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業技術也隨之不斷更新。小麥作為我國的主要農作物,其產量與收益直接影響著農業經濟發展。本文對優化小麥的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問題展開研究,從實際情況著手,提出有效技術手段來幫助廣大農戶實現增產增收,提高經濟收益。
關鍵詞:選種育種;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在山東省獨特的溫帶季風氣候中,為小麥的種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我國的糧食主產地,小麥的種植面積已躍居全國第一位。為了給農民帶來更多收益,降低蟲害,培育出高產量和具有優良品質的小麥尤為重要。
一、優化小麥種植技術
1.重視地塊質量
想要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要求對種植地塊進行科學的耕粑,優先選擇與拖拉機配套的鏵式犁或旋耕機。地塊優先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此前種植過豆科作物的土壤。最好在秋天進行整地,盡量不選擇在春天進行。因為在春天整地會使土地的熟化時間縮短,小麥植株無法茁壯的發芽與成長。此外,春天的氣溫升高較快,容易使小麥的土壤環境發生改變,對出苗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需要在播種前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均勻徹底的灌溉底墑水,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2.做好選種育種
在播種之前,正確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小麥品種,是增加產量的關鍵。專業人員需要對農民進行指導,選擇適宜本地土壤環境生長的小麥品種。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降水量以及土質肥力進行科學選種。比如在降水量大、水源穩定的區域,適宜選擇穩定性強、有較強抗凍性的品種。選種后,先對品種進行實驗種植,對生長效果好的品種進行推廣應用。同時,種子在播種之前要經過精心篩選,去除病粒、爛粒等不健康的種子。種子通過在陽光下晾曬兩到三天來減少其中的水分,同時起到殺菌的作用,可以提高種子發芽率。此時還應進行病蟲害的防治,使用農劑來對種子進行包衣,或者藥劑拌種,能有效起到殺菌的作用。其中,藥劑拌種的方法指的是對種子、辛硫磷、磷酸二氫鉀利用1:2:2的比例,加水進行噴霧拌種,密封12小時后晾干,再進行播種。
3.合理施肥
由于土壤本身的營養物質不夠豐富,合理施肥有助于農作物快速健康的生長。農戶應該對地塊進行合理耕粑,改善土壤結構后,對土壤進行施肥。一般是對其進行有機肥和化肥的合理施用,在配比上,化肥要比有機肥施加的少。同時,化肥的施用要氮磷搭配。比如,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施用2000kg的有機肥,化肥磷酸二銨和尿素的施用量為16kg和10kg。施肥時要均勻播撒,確保化肥和種子之間的安全距離,避免出現發酵燒苗的現象,導致病蟲害的侵入,同時注意施后進行翻耕,使化肥更好的融入到土壤中。
4.適期播種
選擇合適的時期播種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重要因素,過早或過晚的播種,會影響小麥的生長速度甚至招來蟲害。小麥的種植適宜在10月3日左右開始進行,同時,播種的方式也決定著種子的生死,在使用播種機播種時,小麥之間的行距應控制在十五厘米的相同距離,統一播種深度為四到六厘米。要求保持下種均勻、深淺一致的原則,過深或過淺,都不利于小麥的生長。如果播種過淺,導致種子暴露在表面,在地面溫度過低的情況下,影響發芽;播種過深,土層過厚,則導致種子無法出苗。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1.播種前期防治
在播種前期防治小麥病蟲害主要通過三個方面:第一,選擇優秀的小麥品種,提前考察土壤之后,對小麥的抗病性和質量標準進行仔細評估,科學合理的選擇與麥田相適應的種子,提升種植效果。第二,對麥田間的雜草進行仔細清理,去除多余的麥苗,使剩余麥苗在數量上和小麥的生長標準成正比。第三,嚴格在適宜的時間內進行播種,避開容易發生蟲害的時間,比如在小麥銹病、紋枯病的高發時期,避免蟲害的入侵。
2.播種時防治
小麥在播種時容易出現金針蟲、紋枯病等蟲害,為了防止蟲害的發生,在種子播種時就要開始進行防治。其主要方法是通過包衣拌種和藥劑拌種的方法來進行預防。包衣種子的優勢是方法簡便,持續效果長。但是在應用的時候,需要注意對藥劑種類合理選擇以及準確把握使用劑量,使化學藥劑充分發揮效用,同時控制用量,避免使用過量導致小麥產生藥害。也可以用適量施加速效氮肥的方法,促進小麥根系的發育,從而提高抗病能力。
3.生長期防治
在小麥的生長時期,主要的病蟲害有條銹病、紅蜘蛛等。對條銹病的防治需要提早發現和防治,可以在小麥生長時期進行一定比例的瑪菲兌水來對莖葉進行噴灑,可以防止授粉期病害的發生。另外,紅蜘蛛這種病蟲的傳染性較強,容易快速的擴散蔓延,對小麥的危害性很大。針對這種情況,可用5%掃螨凈乳油進行防治。隨時監控小麥的生長情況,對出現的蟲害及時進行藥物防治。在小麥出苗后,進行田間除草,雜草一般會在播種后的十五到二十天出土,所以進行化學除草的最佳時期是小麥的幼苗期,有效除草能給麥苗帶來健康的生長環境,從而減少蟲害的發生。
4.麥穗成熟期防治
要實現小麥的豐產豐收,麥穗成熟期是防治蟲害的關鍵時期,在策略上需要有較強的針對性,確保產量。從小麥抽穗期到揚花期這段時間,是吸漿蟲的高發期,它從小麥上部開始產卵,逐步將危害轉移到穗部。在此時期,進行第三次噴施瑪菲,不僅能有效防止蟲害,還能促進籽粒干物質積累,使麥穗更加飽滿,提高產量。同時還要加強對白粉病的監督,一般對其可以采取噴施戊唑醇來進行防治,農藥的選擇應堅持低毒高效的原則,盡量使用無毒農藥進行防治。另外,注意對天敵進行保護,有利于維護麥田的生態環境平衡。
三、結語
小麥作為我國的重要農作物,廣泛種植在很多地區。想要增加產量和收益,種植出高質量的小麥,必須有效結合相關科學種植方法,以及做好病蟲害的防治。不斷創新研究新的種植技術,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才能給農業生產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梁海燕.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9,39(06):97-98.
[2]李樹林.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04):99-1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