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信永益“行賄門”,考問了什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吳勇毅
倏忽之間,聯信永益已成為國內上市公司的“壞孩子”。上市不滿一個月,董事長便遭刑事拘留;而今,公司又陷入經營危機。僅僅三個多月,公司已元氣大損,其業績變臉之快可謂神速。這其中,考問的絕不僅僅是上市公司本身
老總接連出事、業績快速下滑、公司前景風雨飄搖。
3月18日剛剛上市,在電信服務和軟件集成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北京聯信永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了A股淪落最快的“污點”上市公司。
兩創紀錄:老總“閃電”三易其人,業績最快變臉
9月6日,聯信永益發布公告稱,由于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彭小軍被刑拘,將任命董事王建慶代理行使董事長職責。
上市不到七個月,聯信永益兩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接連被刑拘,董事長三易其人。此舉創造了中國上市公司之最。
此前的3月31日,公司上市僅十三天后,聯信永益的前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儉,就因涉嫌單位行賄罪被刑拘。隨即,彭小軍代理董事長一職,并于8月6日正式接任董事長。豈料,9月3日,彭小軍也因涉嫌單位行賄罪被刑拘。
值得注意的是,聯信永益高層的地震遠不止于此。8月3日,聯信永益發布公告,公司財務總監、董秘何金生,副總經理劉耀昌,因個人原因,先后提出辭職。不久,公司原董事、聯想投資方面的代表王能光,也向董事會遞交了辭職信。
雪上加霜,聯信永益8月底發布了中期財報:凈利潤-675萬元,同比大降144%,每股收益-0.1100元。
據Wind數據瀏覽器統計,這是自2009年9月IPO重啟以來,包括創業板、中小板以及主板在內的所有新股當中,成績最爛的一份財報。其利潤下降的幅度,遠高于下降幅度第二的南國置業,“榮”列新上市公司之“冠”。二級市場上,聯信永益股價也大幅跳水,跌幅超過50%。
聯信永益3月18日在中小板上市,一季報利潤只有125萬元,到半年報利潤又演變成大虧。這與去年想要上市,IPO時所報的1531萬元凈利潤,相差甚遠。
據悉,自2007年以來,聯信永益財務報表連續三年凈利潤都在4000萬元以上。誰能料到一家未來具有較強成長性的公司,會如此迅速地陷入人事危機、虧損邊緣?
聯信永益衰敗誘因
興也勃焉,衰也忽焉。聯信永益何以快速淪落至此?業界人士總結兩大原因:
第一,聯信永益客戶過于高度集中。公開資料顯示,2007~2009年,居聯信永益前五位的電信大客戶的銷售額,分別占聯信永益當期營業收入的88.57%、74.78%和61.88%。核心客戶北京聯通的銷售額占比最高時曾超過了60%。有了電信這些大樹的支撐,聯信永益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關聯交易,并為公司帶來了滾滾的利益。
然而,自2009年底開始,由于投資效益不明顯,中國三大電信營運商開始逐漸減少3G的投入。到了今年上半年,3G投資更是銳減不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電信營運商縮減投資,導致聯信永益業務“全面性失血”。
第二,之前,聯信永益的一系列財務業績或有“注水成分”,以為上市抹粉增亮。而當上市成功之后,公司便露出了真實面目,業績判若霄壤也就不奇怪了。
深圳一位長期關注聯信永益的私募基金經理稱,聯信永益最大的風險并不是目前的虧損,而是隱藏在虧損背后的“業務鏈全線斷裂”的風險。這或許才是致命的。董事長作為一個公司的靈魂,尤其是陳儉,作為聯信永益的業務主力,其出事后,必定令公司及其個人品牌聲譽大為受損,從而殃及諸多業務。
聯信永益事件,凸顯行賄已成潛規則
聯信永益“行賄門”,讓人回想起近一兩年來國內IT采購中頻發的商業賄賂案:從中國朗訊商業賄賂到建行張恩照事件;從上海IT主管集體貪瀆事件到北京溫夢杰案、用友致遠“傭金門”,IT采購已成為商業賄賂案的重災區。
“無論是做硬件還是軟件市場,要拿下壟斷性國企、政府機關的訂單,找門路是鐵定的,沒關系,想行賄也沒門?!眹鴥纫晃恢鸌T企業市場部高管直陳行業暗規。
財經作家丁西坡認為,在一個服務于少數壟斷型企業、政府機關的行業里,公司不搞厚黑學,不行賄,哪有業務單子可拿?聯信永益,最大的問題就是急于上市,觸動了行業暗規。加上“倒霉”,丑事被曝,最終導致其陷入漩渦。
財經學者皮海洲認為,目前社會就是一個“出事”的年代。出事是正常的,不出事反而不正常。一家企業一旦上市,其自然人股東馬上就會暴富,財富實現十幾倍、幾十倍的倍增,搖身一變就成了億萬或千萬富翁。因此,面對股市所帶來的暴富機會,任何人出事都是有可能的。聯信永益絕非個案,也并不會是唯一的污點企業。
在我國,《招標投標法》已頒布多年,卻始終未被嚴格執行。要有效改變商業采購領域中的賄賂行為,一個重點就是要抓緊建立完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招標采購運作制度,全面深入貫徹《招標投標法》,嚴格落實招標公告發布制度,公開評標標準和評標方法,嚴厲規定采購工作層面各接口環節的運作程序,詳細地制定出各項具體業務的作業流程圖,讓制度管人,而不是“一言堂”,暗箱操作。
行賄門,考問中國股市監管制度
事實上,聯信永益的相關問題,早在上市之前就已顯露端倪,但其卻一路綠燈,先后通過了保薦機構、會計師和律師事務所以及發審委的層層審查,最終順利上市。
因此,聯信永益如此快速的“出事紀錄”,也再次考問了國內證券市場的監管制度。
一是考問了新股發行上市制度。為何中國股市成了“造富機器”?新股發行“三高一低”的怪象已被詬病多年,卻一直沒有解決。這無疑導致了像聯信永益之類的公司,為上市造富而鋌而走險。
二是考問了新股發行保薦制度。保薦制度是對發行人質量與合規性的最重要的把關制度。然而,像聯信永益這種涉嫌單位行賄的行為,由于其具有較強的隱蔽性,除非當事人遭檢舉,否則很難查證。加之目前我國的保薦制度較為粗糙,制度不嚴,事前監管不足,獎罰不明,這就很容易讓別有用心者有機可乘。
三是考問了股市信息披露制度。在聯信永益的招股說明書里,發行人及全體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諾,招股說明書及其摘要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并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承擔個別和連帶的法律責任。但事實上,聯信永益的行賄行為早在IPO之前就已發生了。這表明聯信永益已涉嫌欺詐上市,也凸顯了我國股市信息披露制度的“空而乏力”。
長期以來,國內大部分中小企業都過于注重市場營銷方面的拓展,卻忽略人事、財務、文化等制度建設。粗放型管理,為公司埋下了不少隱患。而一旦公司上市,便成為了成千上萬大小股民關注的焦點企業。公司如有不軌行為,便會遭到媒體、股民的曝光、投訴,甚至會引發公關危機、經營鏈斷裂。
因此,聯信永益行賄門,再次提醒那些準備上市的中小企業,一定要把公司的管理基礎打牢打好,形成規范、有序、健康的管理體系和制度。如此,才能經得起市場和投資者的檢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54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