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老手新難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鄭磊
零售連鎖業的跨境收購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即便是這個行業本身,在國內的發展也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小型超市,到如今幾乎遍地開花的百貨連鎖、家電連鎖,隨著物流業的擴張,將來還會出現更多專業化的連鎖經營模式。BESTBUY當初進軍中國,收購五星電器時,曾讓以國美、蘇寧為龍頭的國內家電零售行業惶恐了一陣。家樂福、沃爾瑪也曾經以跨國大型企業的聲威震撼閃亮登場。如今看來,不過是逞了一時的風頭,最終深陷國內同行企業的重重包圍,不敢松懈,艱難地生存著。在廣大的二、三線城市,仍是國內連鎖企業的天下。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華都收購韓國易買得在江浙一帶的賣場,就顯得頗具代表性。
前不久,福建新華都購物廣場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計劃出資1.25億元,收購易買得所屬四家外商獨資企業100%股權,原因是看重被收購門店的位置,這四家外商獨資企業在寧波、常州、杭州和泰州共開設了6家賣場。交易完成后,寧波易買得商業有限公司、常州新世界易買得商業發展限公司、泰州新世界商業發展有限公司、杭州易買得商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為新華都的全資子公司。收購惹人注目之處在于,其被貼上了“中國首例國內零售連鎖收購國外同行在境內的賣場”的媒體標簽。而主角“新華都購物廣場”也終于從偏居一隅的地方性零售連鎖企業,開始跨上異地擴張之路。新華都在陳發樹、唐駿的名人效應之后,因這起收購再次抓住了公眾的眼球。
論起零售連鎖企業,新華都的名氣在此之前幾乎難以被人們察覺,天虹商場、銀泰百貨、巴黎春天、大潤發等,數不勝數,知名度都在新華都之上。其實,新華都的歷史也不可謂不悠久。1995年1月8日,新華都在福州的繁華商業地帶――東街口――成立了第一家百貨商場。之后,福州新華都商城、新華都購物廣場等相繼成立。1997年,新華都將屬下部分優質資產進行改制重組,成立了新華都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以百貨、超市為主,向工程機械、房地產、旅游和采礦等行業發展。新華都的36家門店,主要集中于福、漳、泉和廈門這一帶,具有明顯的地域集中的特點。這可能是導致新華都名氣受限的一個主要原因。從公司去年主要經營指標上看,其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增長率和凈利潤現金含量開始超過行業均值,出現較明顯的增長。而公司增發計劃提到,將以租賃店面的方式在福建、廣東和貴州拓展38家連鎖超市和3家百貨。市場看好其收購易買得的舉措,消息公布后,股價上升了近10%。而新華都也表示,最看重的是收購的門店的位置。
從交易的細節來看,作為韓國百貨業龍頭,易買得這次是以凈資產的45%出售門店,如果不是特殊原因,這筆交易看上去對出售方很不合算。資料顯示,易買得(E-Mart)是韓國第一大超市、全球綜合零售企業,截至2011年7月已在韓國國內開設136家連鎖分店,占32%的市場份額,門店數和銷售額均超過了沃爾瑪和家樂福在當地市場的總和。在中國,易買得最早進入的上海、天津目前銷售情況良好,有一定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但由于價格偏高、配套服務設施與質量等多方面原因出現虧損,不得不選擇收縮中國“戰線”。以“白菜價”出售門店的易買得宣布,出售后將繼續尋求在中國更好的收購機會,然而退出江浙這一中國最富裕的消費區域市場,必有其難言之隱。
零售業的拓展成功與否,和當地的經濟、人口與消費能力、企業自身定位的關系頗大。筆者認為,在三四線城市,之所以國內零售連鎖競爭優勢更明顯,一個主要原因是市場定位準確。在這樣的地方,消費者對于高價、高質量的商品的需求是有限的,易買得一個門店需要周邊20萬人以上的常住人口來消費,對于已經充斥著各種中低檔連鎖商場的小城市,無異于是龐然大物,市場難以承載。進入這類城市,應以小而精,服務少數高端人群為主。百貨零售則應重在價格實惠,靠量取勝。
2012年,中國經濟可能面臨低谷,國家將進一步減輕居民的稅負,預期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支增長速度有一定幅度的提升。盡管如此,鑒于新華都收購網點所在的城市仍無法出現消費力的大幅提升,筆者認為新華都未來最大的難題未必是收購后的整合問題,如何有效定位,才是個關鍵問題。一方面,公司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更準確地做好市場戰略定位,聚焦于大眾化日用品連鎖消費市場。另一方面,新華都在擴張過程中,應規范投資決策流程和執行,避免犯人人樂的錯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樹立良好的經營形象,補足其品牌聲譽度較低的劣勢。以其長期耕耘于福建二、三、四線城市的經驗來看,公司勝算未必很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6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