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內涵和道路選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今的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中國未來經濟的“中流砥柱”,是中國未來經濟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如何正確認識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其未來發展的道路是什么,是當前中國發展的重要問題。本文基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含義的分析,結合其本身的特性,闡釋了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探討如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
中圖分類號:F27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5-0033-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門,更是促進企業創新化、制造業高端化和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關鍵,也是技術進步、產品升級、產業優化的重要抓手。可以說,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經濟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那么,厘清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闡明新時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現實道路選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 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闡釋
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在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同時,對節約生產要素投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資源環境成本、提高經濟社會效益形成了有力支撐。一般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商品和服務質量普遍持續提高的發展、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發展、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經濟重大關系協調、循環順暢的發展和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發展。
?。ㄒ唬┰诶斫庑聲r期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的核心要義時,在結合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的理解的同時,必須緊緊圍繞生產性服務業以下鮮明特征:
1. 明確以服務型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生產性服務業以強大的應用性和完善的系統性有力地支撐了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生產性服務業的模式創新,尤其是技術集成創新已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時期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 由制造業發展的附屬者轉向產業資源的整合者,要充分發揮對制造業、農業的引領和導向作用。生產性服務對制造業發揮引領作用主要通過產業鏈、價值鏈、技術鏈的有效協調、整合和耦合來實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將設計研發、品牌開發、市場渠道、創新技術與生產制造整合,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品質提升;二是將新知識、新技術與資本、人才的耦合,引領制造業孵化新產品、孵化新行業。
?。ǘ┰诮洕哔|量發展的內核框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指創新成為核心動能、協調成為鮮明特點、人民滿意作為根本目標的發展,講求的是質量第一、 效益優先,在以高質量的生活性服務業供給來滿足和引領高質量的社會需求的同時,以高質量生產性服務業供給來調動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提高有限的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由制造型向服務型轉化,以期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核心要義:
1.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主動回應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提高公民的幸福感及獲得感和均衡化大眾福利水平,推動生活性服務業便利化、精品化、細致化、品質化發展,在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同時,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
2. 以創新驅動的發展
世界經濟正在進入以互聯網及其應用為代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時代,我國經濟要進一步發展并行至世界經濟的前沿,必然進一步從舊的勞動力與資本驅動的模式轉向新的以創新驅動的模式。
3. 更高水平結構的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服務產業內結構優化調整、向更高端服務業轉型,即以“服務業+”思維方式來實現服務業與其他相關業態的互動融合與發展,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圈。要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根據市場規律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增長,引導培育扶持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的發展,力爭建成一批諸如華為、阿里等制造業服務化示范企業以及一批制造業服務化示范項目。通過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帶動一大批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興起。
4. 更高經濟效率的發展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濟效益,無論是從宏觀層次的人均產出、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與產出投入率,還是中觀層次的資金使用效率與科研轉化率,或是微觀角度的人均營業收入、行業利潤率與中高端服務產品占比等,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距離。
5. 與制造業融合互動的發展
全球經濟早已進入服務經濟的時代,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在價值鏈環節上相互滲透、延伸和重組,在推動自身深化和產業升級的同時,不斷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逐步實現現代產業體系由制造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圍繞大數據服務、共享經濟平臺、人工智能服務、科技創新服務、現代金融服務、現代供應鏈、智慧生活服務、節能環保服務、人力資本服務、文化創意等十大服務業新業態領域,突出研發設計、戰略投融資、集成創新等高端環節,不斷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性供給能力。一是以產需互動為出發點,推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導向的“反向制造”和“定制型制造”。激勵生產性服務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實現服務產品柔性化改造;鼓勵生產性服務企業充分利用行業信息、擴展營銷渠道等獨特優勢,向制造環節拓展業務,從而實現服務向產品化發展。二是完善包括金融、科技、中介、商務服務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網絡,建立制造企業、生產性服務企業、新興技術服務機構和各級政府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系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新技術向制造業領域滲透,催生制造業新行業、新產品。
6. 更為平衡的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不同于制造業,是伴隨著城市經濟發展而來的產業,按照一般規律和國外經驗,服從于“中心—外圍”理論下的層級分工。如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的“極核”效應較為明顯,人才、資本、技術涌向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他城市的發展。所以政府要為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層級分工創造條件,綜合運用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兼并破產時給予壞賬核銷、區域聯合協作貸款、債務清償時免息、設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等多類方式,用于保護和扶持帶動性強、具有示范效應的優勢產業,以便其盡快發展、增強競爭力,以實現各城市層級分工。 二、 新時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道路選擇
?。ㄒ唬┏C正要素錯配
要素配置扭曲導致產品(服務)結構不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矯正“要素配置扭曲”。
1. 解決制造業與服務業資源配置扭曲。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顯著低于同期工業化國家,傳統投資傾向于追求制造業非理性膨脹和過度擴張,導致傳統制造業的供給嚴重過剩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投資明顯不足、產出瓶頸現象的結構性問題,制造業總供給與生產性服務業總需求之間的巨大缺口難以彌補。從某種程度上說,如今制造業的產能嚴重過剩,是因為對服務業相關核心要素投入不足所導致的較為嚴重的資源配置扭曲現象。
2. 生活性和傳統服務業過度與生產性服務業嚴重不足同時并存,表現為傳統服務企業的“僵尸化”甚至大量直接倒閉虧損,與一些國有壟斷性的生產性服務企業獲取高額盈利的現象同時并存。一般性消費服務業比重高,而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產生重要支撐作用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核心領域、核心環節供給能力不足,發展不佳,競爭力偏弱,支撐功能難以充分發揮。目前,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僅提供了一種“被動應付型”供給,而創造性供給尚未充分顯現。比如,未能實現研發設計、品牌策劃、市場渠道、創新技術與生產制造的有機整合,亟須通過以高質量生產性服務業來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品質提升。又如,未能實現新知識、新技術與資本、人才的有機整合,亟須通過高質量生產性服務業來引領制造業孵化新產品和新行業。
3. 低端生產性發展過度與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不足同時并存,表現為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另外一些行業短板明顯。以物流服務業為例,中國的公路貨運業務的經營主體約九成為個體戶或私人企業,數量多達600多萬家,但平均持有貨運車輛不足2輛,運輸業務規模小、貨源良莠不齊、經營模式傳統。而在財務服務、咨詢服務等高端服務業方面,國內大企業的國際化業務絕大多數業務被德勤、安永、畢馬威、麥肯錫咨詢公司、波士頓、普華永道等世界財務咨詢、管理咨詢機構壟斷。
?。ǘ┏掷m擴大對外開放
1. 以自由貿易實驗區為基礎,擴大服務貿易的開放深度和領域
目前,我國貨物貿易的市場開發程度高,而服務貿易由于制度和歷史的原因,壟斷格局尚未被打破,開放程度也較低。擴大服務貿易既是促進我國培育發展新動能和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必然要求,也是獲得國外先進技術溢出、促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從我國推行自貿試驗區試行以來,多個試點取得了成功,應及時總結成功試點的經驗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力圖打破桎梏我國服務業發展的服務業市場的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強化管理機制、激勵機制、監查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和服務貿易環境優化,擴大服務貿易市場從而積累知識和人力資本,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2. 推動本地服務與外貿服務的融合與協作,協調生活性服務業進口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均衡發展
服務業無論是從相對增速還是絕對比重來看都已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內部細分行業種類眾多。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擴大,服務貿易尤其是中高端生產性服務外貿近年來節節攀升,但生活性服務外貿仍停留在貿易價值鏈的低端環節,應發揮產業關聯效應,推進生活性服務進出口產品的精致化、品質化。
3. 注重外貿服務的開放序列,重點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貿易
生產性服務業由高端制造業價值鏈拓展、延伸而來,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其內嵌的知識和技術要高于一般性服務貿易。而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與知識資本經過不斷積累顯著優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進行生產性服務貿易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能夠得益于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效應。因此,我國在深化貿易開放時要注重外貿服務的開放序列,著重擴大與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貿易領域,主動吸取先進經驗和技術,充分發揮學習能力,“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從而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4. 優化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提升進口服務產品質量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受阻,全球實物貨物貿易萎縮嚴重,但服務貿易受其影響并不明顯,依舊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已有研究得出,通過進口生產性服務產品可以促進一國高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但不同服務領域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存在差異,因此,中國在擴大生產性服務貿易領域的同時,更應該優化生產性服務貿易結構,加強金融服務產品、特許和專利費服務產品等高端生產性服務產品的進口,以增強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促進新時期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質量的提高。
?。ㄈ┓e極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互動協同發展的深度融合
1. 引導不同等級的城市形成生產性服務業的層級分工格局
發展層級偏低和規模較小的城市應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利用要素稟賦形成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的集聚區;而發展層級較高和規模較大的城市則更應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的多樣化集聚功能,以此避免過于分散的無規模效應的 “無序,無規劃”的發展,各類生產性服務業以層級分工為基礎,進一步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城市群間的有序集聚。
2. 加強公共信息平臺建設
現階段制造業企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之間的信息聯通不暢和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嚴重的效率損失,政府應加強公共信息化平臺和行業信息標準的建設,提高信息質量和完善行業數據,從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效率,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的“飛輪效應”促進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升級。
3. 消除生產性服務業要素流動的體制性障礙、打破行政壟斷和資本壁壘
通過所有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加強資源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業和不同的生產性服務行業間流轉,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特別是金融保險、公共事業和信息媒體等生產性服務業。避免資源效率損失、加強共享機制。
參考文獻:
[1]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基于產業互動的研究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6(8).
[2]譚洪波,鄭江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服務業滯后并存之謎——基于部門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 ,2012(9).
[3]譚洪波.中國要素市場扭曲存在工業偏向嗎?——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
[4]宣燁,余泳澤.生產性服務業層級分工對制造業效率提升的影響——基于長三角地區38城市的經驗分析[J]. 產業經濟研究,2014(3).
[5]宣燁.基于創新驅動的我國高端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9).
作者簡介:
翟任任,女,江蘇徐州人,南京財經大學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孫鵬博,男,黑龍江雞西人,南京財經大學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務經濟;
江帥,男,安徽淮南人,南京財經大學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轉型升級。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12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