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農產品營銷模式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戴令羽 陳瑜 劉孝國 王巖
[摘 要] 在“互聯網+”推動下,電子商務在農產品營銷方面的優勢漸顯,平衡供需、降低損耗、加速流通。吉林省已形成新時期農產品營銷模式雛形,但由于當地基礎設施、營銷人才、品牌建設等方面不足,吉林省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營銷模式仍需探索改進,選擇一條適合吉林省發展的農產品營銷道路,以更好實現吉林省農產品資源整合與運用。
[關鍵詞] 互聯網+;網絡營銷;農產品營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7. 064
[中圖分類號] F71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17- 0163- 02
0 引 言
“互聯網+”背景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網絡營銷成長迅速,物流技術不斷更新,傳統營銷模式遭到巨大沖擊。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弱國,“互聯網+”的提出創新了農業營銷模式,各地紛紛利用網絡平臺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吉林省雖具農業資源、農產品加工、政策扶持等優勢,但未能構建一個完備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營銷體系。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是吉林省農業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吉林省農產品現狀,探究當前農產品營銷模式存在問題,以期完善其農產品營銷模式。
1 “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農產品發展現狀
1.1 吉林省農產品發展的區位優勢
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中部,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東部山地,西部平原,氣候相對懸殊,農產品種類豐富,享有“特產之鄉”的美名。糧食作物和藥材都涌現出大量優質品種,雖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近年呈下降趨勢,但是全年糧食總產量仍保持增長狀態。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也不斷壯大,形成了區域農產品加工優勢,2016年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5 200億元,成為吉林省第三個支柱型產業。近年來,吉林省網絡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逐漸上升,電子商務快速增長,網絡安全總體平穩,“互聯網+”工作推進較快。在網絡營銷時代,吉林省具備突出的資源優勢、農產品加工優勢以及網絡建設優勢發展“互聯網+”農產品,拓展初級農產品和農業加工品的獲利空間,形成地域性農產品發展道路。
1.2 吉林省農產品營銷現狀
目前吉林省農產品處在多元營銷模式并存時期,典型模式有“批發商+農戶”、農產品直銷、農產品的綠色營銷、農產品連鎖經營、農產品網絡營銷等。在“互聯網+”推動下,吉林省為進一步提升當地優質農產品的產值與知名度,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多元化網絡營銷為主要營銷模式,根據人們日趨成熟的消費理念,以優質健康作為產品定位,利用互聯網營銷思維積極引導顧客,通過農產品加工實現農產品價值最大化,利用搜索引擎營銷、BBS營銷、網上商店、社交媒體營銷和線上支付線下體驗式營銷等促成特色農產品交易,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
2 “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農產品營銷模式存在問題
2.1 網絡覆蓋不全面
在全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以及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大環境下,吉林省互聯網發展較落后,網絡覆蓋不全面。截至2016年12月,吉林省互聯網普及率僅為50.9%,普及率居全國第19位。農村1.3萬多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服務范圍覆蓋70%的縣和60%的鄉村。網絡覆蓋不全面造成供需失衡,農戶無法及時根據市場動向調節生產比例、生產規模,只能通過往年市場情況進行生產,以致頻繁出現“菜賤傷農”“菜貴傷民”。農產品信息流通不暢,偏遠地區無法觸網,信息資源無法實時共享,農產品資源難以進行全方位整合。
2.2 物流體系建設不健全
農產品區別于工業品,其生物特性對物流體系有更高要求,當前吉林省物流體系無法滿足農產品營銷需求。一是農產品具有鮮活性和生物性,在流通過程中損耗率難以控制,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高達20%至30%,而發達國家僅為1.5%至5%。二是農產品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地域性,但農產品需求不受時空限制,供需的時空差異使得物流量加大。“互聯網+”背景下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理念變革要求農產品物流體系自動化、線上化、智能化。吉林省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業形成“信息孤島”,物流企業標準化程度低,冷鏈物流體系規模不匹配,造成物流環節農產品價值下降。
2.3 專業性營銷人才缺失
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省農產品營銷人才缺失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更加嚴重。一方面,吉林省農戶普遍年齡較大,受教育程度低,思維固化,對互聯網的認識與使用停留于起步階段,他們的傳統營銷經驗無法靈活轉變應用于網絡營銷。另一方面,可有效進行網絡營銷的人才缺少專業的農產品知識?!盎ヂ摼W+”推動下,消費者了解產品信息往往是靠產品介紹,通過與營銷人員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溝通,最終達成交易,吉林省農產品網絡營銷人才匱乏導致消費者對產品認知不全面,消費者難以理解、信任和支持產品。
2.4 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低
“互聯網+”推動吉林省農產品走向品牌化,但是農產品品牌效應不顯著。一是吉林省知名農產品品牌宣傳方式單一,顧客選取欠缺針對性,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農產品消費重心逐漸轉移至重品牌,認牌購物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屢見不鮮,吉林省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低,難以實現品牌溢價。二是吉林省農產品品牌眾多,其中不乏公共區域品牌,由于農產品生產標準不統一,質量良莠不齊。此外,缺乏專業性人才進行多種渠道的營銷推廣,產品信息難以到達目標顧客群,大量潛在顧客流失,現有顧客難以有效維系,營銷推廣渠道的單一造成顧客觀望多于購買。 3 “互聯網+”背景下吉林省農產品營銷模式發展建議
3.1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供需信息不全面,農產品保鮮需求等對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吉林省應加快網絡全覆蓋進程,提高互聯網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保障全省網絡安全,建立全面、系統的農產品營銷服務信息機制,便于市場需求信息、實時生產信息和其他微觀信息等在供需方流通,從而進行市場觀察、監控與預測。物流行業在“互聯網+”引導下為配合農產品營銷,著眼于農產品時鮮要求,也應進一步完善。在當前農產品網絡交易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了解農產品時空轉移,根據農產品運輸特點科學規劃吉林省區域網絡,加強交通智能化發展,縮短農產品流通環節,減少農產品流通損耗率。加快互聯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智能化農產品生產、配送體系,運用RFID、GPS、GIS等技術實現農產品可追溯性,降低生產經營風險,獲取消費者信任,提升農產品價值。
3.2 挖掘新時代農業營銷人才
具有相關農業知識的營銷人才是決勝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關鍵。吉林省應利用當地高校力量,尤其是當地農業類院校,培育一批專業性的農業網絡營銷精英,既具備相應農產品知識,又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思維與技能,縮短農產品網絡營銷周期,實現高效資金周轉。在注入新血液的同時,吉林省也應注重對于當地農戶的互聯網思維教育,利用集中培訓、政府指導、樹立模范等方式幫助農民形成網絡營銷意識,指導他們通過基本的互聯網知識和技能來進行生產銷售。除依靠本省力量發展,吉林省可引進一批現代農業營銷專家,全面評估目前吉林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重點難點,預測未來農產品營銷趨勢,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緊跟“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潮流。
3.3 塑造農產品品牌形象
樹立農產品品牌意識,塑造農產品品牌形象是“互聯網+”背景下促進農產品營銷的重點。樹立品牌形象的前提是進行農產品生產、包裝、規格等的標準化,實現農產品產銷規?;б妫ㄟ^引進高科技工藝對于農產品生產進行優化,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農產品質量。產品品牌建設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發力,二者應立足于吉林省豐富的資源,深刻剖析國家政策走向,現行市場導向,未來消費動向,通過產業升級,將農產品營銷與旅游業等其他產業關聯起來,提升農產品品牌的地域性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吉林省應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注重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創新與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產品品牌溢價,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使得吉林省農產品品牌與其他地區農產品品牌顯著區分,擴大市場占有比例。
4 結 論
農產品營銷在“互聯網+”背景下對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建設以及品牌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吉林省應利用好資源特色建設一套規范化、現代化、智能化的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實現吉林省農產品營銷模式全局優化,提升吉林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莉.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1):187-192.
[2]高丁莉.農產品營銷體系的構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5):185-188.
[3]王嘉琦.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模式探析[J].價格月刊,2014(4):58-61.
[4]田漢.吉林省農產品營銷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5]竇鵬.“互聯網+”視閾下綠色農產品營銷模式探究[D].滁州: 安徽科技學院,2017.
[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7.
[7]吉林省通信管理局,吉林省互聯網協會.2017年度吉林省互聯網發展報告[R].2017-1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5008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