動力易轉化成軍事能力,對美國形成經濟與軍事上的幫助。而后朝鮮戰爭的爆發,美軍將日本當作亞洲生產軍需品兵工廠和后勤供應基地,每年提供數額龐大的軍需訂單,美國出口的空缺為日本進入國際化市場提供良機,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國內經濟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石油危機爆發,對石油進口過分依賴的日本在此次危機中遭受重創,經濟陷入滯脹階段。政府為抑制物價上漲采取通貨緊縮政策,但同時也帶來國內需求下降、失業率上升與大量過剩行業,加之原油用量大幅增加的雙重打擊,日本靠大量投資與以重工業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內部經濟的投資推動型進入瓶頸,危機后長期的經濟低迷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向新能源創新領域挺近,但由于長期國內需求的低迷,產出不容樂觀,所以日本政府從以國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調整為以側重出口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省資源省能源及知識集約型的產業。
(二)美日貿易摩擦升溫
日本政府對出口產業大力扶持,經濟支柱產業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出口帶動,并調整固定匯率大大增加出口額度。日本在此次石油危機中成功地完成產業升級,制造業邁入技術知識密集、高附加值得發展階段。與之相比,這次危機給美國帶來的是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政府采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利率,導致美元在國際上匯率的升值。日本出口產業對美國的打擊,加大了美日貿易順差,兩國貿易摩擦日益嚴重。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在國際貿易方面,美國從發達國家的進口銳減,從67%降至54%。同期從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由33%劇增到45%,而日本對美國的出口由11%增加到13%。20世紀60年代,鋼鐵作為日本主要出口商品在所有出口的商品中占比9.6%,而在1970年這一比例上升至28.4%,超過德國與蘇聯躍居世界第一,并且市場由東南亞、大洋洲、拉美等地,迅速轉向為大量對美國市場出口。相關數據顯示:在1955年,日本鋼鐵出口中,美國市場占比6.1%,在十年后這一比例上升至43.9%,在1968年超過50%,日本出口的鋼鐵占美國進口的40%—50%,這一現象引起美國極大不滿。
除鋼鐵外,日美彩電貿易也出現較大的摩擦,1950年后,日本電子產品加大生產力度,并引進先進技術、擴大相關資本投資,日本經濟出口型導向,加之電子行業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使日本電子產品在國際上備受青睞:1965年日本黑白電視機的出口占產出的34.8%,出口數量急劇上升。1965年出口4.8萬臺,一年后增加為25萬臺,在1969年這一數據上升至100萬臺,在此期間日本對美國電器行業的出口中,電視機市場日本占比75%,彩色電視機高達90%,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家認為,日本對美國電視機行業市場存在“傾銷”行為,開始了為期70年的彩電貿易戰。在化學合成纖維工業和紡織品行業中,日本從不同行業對美國產業進行大量出口,日益增加的數量成為日美貿易的導火索。日本出口對美國的沖擊,導致美國大量相關企業紛紛倒閉,相關產品的市場價格逐漸低廉,進一步加快了美國產業的衰退,在國際市場上美國產品競爭力也因此受到嚴重打擊,政府不得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這一措施使得后期社會失業率上升,美日產品貿易存在嚴重摩擦。日本對美國出口產品的數量遠遠大于進口數量,其中汽車、制表、電視機占比最大,且出口產品多為電器、紡織物一類,進口主要為農產品、原材料一類。其中出口數量的變化比率遠超進口。
?。ㄈV場協議的簽訂及后續影響
由于貿易上的失衡,美國制造業日漸蕭條,許多制造業大亨與國會會員為挽回局面強烈要求政府干預對外市場,來抑制由于經濟高度發展帶來的日元升值的壓力。在此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五國簽訂“廣場協議”。此后10年,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日元匯率的上升對日本出口帶來嚴重打擊,國際競爭力下降,出口額度萎縮。日本出口價格指數在1980年后急劇下降,在1988年至1990年有小幅度的上升,在隨后的幾年中下降幅度依舊較大。
二、 貨幣政策促成泡沫經濟發展
(一)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房地產與股票市場的高杠桿化
1984年,為刺激經濟增長及抑制通貨膨脹,日本進行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放松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這一改革導致日本國內銀行借貸信用制度利率下降,相關房地產規模投資激增,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行業。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致使銀行、企業和相關金融機構的營業模式發生改變,將資金更多投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導致土地價格不斷上漲,在會計賬面上增加較多的資產凈值。社會在投機氛圍下,忽視生產規模,直接將現有資金投入市場導致土地價格上漲,與此同時企業自身的負債也日積月累,高杠桿的經營模式逐步形成雛形。 在廣場協議的背景下,日元迅速升值且匯率變動劇烈,此時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企業家為規避匯率風險將大量熱錢投入日本。當時日本國內銀行正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融資方案,為優良的制造業提供資金,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國內興起了傾向于土地交易市場與房地產交易市場的投資。當時所涉及的股市行業,樂觀的人認為只要土地價格在持續上漲,股票就不會跌價,因此更多的人被鼓勵加入投機行業中,且土地神話的影響,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中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價開始上升,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放款,風險加大。
?。ǘ╅L期低利率政策和寬松的監管制度進一步促進危機
廣場協議后日本政府為防止高匯率對日本出口的負面影響,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希望通過較低的利率促進投資,加大投資對產出的影響。相關資料顯示:1986年至1987年,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息,官方利率從5%下降到2.5%,利率在發達國家中處最低水平。除此之外,1987年至1988年,日本政府仍在資產價值上漲的情況下,保持低利率的貨幣政策,為日后的經濟泡沫危機埋下了隱患。較低的利率代表投資成本相對較低,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揚,截至1987年日本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股票市值最高的國家。相關資料顯示:1989年底,日本國土地價總額超過13.4萬億美元,為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趙立昌這樣評價當時的日本經濟:“日本銀行和企業互相持股,銀行放貸缺乏有效監管的客觀現實,使銀行出于短期利益,急劇擴大了面向不動產的貸款,引發了土地投機的熱潮,造成銀行的土地抵押貸款額急劇膨脹?!?
1986 年底,低利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抑制了日元升值可能帶來的經濟不景氣。但后來日本與歐洲各國協商下調利率以防止美國股市的崩潰,使得日本保持長時間的低利率,最終帶來復蘇過快、通貨膨脹上升、金融和非金融企業機構的高杠桿率營業模式。
日本金融制度以主辦銀行為基礎,金融機構和企業交叉持股,政府對金融機構的保護,使得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三者融為一體,缺乏有效監督和問責。日本經濟在此次“繁榮”時期,以房地產作為抵押的比例從17%上漲到35.5%,除此之外日本財政部支持的一些住房貸款機構對房地產企業也放了大量貸款,造成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惡性循環。
日本政府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后,企業貸款成本降低,據相關資料顯示:當時日本企業的經常收益率在1986為-17.2%,而在1987年上半年上漲到33.5%,到下半年這一數據增加為50.9%。由當時的日本經濟背景可知,廣場協議后,日本匯率上升,使很多企業擺脫困境,擴大市場上的投機行為,投資者競相購買股票,人均持股比率從1980年的8.84%上漲為1988年的14.5%。截至1988年數據統計,日本股東人數占據日本總人口數的20%。
?。ㄈ┴泿耪吆笃诮洕F狀
1989年,由于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業的支撐,日本泡沫經濟到達最值點,此后經濟開始走下坡路,隨著日本中央政府經濟緩和政策的結束,在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于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和其他地區頒布的規定,都從不同程度上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開始征收地價稅,提高土地轉讓收益稅,并制定都市土地利用規則,這些土地整體規劃政策對抑制土地價格上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降低官定利率,調整日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通過減少信貸規模、擴大資產規模降低杠桿率。但是低利率政策持續了過長的時間,最終導致資產市場的崩塌,泡沫經濟急速衰退,致使以長期信用體系為核心的日本經濟陷入低谷。
三、 結論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得出結論:導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原因有多重,其潛在的危機為這次危機做了很深的鋪墊:在二戰之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美國在各個方面的幫助,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轉為出口導向國,在彩電行業上,日本對美國本土實體經濟產生了顯著的沖擊,除此之外在諸多方面日美貿易摩擦的逐漸加大,為后期廣場協議的簽訂埋下伏筆。
大多數人認為,廣場協議是日本泡沫經濟的導火索,但經濟發生泡沫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出自不正確的貨幣政策及其高杠桿化的房地產與股票行業的經營模式,在1984年日本進行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利率一再下降,掀起大規模的投機熱,經濟泡沫開始逐步形成,尤其是在股票與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股票、銀行及其余金融機構互相聯系,經濟實體價值逐漸支撐不住資產價值的上漲,最終在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于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和其他地區頒布的規定戳破了這一經濟泡沫,日本陷入長達10年甚至更久的經濟大衰退。
參考文獻:
[1]陳建華. 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的影響[J]. 全球瞭望, 2014(12).
[2]李加洞.冷戰氛圍下日本經濟的復蘇[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30).
作者簡介:
姜璟曉璐,女,貴州貴陽人,江西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經濟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12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