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掉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席 斯
回歸抉擇
新希望集團(下稱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以一個迅速得有些突然的收購,開始了他的回歸之路。
5月18日,在北京長安俱樂部九層的新聞發布會上,新希望集團宣布以現金出資收購山東六合集團近一半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劉永好任六合集團董事長。今年元旦啟動到3月中旬合并報表,這一收購前后不到百日。據內部人士透露,早先,劉永好與六合飼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炳亮就沒有在價格問題上過多糾纏,不過至今,雙方仍拒絕透露收購的具體價格,更愿以“聯合”來形容此次行動。
六合集團是山東著名的民營企業,主營飼料、養殖、屠宰,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飼料銷售量增長50%以上。這是一樁被收購雙方稱為“價值在百億元以上的重組”,也是國內飼料行業近年少見的重大重組事件。
據中國飼料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介紹,在國內飼料行業,新希望和六合目前分列第二和第三;兩家合并后,下屬公司超過170家,擁有員工超過3.5萬人。預計重組后第一年飼料銷售超過600萬噸,將基本追平飼料行業“老大”正大集團;銷售收入可能達到200億元,有望進入世界農牧業企業十強。
對于劉永好,收購的意義不止于此。他對《財經》說,“大農業是重中之重,這里包括了飼料、屠宰、養殖和乳業;其次,新希望的房地產業務還有20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今后一段時間將繼續開發,但不會再購置新的土地;在金融領域維持現狀,新希望不會以自有資金增加投資,而投資回報絕大多數要投向農業?!?
至于一度被渲染為“要進入100個城市”的天然氣領域,劉永好表示現在“只是新希望的一個小投資,也是邊緣的一個產業,今后可能會有部分調整,但不會成為投入重點?!?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國內飼料行業競爭加劇,毛利率下降,大批中小飼料企業紛紛倒閉。新希望雖不至于關張,利潤增幅卻一降再降。直與此同時,飼料銷量在2003年回落到零增長。為尋找出路,新希望從1997年起大舉進入金融、房地產、乳業、化工、能源領域。
經過八年轉型的左沖右突之后,盡管新希望在過去幾年中先后在房地產、天然氣和化工能源領域有過大筆投資,但是公司主要收入仍來源于農牧業,2004年農牧業收入占集團總收入的65%。
融資瓶頸
在北京證券研究所分析員李兆齊看來,民生銀行是新希望轉型中最成功的一筆投資,2003年從中收益1.03億元,去年則為1.067億元,占新希望股份公司凈利潤的70%。
1996年2月,民生銀行成立時,劉永好、劉永行等共同創辦的希望集團出資5000余萬元入股,成為排名第13位的股東。不過,這筆投資在當時亦曾被視做“籌建一個民營企業自己的銀行”的沖動。
房地產是新希望真正意義的第一個大舉進入的行業。1997年,新希望原在成都郊區的廠區逐漸納入市區范圍。政府建議新希望集團或將土地賣給開發商開發,或者自行開發。意欲高調進入房地產行業的新希望,第一個項目選擇了與成都市統建辦合作開發市區一黃金地段,由統建辦出地,新希望出資。
1999年7月,新希望投資開發的“錦官新城”開盤,成為成都少有的高檔社區,創下三天銷售1.4億元的紀錄。之后,新希望冀望趁熱打鐵,同年,拿到了與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相毗鄰的世紀公園旁的一塊黃金寶地。上海四季全景臺花園由此開始運作,但直到2004年7月項目才開盤銷售。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連新希望花園項目,前后持續三年時間。而在房地產行業,通常情況下,一個樓盤項目只要拿到土地,一般一年就可以開盤銷售。
捆住新希望手腳的是資金問題。據新希望的一位管理人講,成都錦官新城項目新希望并沒有貸款,全部用自有資金投資(房地產項目不在新希望的上市公司中)。這種情況在房地產界應屬罕見。尤其在房地產市場極不規范的情況下,開發商貸款比例極高。
這種作風一直延續下來。新希望集團董事、新希望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王航透露,除了最近的項目,新希望的房地產開發大多沒有利用貸款或貸款極少,全靠自有資金開發。房地產動輒數億元投資,新希望除了房地產還有其它行業需要投資,所以開發進度難免受到資金到位情況影響。但由于沒有還款壓力,即使項目開發時間較長,也不致形成“爛尾樓”。
新希望自己作過一個測算:平均下來,公司在房地產上三年完成一個項目;盡管樓盤最終銷得不錯,但緩慢的開發速度占用了公司大量資金,付出了很高的機會成本。僅成都錦官新城就先后投入11.6億元,上海四季全景臺花園投了6億元。從2004年開始,新希望的房地產項目才陸續開盤,進入資金回收期。
在分析人士看來,新希望遇到的資金瓶頸一方面因公司出身于實業,習慣以自有資金開發,另一方面,也因長期以來中國的商業銀行對于貸款給民營企業一直謹慎。近年來以德隆為代表的一些民營企業貸款暴增,其復雜的資金鏈和產業鏈不斷引發各界質疑,部分企業的系統性風險已使銀行深陷泥沼。
房地產行業耗資巨大,已令劉永好望而生畏。在對集團重新定位后,他表示,新希望把現有的土地儲備開發完后,將不再購置開發用土地。
轉型之痛
這種貸款少的局面并不僅限于房地產項目。劉永好在接受《財經》采訪時稱,十年前新希望貸款額為零,因為當時做農業產業的企業貸款太難,銀行不愿對新希望這樣主要以飼料和養殖為主的民營企業提供貸款;五年前,新希望僅有非常少量貸款,但多元化經濟已全面鋪開,資金需求極其旺盛;直到最近兩年,新希望的貸款額才有所增長。
據一位集團管理人員透露,新希望今年的資產負債率可能不到40%,相對處于高位,前幾年只有10%-20%左右。
新希望也試圖尋找一些新的融資途徑。如在乳業收購中,新希望集團斥資8 億元,主要通過其A股上市公司新希望飼料股份有限公司(000876)從資本市場募集,少部分由世界銀行下屬國際金融公司(IFC)提供。此外,新希望也主要通過IFC貸款1600萬美元,投資化工領域。到去年底,其銷售收入已經達到5億元。
“董事長對資本市場非常謹慎。”新希望的一名員工評價,這源于新希望的原始積累是劉永好兄弟四人靠多年勤奮經營完成的。在談到新希望的貸款問題時,劉永好語中略帶無奈:“剛開始貸不到款,后來就不習慣貸款了?!?
回看新希望過去轉型之路,除了民生銀行投資回報較高,其余設定的目標不是延后就是被修改。最近一年,新希望也開始反思檢討:為什么轉型道路如此艱難?是環境政策變化還是對新行業缺乏經驗?
2001年底開始,新希望先后在全國收購12家乳品企業,并以乳業為其第二支柱產業。但是,這些企業均是國有或集體出身,人員機構臃腫,管理落后。收購時,新希望根據地方政府要求,全盤接納了原有職工,也沒有馬上動手調整管理體制。這種妥協讓新希望在之后的改革中遭遇阻力。在整合后的兩年時間,12家企業的管理無法融入新希望,甚至彼此之間為搶奪銷售渠道發生矛盾。
“并購后遺癥”令新希望乳業盈利的時間表一再推遲,直到2004年方實現主營業務利潤1.7億元的局面。劉永好在股東大會上坦陳:乳業整合遇到了太多困難,度過了一個“痛苦時期”。
戰線收縮
更大的挑戰出現在房地產和天然氣。這是兩個關鍵資源由地方政府壟斷的行業,其通行的“潛規則”是,只要能拿到土地或者“入場券”,就能一本萬利甚至無本萬利。2004年,在成都南地王――城南新中心區一塊土地――的爭奪中,劉永好在拍賣前幾天就率領集團主要領導現場考察,財務專門籌集了土地出讓金,相關部門也做了很多成本收益測算。但一度“志在必得”的劉永好最終選擇了放棄,其原因則“不足為外人道”。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其“難言之隱”就是所謂“關系”沒有打通。
2004年新希望還雄心勃勃買下深圳燃氣公司10%股權,與香港中華煤氣、日本住友商事集團合作經營天然氣銷售。原本預計到年底能拿到20個城市的銷售協議,但到目前,計劃連一半還沒完成。
新希望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王航介紹,新希望的投資多會配合地方政府的施政要求,為所在城市解決“臟亂差”、國企改革及三農問題等。這在很大程度來源于劉永好的要求:“按規矩辦事,不要給集團惹麻煩,這樣大家都心安理得,一身輕松?!钡绱瞬呗?,并未幫助新希望在地產、燃氣兩個領域攻城拔寨。
痛思之下,劉永好決定漸次收縮戰線。在接受《財經》采訪時,他表示,“不論過去還是將來,農牧業產業都是我們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且這個比重會越來越大。我們農牧業的利潤將在集團利潤中占比70%。通過延長產業鏈,新希望農牧業產業延伸至飼料業的上下游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
國信證券分析師毛常青認為,飼料行業本身是個競爭充分的行業,毛利率比較低。如果做不到壟斷地位,就沒有定價權,也不會有超額利潤。如今新希望意識到問題所在,希望把主業做大做透,這對公司行業都是好事。
貸款支持少,給過去十年新希望的企業轉型造成了不可回避的影響;就像“穿小鞋上路”,最終無法走下去。在新希望董事王航看來,即便現在,新希望的資產負債率還是過低,沒有將財務杠桿作用利用起來。
據悉,新希望集團剛剛獲得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一筆數額不小的授信。此消息也得到了劉永好的證實,金額在數十億元以上。此貸款是國家對發展農牧業龍頭企業提供的支持。通過比較,新希望已意識到,在銷售回報較高的情況下,使用自有資金相對使用貸款的回報率要低得多。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18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