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三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送教下鄉”活動,觀摩了兩節數學課。其中陽城縣教研室原鵬飛老師執教的《比的應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對學生的培養,究竟是應該“揚長”,還是“補短”?
課堂快結束的時候,原老師出了一道題:小王和小李開農家樂共賺了140萬元,如果他們兩個人按3頤2分,如何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幾位學生上臺板演,其中一個學生用“雞兔同籠”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原老師對這種獨特的解法給予了高度評價。
課后研討時,來自潤城小學的郭計川副校長對此談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補差上,對優生關注則相對較少。最后班里的成績可能上去了,但優生的發展卻受到了限制,他們本有很大的培養空間,卻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他的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難道是我們錯了嗎?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教育,升學考試要的是總分,平時考核時班級的平均分也是考核的重要指標,不重視差生能行嗎?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在“揚長”還是“補短”的問題上,中西教育理念是有差別的。我們向學生灌輸的是“短板理論”,認為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短板決定的,因此常常提醒學生,要提防你的短板。而美國的老師卻認為,重要的是發現并強化孩子最粗的“神經”,使之發展得更好。他們關注的不是短板,而是長板。實際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個體,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家庭環境、天賦秉性、學習習慣、愛好興趣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硬是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要求學生樣樣優秀、門門功課全優,顯然違背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育規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里的“人人”顯然應該包括“優生”。
再者,一個國家科學競爭的水平,最終取決于該國科學精英的創新能力。數學英才的培養是一塊科學高地,一批掌握當代數學的青年,轉向其他學科研究,可以取得原創性的科學成果。而數學英才的培養應從小抓起。
因此我認為,教育者在工作中應注意長善救失,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也應多給予優生一些關愛和鼓勵,關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潛能,讓他們不斷激勵自我,攀登高峰,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究竟靠什么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
這一節課,原老師沒有事先告訴學生要講授的內容,課前也沒見過學生,課上沒有使用多媒體,是一節真正意義的“裸課”、常態課。這一切都顯示出執教者的自信和從容。
反觀個別公開課,事先經過多次“打磨”“彩排”,等正式“公開”時,完全成了“演課”,老師和學生都成了演員,觀摩者成了觀眾。這樣的公開課,有什么示范和研究價值?還有的公開課,多媒體光彩奪目,聲光電一應俱全。課堂上,師生的活動都在課件的“引導”下進行,課件成了課堂的主宰,完全“綁架”了課堂。整節課,只有預設,沒有生成。沒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也就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課堂自然談不上高效。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分為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外因的作用是暫時的,而內因的作用則是長久的、可持續的。毋庸諱言,數學課對一部分學生來說較為枯燥、有一定難度,有時候確實需要教師借助實物、圖片、動畫等外在的東西來激發興趣。但要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還是要靠內因發揮作用。這就需要教師用自身的教學智慧,創設教學情境,講好數學故事,設計有趣的教學過程。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自我效能感,最終用數學自身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多聽課是提高教學水平的辦法嗎?
從“國培計劃(2017)”到“國培計劃(2018)”,教師外出培訓的機會明顯增多,但每次培訓完后,我們除了對執教者先進的教學理念、高超的教學技藝發出感慨外,真正反思自己的又有多少呢?又有幾個人能把學到的經驗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呢?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廣大校長和教師確實行動起來了:今天學習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明天學習杜郎口的導學案教學;一會兒北上觀摩衡水準軍事化管理,一會兒南下殷都取經“雙向五環”新模式……模式眼花繚亂,觀摩者步履不停,但學來學去,效果如何呢?
事實上,外出觀摩時看到的那些精彩的課堂場景、整齊劃一的晨讀跑操,聽到的那些娓娓道來的經驗介紹,其背后是學校嚴格的組織管理制度,是教師強烈的敬業精神、深厚的學科素養和教學修養,哪里是走馬觀花能看深、看透的呀!通過觀摩,學到的只是皮毛、外在的東西,真正內在的東西是學不到的?;氐秸n堂,但凡一節被人稱道的好課,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準解讀、對學情的深入了解、對教學理念的深刻把握,這些東西在40分鐘內能學到多少呢?
所以,無論是外出觀摩學習還是聽課,都應該本著“相互欣賞、各自努力”的原則。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但也要樹立教學自信,不能一味模仿。觀摩結束后自己要下內功,多學習,多思考,多實踐,結合自己的實際,發揮自己的特長,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最終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益,這比多聽幾節課作用要大得多。
?。ㄗ髡邌挝唬宏柍强h北留中心學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