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道家、道教的休閑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國內休閑理論很多是近年從國外傳來的,但相關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方法是中國古代就有的。道家及其繼承者道教的文化與現代意義上的休閑理念最為接近,它們的休閑思想更為豐富、深刻。休閑的前提和實質是自由,道家、道教都倡導自由。在自由涉及的層次中,個人是最基本的層次。個人的自由首先是精神的自由,其次是行為的自由,其中社會交往、生產實踐是較為重要的兩類。除生產實踐之外的自由,都與休閑有直接的關系。精神自由既是休閑的前提條件,也是休閑的結果。道教繼承了老莊的自由觀,并把它用于生命的無限延長上。在價值觀上,現代西方的休閑思想通常只考慮到放松身心和精神愉悅。但在道家、道教看來,這只是淺層次的。道家、道教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超世的休閑,以回歸自然、任性逍遙為價值取向。道家追求道的精神境界;道教則以實踐為本,強調得道。從實踐的側重點來看,道家的休閑重在心理和精神境界,道教的休閑重在養生。道教把道家的哲理實證化、技術化,發展了一系列的運用理論和實踐方法。就道家文化是隱逸文化的性質而言,道家文化從整體上來說就是一種休閑文化,它包括哲理、信仰、理論與實踐等各個方面,具有內容的豐富性、體系的完整性、理論的科學性、方法的可操作性,但它還需要根據現代的情況進行發展。
  關鍵詞:休閑;道家;道教;自由;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3-0092-007
  休閑學是近年從國外傳入中國的,但相關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方法是中國古代就有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佛都有關于休閑的思想與實踐。儒家重視人的社會生活,尤其關注社會秩序中的倫理與政治兩個層次。佛教關注人的超越性的彼岸世界,尤其關注人的精神世界,雖然休閑的意味比較重,但因它是出世的宗教,與職業工作完全脫離了關系,所以,它所談的理論和方法與休閑有質的不同。相比之下,道家及其繼承者道教的文化與現代意義上的休閑理念更為接近,它的休閑思想更為豐富、深刻。人們往往認為,道家是哲學,道教是宗教。兼具哲學與宗教性質的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現代休閑學最接近的。美國學者杰弗瑞·戈比說:“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的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1]11道家、道教文化是隱逸文化。“隱”意味著從制度化的社會中擺脫出來,超脫倫理、社會角色、責任與義務、政治壓抑、文化價值等種種束縛;“逸”意味著按照自己的本真性情,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瀟灑地生活。這恰恰就是休閑的基本內涵。隱逸與出世有質的不同:出世是完全與社會脫離關系;隱逸則既非入世,也非出世,而是采取靈活的態度,該入世時則入世,兼善天下,該出世則退隱,與社會保持適當的距離,獨善其身。由此看來,它與現代休閑理念的內涵最為接近。
  一、道家、道教的哲理與休閑
  道家很早就開始關注休閑,《莊子·刻意》說:“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边@一點的更深內涵是自由,質言之,休閑的前提是自由。
  道家、道教倡導自由?!兜赖陆洝范逭抡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白匀弧辈⒎堑乐?、道之外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描述道的存在形態的范疇。從存在形態來看,“自然”即自然而然,不受他物、外物干擾,自己的狀態完全由自己決定,即獨立、獨化[2],以個體為本位的自在、獨立、客觀是自然的基本內涵。由自然可以合乎邏輯地引伸出自由的概念。老子在道的本體層次談了自由,但說得不夠明白,莊子則直白地用逍遙、游、無待等概念來闡述自由?!肚f子·逍遙游》以大鵬恣意遨游于天地之間來彰顯其自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贝簌i展翅,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廣袤無際的天地之間,氣勢宏偉,顯示了世界的廣、闊、寬、大??臻g的無限,凸顯了世俗之人眼光的膚淺、局促、短小、狹隘等種種局限,提示人們要認識到自身心理和肉體、自然界和社會的種種束縛,應超脫它們,從中解放出來。與人相比,大鵬是自由的。然而,莊子認為,即使是大鵬,也不得不有所依賴:“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蓖瑯樱妮d重和航行取決于水深:“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如,《莊子·逍遙游》指出:“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庇L而行的列子,與常人相比已經夠自由了,但他還要依賴風,還不是真正的自由??傊兴按钡淖杂桑际窍鄬Φ淖杂?,只有“無待”的自由,才是絕對的自由。
  自由包括個體自由、相對于自然界的自由、相對于社會的自由等多個層次,其中,個體自由是最基本的層次。個體的自由首先是精神的自由,其次是行為的自由,其中社會交往、生產實踐是較為重要的兩類。精神的自由是行為自由的前提,個體自由是公共自由的前提。除生產實踐之外的自由,都與休閑有直接的關系。
  精神的自由首先表現在能夠打破精神束縛,從種種偏見、意見、價值觀和規范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其次是能夠自主地關注自身以及外在世界,獲得屬于自我的獨特感受,進而自主探索對自我來說尚且未知的事物,最終能夠自由思考,形成自己對世界萬物的印象和觀點,創造性地生活、發展。精神的自由是人積極發展的前提,是創造力生長的溫床。綜合起來可以得知,精神自由是休閑的靈魂,它既是休閑活動得以展開的前提,也是休閑實踐的結果。道家對精神自由有深刻的論述,主要是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游心”。莊子認為心是自由主體的化身,心可以游,表現在能夠“乘物以游心”(《莊子·人世間》),能夠“游心于德之和”(《莊子·德充符》),能夠“游心于物之初”(《莊子·田子方》),能夠“游心于無窮”(《莊子·則陽》)。游心說的實質是對精神自由的熱烈追求?!坝涡摹睂崬橹寥说挠眯?,“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鏡子之所以能洞照萬物,是因為不留下任何一物的影像。這一比喻背后的意思是,至人用心是“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莊子·應帝王》),所以,“用心若鏡”實為不用心,即人世間的生死、得失、貴賤等二元對立的價值性事物均“不入于心”、“無所用心”,真正做到“形如槁骸,心如死灰,真其實知”(《莊子·知北游》),也就是“泯心”,使“心如死灰”(《莊子·逍遙游》)。心中沒有偏見、成見,空開洞虛,是游心的前提。   游心的基礎是“全性”、貴真。道家認為,本源之性與作為本源的道最接近,未受染污,最為真實;作為先天的東西,它未泄漏而最為完整、完滿、完美。 這兩點說明它保留了道的特點,擁有絕對的自由。《道德經》談“樸散則為器”是就哲理上說的,“樸”指的是作為本源的道,強調了原初形態的可貴。莊子從人性論的角度把這發展為樸素、完全、天真的人性是最美滿的觀點。《莊子·天道》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薄皹闼亍币馕吨鴽]有人為的文飾,保持了純天然的原初性狀。這句話是說,保守本性是最高、最美的境界。對此,《莊子·天地》有很好的說明:“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睒淠颈黄书_,有的部分被做成祭祀用的尊貴酒器犧尊,并被裝點得色彩斑斕;有的部分則被拋棄在溝壑里,沉于污泥濁水之中。這兩者,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或許有美丑高下的區別,但在喪失本性上則是一般無二的。這一觀點,與《莊子·駢拇》批評伯夷之守義、盜跖之奪財都導致傷生殘性,都不可取,是一致的。
  根據全性、貴真的理論,在實踐中要保真、因性。郭象在《莊子疏·外物》中說:“性之所能,不得不為也;性所不能,不得強為。故圣人唯莫之制,則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痹诘兰铱磥恚3值弥谧匀坏奶煺嬷圆蛔?,因順它而不加以改變,是一切行動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反其性而復其初”。天真質樸的本真之性、人性的原初狀態是什么樣的呢?《道德經》第十章描述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边@里的雄與雌、榮與辱、白與黑相對,知與守方向相反,嬰兒、無極、樸都是指起點。嬰兒天真無邪,甚至物我不分,是人生的起點;無極是沒有盡頭,是無窮無盡的變化即籠統未分的混沌狀態,是事物生成的先天狀態,所以,也是起點的意思?!皹恪笔谴緲?,指原始狀態,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起點?!按笾撇桓睢笔菬o為而治的最高表現,意謂治理而不傷害,把規范內化為自覺行為而不覺得有什么約束??磥?,天真質樸的本真之性、人性的原初狀態首先是如同赤子、嬰兒般的純真無疵,是精神的美滿,是生命力的旺盛和飽滿;其次是高度的自由,是在戰勝自我,處理人與自然、社會關系中取得成功的自由。為了在后天的實踐中保持本真之性,道家提出了主靜制欲的方法論,操作要點是寡欲、靜心,清純樸實,回歸自然。
  其二,逍遙。逍遙是游心的外在展開,或者說是其外在表現。要做到逍遙,首先要破除自我束縛,最為重要的是超越對個我的執著,擺脫名利的束縛,明白“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的道理。至人、神人、圣人之所以不是俗人,是因為他們已經不認取、不定意于是非、虛實、善惡、內外、物我、生死等等及其相互之間的差別,超脫了它們,保持與生俱來的本真、本然,沒有自己給自己的束縛和壓力,主動進行徹底的自我放松,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境界。這可謂悠閑、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
  莊子倡導的這種“無待”的絕對的精神自由,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擺脫自我束縛相對容易,擺脫來自自然界和社會環境的束縛就不是很容易了。不得已之下,魏晉士人把這種虛無的“哲學境界”改變為實有的“生活境界”,把“道的境界”變成“詩的境界”。這樣一來,莊子的齊物、逍遙就轉變成了自在曠放、任性逍遙。[3]
  于是,蔑視和拋棄禮法、純任自然,成為一時之風尚。魏晉士人熱衷聚會山林,縱酒放歌,超然放曠。阮籍視禮法為無物,“嗜酒荒放,露頭散發,裸袒箕踞”,佯狂放誕,不絕終日;劉伶酒不離身、嗜酒如命:“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保ā妒勒f新語·任誕》)這是希望以酒澆滅心中的苦悶。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與山巨源絕交書》),由此,“淡淡流水,淪胥而逝;泛泛柏舟,載浮載滯。微嘯清風,鼓楫容裔;放櫂投竿,優游卒歲”(《酒會詩》)。這是借山水而釋放現實社會帶給他們的種種不良情緒,為他們物質化的生活增添雅興,追求心境的安寧,并以山水之美啟迪靈性,獲得美的感受。郭象說:“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保ā肚f子注·逍遙游》)自然是依其本性而表露出來的,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不是為了博得他人的好評或達到某種目的而表演作秀,是自然而然,不為而行,不行而至的。自然自在,在理念上是自由,在心理上是淡泊平靜、氣定神閑,在行為上就是閑適自在。
  但是,魏晉名士本為官場中人,他們種種放浪形骸、縱情享樂的活動,事實上不可能徹底清除內心的壓抑與苦悶。為了生存,他們還得工作。他們的身體無法超脫儒家那種社會公共交往的宰制性、束縛性的倫理規范,他們的內心卻衷情和向往道家自然主義的原生態生活方式,這使得他們不得不生活于矛盾之中,輾轉反側于高潔與世俗之間,徘徊于苦悶和放達兩端,事實上既不自由也不瀟灑,因而并沒有真正休閑下來。真正擺脫了世俗的羈絆,做到委運任化、物我同一、心與道冥的,倒是稍晚的陶淵明。他心儀道家,對官場生活深惡痛絕,干脆掛冠而隱,過上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休閑生活。這樣的生活很是讓人羨慕,于是“擬陶”“和陶”屢沿不絕。王夫之直言:“陶令之風,不能以感當時,而可以興后世,則又不可以世論者也?!保ā蹲x通鑒論》卷十七)
  其三,生命自由。東漢出現的道教繼承了老莊的自由觀,并把它用于生命的無限延長上。按照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人有生就有死,壽命是有限的。但是,道教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要把對生命的主動權從大自然那里奪回來,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蛾幏洝窋嘌裕骸疤斓?,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彼J為“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人完全有可能從大自然中奪回屬于自己的自由,掌控自己的生命。因而,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終極信仰和目標。成仙必須先得道,得道必須先長生不死,而不死至少意味著長壽。仙是宇宙中最自由的,享有與道一樣普遍存在于宇宙,并產生萬物、讓萬物運動變化的最大自由。要達到這種與道同等的絕對自由,就必須從與自然界的關系中、從與社會的關系中、從個體的身心中爭取相對自由。   生命的自由包括思想的自由和行為的自由,從程度上可以分為兩類:消極的自由,指“自己的行為不受他人的任意干預或社會的限制,沒有外部的約束、強制或強迫而能自主地行動”;積極的自由,意味著“自己真正成為自己行為的原因,主體自主地在各種選擇方案中選擇自己的目標和行為方式”。[2]在休閑中,前者意味著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閑暇時間并能在閑暇時間內自主行動,內心不受拘束和束縛。這也就是張玉勤所說休閑內涵的前兩點,即有閑暇時間和心無所縛。后者意味著休閑者主動積極地選擇行動方式,這是張玉勤所說休閑內涵的第三點:主體的自主選擇。[4]96如此看來,道家、道教的自由觀與現代休閑理念是頗為吻合的。
  二、道家、道教回歸自然的價值觀與休閑
  現代西方的休閑理論認為,休閑的價值就在于放松身心,精神愉悅。但在道家、道教看來,這只是淺層次的。道家、道教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超世的休閑,以回歸自然、任性逍遙為價值取向?;貧w自然是道家的根本宗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谖迨徽抡f:“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薄白匀弧奔醋匀欢?,事物按照本然、本真的狀態存在,沒有外來力量的影響、干擾和束縛,沒有壓力。日月交替照耀,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環,江河萬古長流,草木春生夏長,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自在自得,安然獨立,這是天地之自然。由此,后人引申出了自然界,即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的含義。按自然的本義,對人而言,老子把自然這一道的根本性質理解為虛、靜、樸素、無為。
  關于虛,《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虛是道的性質之一,正因為虛,道才能產生實的萬物,才能容納實的萬物。就人而言,心虛才能保持思想的開放,才能吸收新的知識和觀念,保持進取心。休閑,就是讓人從實的工作狀態中解脫出來,讓頭腦恢復本來的虛的開放狀態,為進一步學習新知識和更新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虛與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兜赖陆洝返谑抡f:“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笔挛锏谋救粻顟B是靜,靜與虛一樣是道的根本性質之一,所以它們之間有緊密的聯系。道家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和本體,從價值論來說,是人類價值的根本標準,因而也是行為的根本指導原則?!兜赖陆洝返诙抡f:“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靜與動相比,靜是本原性的,動是靜的暫時狀態。聰明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每天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力圖以靜為本。治國也是如此,《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毕鄬τ谝詣訛橹鞯穆殬I工作,休閑是以靜為主;相對于職業工作中令人心緒不寧的動,休閑能夠讓人安靜平和、氣定神閑。
  虛、靜表現于存在狀態,就是樸?!兜赖陆洝返诙苏抡f:“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比绱丝磥?,樸是道的存在狀態。《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本腿说纳罘绞蕉?,樸就是樸素?!兜赖陆洝返谑耪绿岢觯骸耙娝乇?,少私寡欲?!币龅揭娝乇?,就要先做到少私寡欲?!兜赖陆洝返谑轮赋?,追逐外界的聲色貨得之欲對人是有害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之行妨?!币虼?,應該消除貪欲,消除對外物的執著,保持心境的平和恬淡。《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強調“去甚、去奢、去泰”,而這又與虛心、弱志緊密聯系在一起。要做到虛心、弱志,還需要清靜的社會環境。為此,《道德經》倡導“絕圣去智,絕學無憂”,反對虛偽、浮夸的形式主義和高消費的奢侈主義。這樣,普天之下的人才可能返回到嬰兒,即回到天真、純樸的自然狀態,行“無為”之道,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從現代休閑理念來看,就是要明白,職業工作雖然是人必需做的,但也只是個人生命中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人不需要,也不必要活得太累,簡單、樸實無華的生活可以讓人輕松自在。人必須在工作時間之外休閑,通過休閑把工作帶來的勞累消除,一張一弛,才能讓身心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如果說樸素主要是就事物和人的存在狀態而言,無為則主要是就人的行為方式而言。道家、道教一貫主張無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把無為視為道的秉性之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眹龖撘詿o為為政治的最高原則,做到“無名”即不追求個人的名譽,“無欲”即沒有多而強烈的欲望,“清靜”即政治清明。這樣,天下將不治而治,實則為人民的自治。在道家看來,無為之道沒有得以施行,才需要仁、義、禮、智等道德規范?!兜赖陆洝返谌苏轮赋觯骸吧系聼o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钡兰艺J為,無為是能讓天下得益最大的政治原則?!兜赖陆洝返谒氖抡f:“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敝挥袩o為,才能無所不為。如何做到無為呢?《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苯y治者要得到天下,就要無為,做到無事、好靜、無欲?!兜赖陆洝返谖迨哒拢骸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薄兜赖陆洝返谌旅鞔_斷言:“為無為,則無不治?!钡兰腋嬲]統治者,有為必然導致失敗?!兜赖陆洝返诹恼拢骸盀檎邤≈?,執者失之。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笨傊?,誠如《道德經》第二章所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本托蓍e而言,無為是它的核心實質。有閑暇時間、不受職責的拖累只是休閑的必要條件;如何在非工作時間過得有意義,真正讓身心閑下來,這才是休閑的充分條件。要讓身心閑下來,就必須以無為為行為的原則,即要做到無事、好靜、無欲。   對虛、靜、樸素、無為與休閑的關系,《莊子·天道》作了系統的論述:“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鼻f子認為,在非工作時間,脫離了制度的束縛,擺脫了工作的壓力,人就能放松下來,進入休閑的狀態,心中就能虛。虛的結果,一是能充實,心中充實,自然而然地能堅守道德。二是能靜,身靜可以恢復疲勞,充實元氣,增加人的生命力。心之靜可以讓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洞察事理。所以說,以靜為基礎的動必然能有所得,獲得身心的健康與做事的成功。身心之靜,能讓人無為,無為就能從容自得。從容自得的人不會有任何憂患,因而能夠長壽??傊?,莊子認為,虛、靜、樸素(恬淡、寂漠)、無為是萬物的本然狀態,是事業成功的主體方面所需具備的條件,也是人的生命應該追求的境界。
  現代西方的休閑理論和實踐追求精神愉悅,道家、道教同樣如此。道家對樂的論述在《莊子》中已達到系統的程度?!肚f子·繕性》:“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睆倪@個定義來看,道家的樂就是在內心保持本源之純、本體之真的性情,《莊子》對樂的其他論述都是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的。它首先把樂分為人樂與天樂,對它們作了界定,《莊子·天道》說:“與人和,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试唬褐鞓氛?,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砸蕴撿o,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薄肚f子》關注的是天樂而不是世俗的人樂?!肚f子·至樂》指出,世俗“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但世俗之樂不能完全否定,讓世俗之人不追求是很困難的,這涉及個體之樂與他人之樂的關系。對此,《莊子·在宥》說:“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痹凇肚f子》看來,每一個人都自得其樂,社會自然歡欣和樂。所以,哪怕自己樂的觀點難于為世俗所接受,仍然要特立獨行地堅持以個體為本位,尊重自我的個性,真實地表露樂的觀點。對此,《莊子·至樂》論證說:“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闭窃诘兰业摹疤鞓贰奔础盁o為誠樂”難于為世俗之人所接受的基礎上,它才得出了“至樂無樂”的觀點。對“至樂”,《莊子·天運》闡釋說:“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后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一清一濁,陰陽調和?!边@種至樂是在體會、體驗、體味、體證道的基礎上主體內心油然而生的一種情感狀態,是道家的最高精神境界。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最美的審美境界?!肚f子·田子方》中,老子和孔子談到“游心于物之初”時說:“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敝撩?、至樂和至人三者互為因果關系而有機統一,這就完滿地闡明了道家作為境界的主體內在方面的樂的觀點。后來的嚴君平《道德真經指歸》《陰符經》、葛洪《抱樸子外篇·逸民》、成玄英《莊子·齊物論疏》和《莊子·則陽疏》等道家、道教典籍對樂的論述總的來看都沒有突破《莊子》的上述觀點??磥?,道家、道教所倡導的精神愉悅也并非停留于通常意義上的快樂的層次上,而是提升到了極高的境界。
  從上述道家、道教的休閑哲理可以看出,現代休閑理論所注重的身心放松其實只是休閑的最低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精神愉悅,即莊子所追求的人樂。第三層次是保持本真的自我,即莊子所提倡的全性保真。第四層次是提升文化境界,至人的至美、至樂境界,即在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完全同一中達到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齊同物我、與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從這里可以明白,休閑并非在非工作時間虛度光陰,它同樣是一個學習與發現的過程,是一個自我約束、自我定義、自我塑造、自我發展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顯然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所以,休閑本質上只能是可持續性的。
  三、道家、道教的休閑實踐
  道家追求道的精神境界;道教則以實踐為本,強調得道,并把得道實證化為成仙?!夺屆らL幼》:“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背上傻那疤崾情L生不死,這意味著長壽。長壽涉及人的身心兩個方面,還涉及自然與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
  在現代社會,人們面臨著沉重的工作壓力,生活的快節奏使人過度疲勞、體質下降,處于亞健康狀態。生活、工作的環境則充滿了噪聲等物質污染、垃圾信息等心靈污染,令人窒息。在有限的非工作時間內能享受到的休閑,如果方式不對,也容易玩物喪志,失去鮮活的生命力。所以,健全的、可持續的休閑才應該是休閑的真義。
  道教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這涵蓋了休閑養生的實踐方法和哲理兩個方面。落實到個人,則包含生理、心理兩個方面。把范圍擴大一點,則包含處理好個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的原則和方法,最后以追求個體生命力的旺盛、個人的自由為依歸。根據現代社會的情況,在道家、道教的啟發下,我們認為,休閑是指人從勞動狀態與負有責任的其他活動中脫離出來,在非勞動及非工作時間內以各種“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調節與放松,調節智能、體能,鍛煉生理、心理機能,達到生命保健、體能恢復、身心愉悅的目的的一種業余生活。休閑旨在培養、提高人的創造力和鑒賞力,促使人思索生活(生命),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成熟,使人真正走向自由。休閑從一個側面參與了意義世界和精神家園的建構,使人心得以安頓、歸依。不同于人的技術、經濟等功利性行為,休閑具有內在價值的引領作用。這導致它與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發展有補充、矯正、平衡等功能,是人文精神呈現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健全的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道家、道教思想與上述休閑精神的實質是完全一致的。具體來說,如果將道法自然、返樸歸真、柔弱不爭結合起來作為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原則,在精神上就會得到一定的解放,就會力圖清凈寡欲、與世無爭,心境就能清靜、恬淡,行事就能順應自然。這樣,自然能夠從世俗的拖累之中、從社會和家庭的煩擾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去享受人生、享受休閑,這都是休閑所必需的心理準備。道教非常重視生命價值,它對身心調節提出了一系列原理和多種多樣的方法,在現代社會,對它的深入研究,必能促進休閑觀念的建立和休閑實踐的健全發展。   從內容來說,旅游是休閑的重要方式之一。道家、道教與旅游的關系非常密切,可參考拙文《論道家、道教文化與旅游》[5]。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如果說道家的休閑重在心理和精神境界,則道教的休閑重在養生。而且,作為道家的繼承者與發展者,道教把道家的哲理實證化、技術化,發展了一系列的運用理論和實踐方法。道教養生休閑的運用理論主要有:關于天人合一和人我合同的理論、關于虛靜無為和順自然的理論、關于后天返先天的理論、關于性命的理論、關于精氣神的理論、關于臟腑的理論、關于經絡的理論,等等。道教養生休閑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一類是專注養生的方法,常見的有:服食、辟谷、行氣、守一、導引、存思、調攝、內丹、房中、調神,等等。[6]第二類是調理人與環境關系的方法,主要是重在改善人與自然環境的風水學方法,重在改善人與社會關系的理國即公共關系調理、政治活動的理論與方法。第三類是宗教內涵較多的方法,主要是科儀等以信仰為媒介、通過心理暗示而起作用的方法。第四類是道教特色不太鮮明,教外人士也常用的方法,如棋、琴、書、畫、武術等。
  與道家、道教相聯系,休閑不只是旅游與體育?,F代的旅游與體育都發端于西方,道家、道教對生命的思考和有關生命的技術實踐涉及的內容與這二者有巨大的差異,是它們所不能包括的。休閑更不只是商業性、消費性的產業。作為一種產業的休閑是體制化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充分而自由的休閑是一種束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就道家文化是隱逸文化的性質而言,道家文化從整體上來說是一種休閑文化,它包括哲理、信仰、理論與實踐等各個方面,具有內容的豐富性、體系的完整性、理論的科學性、方法的可操作性。當然,不容否認,道家文化畢竟形成于古代,要讓它完全適用于現代人,不只是適用于中國人,而且適用于各民族文化的人,則應當在深入研究、同情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現代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對它進行現代性的改造、更新與轉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休閑是人的生命中在重要性上并不低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就其綜合性而言,不僅僅只是一個學科,而且是一個學科群,對它的建構與發展,如果能繼承并用好已有的資源,則可以更快更好地取得成果,所以,對道家文化的更新、改造與轉化雖然任重而道遠,卻也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托馬斯·古德爾,杰弗瑞·戈比.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成素梅,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孔令宏.道家理想的政治文化及其建設[J].文化藝術研究,2008,(2).
  [3]陳盈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休閑觀念[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5).
  [4]張玉勤.審美文化視野中的休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0):96.
  [5]孔令宏.論道家與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6]楊玉輝.道教養生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ㄘ熑尉庉?吳 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98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