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四川紡織高等職業教育的前景與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吳正畦 梁 平 張并劬 羅建紅
摘 要:文章從我國紡織業形勢入手,通過分析四川紡織業發展的前景和紡織業的技術發展之路,指出發展四川紡織業必須培養一大批企業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技術、管理人才,重視和大力發展紡織高等職業教育,提出并討論了“以服務促合作、以合作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適合紡織高等職教的“工學結合”教學思路。
關鍵詞:四川紡織 高等職教 工學結合 前景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130-02
四川紡織業的發展,必須借助現代技術,依賴現代管理,走現代紡織業發展之路,才具備國際競爭力。這不僅要求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而且更重要的必須培養一大批企業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技術、管理人才,因此必須重視和大力發展紡織高等職業教育,并以“工學結合”的職教模式進行人才培養。
一、四川紡織業形勢與前景分析
順應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四川紡織業在西部具有很好的機遇和明顯的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我國紡織業的形勢分析。紡織業在我國具有獨特的優勢,一直以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棉紗、棉布、呢絨、絲織品、化纖、服裝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裝出口也多年來始終保持著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成為全球紡織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入世后的強勢產業。2009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國務院及時出臺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更為明確定位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并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為了提高我國紡織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要用現代紡織技術改造傳統的紡織產業,實現產品升級換代、設備技術更新。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已經部署了38項紡織行業技術攻關項目。特別是我國在城鄉統籌的建設中,國家加重了民生工程建設,紡織業不僅對解決就業具有明顯優勢,而且天然紡織原料來自農業,有利于農民增收和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預計在未來幾年我國紡織工業總產值增長將保持在6.3%以上。
但當前我國產業內部兩級分化、產業轉移的趨勢正在不斷強化。東南沿海地區由于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態環境約束,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力增加,加快了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步伐。2009年1~5月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紡織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幅度高于全國11.09個百分點。
2.四川紡織業的形勢與規劃。
(1)四川紡織業的現狀。紡織業是四川省傳統產業和民生產業,在擴大內需和出口、吸納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四川省以棉紡織、絲綢、化纖、服裝業為主的紡織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主要產品紗布、生絲、化纖和服裝產量年均增長30%以上,產業規模穩居西部第一,近幾年四川省出口總額中,紡織服裝的比重超過20%。2008年,四川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60億元,同比增長26.8%;出口25.3億美元,占四川省出口創匯的19.3%;1/3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高性能纖維聚苯硫醚、芳綸的研發及產業化取得新進展。2009年上半年,四川省紡織企業新產品產值為41.41億元,同比增長24.45%,環比增長41.28%。全省棉紡織2009年1~11月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80.55億元,同比增長34.78%,充分表明企業在新產品開發和產品結構調整中取得了較大成效。
(2)發展四川紡織業的機遇和優勢。四川把握好西部大開發和災后重建的機遇,利用西部出口重要口岸、貿易中心以及交通樞紐的作用,抓住國內企業向中西部轉移機會,發揮巨大的消費市場、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天然氣、絲麻紡織原材料資源等產業轉移基礎優勢,積極承接和引進國內知名紡織服裝品牌企業,并培育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競爭力強的本土企業。目前全省已經制定了2008年-2012年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方案,圍繞“7+3”特色優勢產業,謀劃“六帶、一鏈、四集群”格局。全省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脈絡也已清晰,并且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四川紡織業發展的規劃。2009年,四川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落實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確保四川省紡織產業在穩定發展的同時,抓住機遇,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按照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結合當前形勢和四川省實際,特編制《四川省紡織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2009~2011年)》。按照該計劃,到2011年,四川省將力爭實現紡織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達到86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300億元,產銷率達到98.5%,培育15家左右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業。
二、紡織業發展的現代技術趨勢與高技能人才需求
1.成本推動紡織業走現代技術發展之路。近年來,由于東南亞低端紡織品的競爭、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以及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加強,尤其是2009年國際上美國次貸危機影響進一步加深,嚴重影響了歐美紡織品市場的出口;同時石油、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帶動紡織原料價格上漲,加上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紡織企業生產成本提升較快,許多技術水平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的企業面臨較大的困境,四川地區由于地處內陸,紡織企業經營狀況更為艱難。紡織行業要擺脫這種狀況,唯一的出路是,必須加快創新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加速高新技術改造,減量升級,以保持紡織行業的持續平穩發展。全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2008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表彰及論壇活動上指出,創新是2009年紡織行業的核心任務;通過科技攻關、產品提升、自主品牌發展和管理營銷模式的創新加強產業集成建設。
2.我國紡織技術的發展與高技能人才需求。據全國紡織工業協會在2007年行業景氣分析報告指出:到2010年,重點企業技術裝備80%以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40%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清梳無卷化率達到50%,無接頭紗比例達到70%,無梭布比例達到70%,精梳紗比例達到30%。在2009年,武漢紡織大學成功突破了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隨著該項技術及相關配套技術的成熟和推廣,必將帶來紡織生產技術和產品開發設計上的創新,這些技術應用必將需求更多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新型高技能人才,從而要求培養造就一批適應國際競爭要求的現代化科技、設計、工藝、營銷、外經貿等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盡可能為實施名師、名品、名企、名城戰略儲備豐厚的人才庫,以促進全省紡織服裝工業由初、粗產品加工型盡快向深、精產品創新型轉變,實現“以質取勝”,推動產業升級。但據調查,能適應現代紡織技術進步的高素質技術人員嚴重不足,是近幾年制約全省紡織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全省技術人員占總人數的平均比例不到5%,按照紡織業的發展趨勢和全省紡織的發展規劃,預計全省近五年內現代紡織技術專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將在10000人以上;要滿足這個巨大的需求量,必須大力發展高等紡織職業教育。
三、大力發展紡織高等職業教育,并真正走職業教育之路
1.發展四川省紡織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在四川省開設“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僅有一所,該校“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及其相關專業畢業生數不足500人/年;更為重要的是培養模式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的人才質量與企業的要求也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紡織人才的培養無論從質和量上都與全省紡織業的發展很不協調,這不僅要求教育主管部門從政策、資金等方面支持鼓勵發展紡織高等職業教育,加大紡織技術專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而且紡織高等職業院校還要加大紡織專業教育培養的改革力度。
2.適合紡織特色職教的思路。紡織高職院校須建立“以服務促合作、以合作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模式。以增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為突破口,結合紡織企業的特點,通過為企業短期人才培訓、為企業提供技術、信息、管理服務和咨詢、與企業聯合進行技術和產品開發等多種形式與企業加強合作,讓企業真正地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即一方面以開放的思想,讓企業、社會參與招生計劃、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標準、紡織人才標準的制定,共同編寫理論融入實踐性質的專業教材,逐步形成“以企業需要為目標,確定學生就業崗位群,根據學生就業崗位群擬定學生的素質結構與專業核心能力,圍繞專業核心能力建立課程結構體系”的課程改革原則,建立起以紡織加工流程為主線,集紡織原理、紡織設備、紡織工藝、生產操作和質量檢測為一體的“五結合”動態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讓企業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聘請企業專家、能手到學校給學生授課,特別是一些實踐操作性質課程。企業支持學生到企業的生產實訓和頂崗實習,并派人參與指導。通過與企業合作促進教學改革,從真正意義上保障實現“實習―理論―實訓―理論―實習”的教學模式,使培養的學生“能設計、會操作、懂管理”,勝任在紡織生產一線從事技術支持與技術管理工作的技術員和班組長,滿足現代紡織企業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最終使高職院校步入良性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毅,李光金.紡織工業在四川省的地位及效率分祈.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8(4)
2.田明山,梁微.雙贏:校企合作長效“秘訣”.教育與職業.2010(4)
(作者單位: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成都 611731)
(責編:呂尚)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33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