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清泉》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松奇
當石頭的第三本書書稿即將送交百花文藝出版社責任編輯孫靜同志的時候,望著這沉甸甸的一摞,我不禁感慨萬千,因為兒子畢竟只有15歲呀,就已經寫出了這么多的東西。
記得石頭一周歲的時候,我們全家在長春大姐家為石頭過生日。中國自古就有“抓周”的傳統,就是在孩子一周歲這一天,把孩子放在床上,在他身邊擺下一圈東西,看他抓住哪一樣東西,就能預知他一生的愛好及前程,我們也未免俗。在生日那天,我們也在他身旁放了一圈有象征意義的小物品。石頭當時看了一會兒,獨獨拿起了一支鋼筆,這讓在場的人們嘖嘖稱奇。
石頭開始說話的時間并不早,而且常常“你”“我”不分。從中國人民大學的筒子樓搬到南方莊時,石頭只有8個月大。第二年春天,當我帶著石頭下樓在明媚春光里散步時,樓下小賣部的老太太看到石頭故意逗他,問:“石頭,你姥姥呢?”,石頭竟大聲回答“你姥姥在樓上呢!”周圍的人們哄然大笑。1997年,我到社科院人事局辦老婆孩子的戶口關系證明,先進門,辦公室負責此事的中年女領導態度冷漠,隨后老婆帶著石頭進到辦公室,石頭穿一花色小短袖,進來后就連說帶笑地爬上了這位同志對面的椅子,接著又爬上了桌子,這位女同志看到石頭這樣兒突然笑逐顏開,說:“這孩子太好玩了”。于是,幾分鐘就把手續辦完了。從那一刻起,我就把石頭視為我的大福星。因為石頭從小大頭大腦,臉上永遠洋溢著笑意,幾乎是人見人愛。3歲時,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我們把他送到方莊二幼,這是離家最近的一家條件較好的幼兒園,但兒子到了這所幼兒園后似乎非常不適應,常常生病。于是,我開車拉著他慢慢往遠處轉,希望能找到一家條件更好些的幼兒園。記得,有一天,轉到小牛津雙語幼兒園門口時,石頭竟然下車直接跑進大門,把操場上的各種游戲設施玩了個遍,然后說:“我就在這兒了!”這個幼兒園是臺灣人設辦的,每年學費3萬元,每月還另收750元的生活費。盡管當年我手頭拮據,但看到兒子喜歡,毫不猶豫地辦理了入園手續。這所幼兒園最大的特點是每天有半天由外教幼師帶孩子們上課、玩游戲。估計是為節省成本,園里的外教多來自印度及一些非洲小國,石頭因此打下了古怪英語聽力的底子,小學時和他媽列國旅游時常常能給他媽當翻譯。
石頭從小就顯露善良寬容大氣的性格,但實事求是說,我挖空心思嘔心瀝血地觀察他,從他身上似乎找不到一丁兒點天才的影子,我和老婆于是得出一致鑒定意見――這就是個普通、健康的孩子。
如果愣是總結特質,一是注意力,一兩歲時,翻看畫冊或看動畫片,一坐一兩個小時專心于一件事;二是常常有一些出彩兒的語言;三是爭強好勝的精神。三歲時,我們帶他到龍潭湖公園玩。我給他買了個竹蜻蜓,我示范著一次次將竹蜻蜓搓起飛到天上,但石頭就是使不好這股勁,看到我和他媽笑他笨,竟然一把將竹蜻蜓摔到地上哭了起來,邊哭邊說:“我不要你們了,讓你們成為野爸爸野媽媽!把車鑰匙給我,我自己開車回家!”當然,這些話惹得我們又是一通大笑。那天中午,他死活不肯跟我們上樓,也不讓我們陪著,自己一個人在樓下揣摩練習搓竹蜻蜓,大約一個多小時后,笑瞇瞇地回到家里,自豪地給我們表演他的竹蜻蜓技藝。
石頭小時候的玩具不多,我們家只是書多。我的學生李德光是書商,每次到家串門都是帶很多很多兒童讀物給石頭,所以,石頭沒上學就熟知孔子、孟子、莊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名字,至于曹操、劉備、關羽、張飛、孫悟空、李逵等人物更是他心目中的朋友。石頭早期教育中還值得一提的是我另一個中國人民大學MBA學生趙喜明,當時在三辰影庫公司工作,他源源不斷地給石頭送來他們整理出品的國內外經典動畫系列影碟。一次聚會中,5歲多的石頭朗聲對趙喜明的老板孫文華說:“三辰影庫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石頭是如何與寫作結緣的?除了基因緣故外,還可以追溯到他剛上幼兒園時我給他講的一個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石頭纏著我給他講故事,于是,我說道:中國古人中最有名氣的就數孔子了,但你知不知道,他教過的3000學生中有人曾經想殺死他?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路,身材高大威猛。因為醉心于政治,學習不專心,常常遭到孔子批評。子路心生恨意,有一次懷里藏了一塊大石頭,想把老師砸死。子路凡事皆重名,就是說干什么事都要先確定是否名正言順、堂而皇之,于是動手前問孔子,“上士殺人怎么殺?”孔子曰:“上士殺人用筆端。”;又問:“中士殺人怎么殺?”答:“中士殺人用舌端?!?;再問:“下士殺人呢?”孔子曰:“下士殺人懷石盤?!弊勇仿犃T大愧,心想自己險些墮落成下士,趕緊跑到門外把石頭扔掉了。石頭聽了這個故事沉默不語,我于是問道:“兒子,你長大了是想做上士、中士還是下士?”石頭斬釘截鐵答曰:“當然上士!”
現在石頭已長成了一個行止若思容貌冷峻身高幾近1.8米的大小伙子,但這個3歲時就聽到的故事,我想仍然會留存在他的腦海里。
石頭15歲就能出版3本書,最應該感謝的還是他小學和中學遇到的兩位好老師――小學時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單秀梅和中學時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王芳。在培養石頭寫文章方面她們的貢獻遠遠大于爸爸媽媽。
石頭自上小學開始,幾乎未參加任何課外輔導班尤其是奧數類輔導班。4年級時,單秀梅老師開始擔任他的語文老師,她在全班同學的寫作訓練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單老師曾經支持小同學們自辦雜志《童年》,前后出版了5期,石頭任主編,編委亦由學生自由選舉產生。每個學生在《童年》上發表文章后可獲得稿費10元。我們自愿為雜志提供了全部的財政支持。小學生自辦雜志且又編得如此有板有眼,這在人大附小的歷史上也許空前絕后。我曾認真閱讀了《童年》最后一期上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說,篇篇精彩,即使是平日語文成績欠佳的學生,在這本“告別童年”專輯中呈獻的文字也是那樣感人至深?!锻辍冯s志的成功實際上是單老師語文教學實踐的成功。單老師為石頭和這一班所有同學打下的語文基礎將使孩子們受益終生。
小升初時,石頭本可以順利升入人大附中,但匯佳中學當年2/3英語教學的課程設計似乎對石頭未來更有利。于是石頭跟媽媽一起到遠在昌平的匯佳學校參觀,并臨時決定參加考試,竟然以不錯的成績成功跳級到匯佳初一下學習。匯佳中學實行寄宿制度,4個學生一個房間,每周末校車接送往返。在這里,石頭幸運地遇到了班主任王芳老師。王芳老師中英文俱佳,此前曾經是《哈爾濱日報》的專欄作者,寫作能力很強,因為石頭已出版過《石頭的部落》,她對石頭自然是青眼有加。剛到匯佳時,因為跳級的緣故,石頭第一次考試成績在全年級排名69,但石頭在人生首次集體生活中很快適應并找到感覺,學習進境神速,不到一年,便取得了全年級第九、男生第一的成績。初三時,因為學校更改教學安排、刪減英語教學課程,石頭毅然退學轉到一國際學校就讀。痛苦壓抑掙扎一年后決心出國讀書。起初,我們打算讓他到新加坡念高中,但他執意要去美國,于是便有了這一年多的大洋彼岸游學故事。到美國讀高中,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復讀一年,為的是補習英文。石頭因為有了國際學校BISS的經歷,到美國后直接升入10年級,并在第一年就兌現了全A的承諾。當然,這樣的成績很多中國學生都能拿到,因而不值得夸耀。但有一點,也許是所有到美國讀書的中國孩子們難以實現的目標,即是在英文精進的同時仍然保持中文和中國文化修養的進步。到美國后,這一點,石頭做到了,做到的關鍵,就是王芳老師。到美國后的這一年多時間里,王老師每周都會給石頭布置中文閱讀篇目和花樣迭出的寫作題目,令人稱奇的是――用王老師的話說――“面對任何無理的命題都不懼怕,都敢動筆,都能侃上一番”。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孩子不怕家長怕老師。我們說事,孩子可能不聽,但老師說了,大都近乎最高指示。石頭聽王芳老師的,每次完成任務也是先發給王芳老師,我們看到的石頭的文章,幾乎都是王芳老師轉發過來的。這本《石上清泉》中寫于美國的文字,我們都是后來才讀到的。
石頭現在僅僅是個11年級的學生,在廣闊無涯的學海中剛剛撐起風帆。實事求是地說,這本《石上清泉》中的許多文章內容我還沒看過。因為,通常程序是:石頭文章老師先看,然后媽媽看,我這個當爸爸的欲了解石頭到底寫些什么,只能等正式出書后,到外地出差時帶上,晚上沒事時慢慢翻閱,從實質上說是在閱讀、了解、欣賞自己作品的作品。在我看來,這不啻人間第一樂事。
據我研究,文章大致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所說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努力做到孔子所說的“辭達而已矣”。那么,什么是辭達境界的涵義呢?就是無論看到什么事想到什么事都能看明白看透,并能準確無誤地把它寫出來說出來。一旦“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笨v觀石頭的文章,想想王芳老師所說的“面對任何無理的命題都不懼怕,都敢動筆,都能侃上一番”的評語可以判斷,石頭現在所處的階段,正是力求“辭達”的第一重文章境界。
第二重境界,是在“辭達”的基礎上能夠以氣馭文。在中國,無論文武都講用氣。外國人聽不明白也搞不懂氣到底是什么東西。武術中的“氣”,較低層次是讓練武的人通過逆式呼吸和大小周天的練習,培養瞬間形成內壓用于瞬間抵御外部打擊的本領,較高層次則是精氣神合一并于電光石火之間調動身體全部潛能給對方致命一擊的能力。文章中的“氣”,情形則更為復雜。古人認為,文章的氣有清有濁,有正有邪,有卑微有浩然。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曹丕更進一步闡釋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敵”,氣是高深修養的個性化表現,因而“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由此可見,為文當先養氣。那么,到底什么是“養氣”?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道德修為,就是思想見識,就是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文章到了這一層境界就不僅是“辭達”,而且能夠提升人們的認識水平并帶來精神享受,成為文化領域中的精金美玉。有這樣的精金美玉放在那里,即使暫時未獲得廣泛的市場認知,但人們總會在經久不息的歷史選擇過程中發現它的價值,并使之長久流傳下去。
第三重境界是為文的最高境界,即中國古人所說的立圣人言。在古人眼里,立圣人言是指那些公認的思想大師以創新精神構造體系的表達行為。圣人言要發掘至理即闡釋規律,這些至理闡釋要有嚴整的邏輯,形成有建屬關系的全體。至理代表思想認識高度,體系則代表認知覆蓋廣度。錢鐘書先生是大師,但代表其國學最高成就的《管錐編》只是思想火花集,沒有體系。劉勰的《文心雕龍》不僅新論迭出而且形成整套文學理論體系,故已傳誦了一千六百多年,現在還是每個中文專業大學生研究生的必讀書目且今后還會永遠為后人傳讀下去。老子、孔子既言至理又有內在體系,故為圣人?,F代的達爾文、馬克思既發現了生物演化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又用畢生精力從事寫作,留下了宏大嚴整的理論體系,故是現代的圣人。圣人立言,能立言者為圣,圣人與圣人言,一而二,二而一也。
萬法歸一,文理相通,對于每個研究者來說,即使是理工科人士,其道德文章境界劃分標準似乎也概莫能外。
石頭現在身處文章的第一重境界,學海泛舟啟帆初航,彼岸在哪里尚未得知,現在只求筆耕不輟且辭能達意而已。然而,僅憑“筆耕不輟”這四個字,石頭就足以讓我們引以為自豪了。從七歲開始,石頭每月甚至每一兩周都有文章出籠,這種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別是這種長期寫作形成的個人成長經歷的全程記錄,在中國甚至世界的少年兒童中可能也不多見。
從全球角度說,天才少年不可勝數,我們從來沒敢把石頭列入天才行列。他只是一個誠實、善良、努力、聽話且從小就重然諾的普通孩子。如果說有什么值得稱道的特殊之處,那就是他不甘人下的倔強和堅持不懈的品格。
在美國讀11年級,課業負擔和國內高二學生比一點兒也不輕松,王芳老師曾和石頭商量:作業多時間緊,每周一篇文章的計劃是否需要做松動調整?但石頭堅定地回答:沒問題,每周一篇不變!
我對石頭一直深信不疑。
往前看,剛剛15歲,就已有3本書面世;往后看,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石頭如果依然保持每年50篇左右的寫作節奏,那么,將來的將來,他真會是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了。對于做父母的我們來說,不管他以后從事什么工作,不論他的寫作內容作何種調整變化,堅忍不拔地用文字文章鋪出一條絢麗多彩悠長完整的生命之路,這就足夠了――不管他的文章能否升華至我所說的第二、第三重境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6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