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教師教學新內涵與實現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明確,為高校教師教學在新形勢下賦予了新內涵、指明了改革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教學作為高校教育的主陣地,應及時更新觀念,在高校的育人、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注入教學,文章解釋了立德樹人的歷史內涵與時代新意,闡述了如何通過教育教學實現立德樹人,倡導在教學技能提升中包含樹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指導思想,助力于工作中對立德樹人的實踐行動。
關鍵詞:立德樹人;教師教學;實現路徑
一、“立德樹人”的歷史內涵與時代新意
立德樹人這一豐厚的德育觀念也有著深刻的歷史內涵。先秦時期,《左傳》中在回答“什么才能死而不朽”的問題中,叔孫豹言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绷⒌?、立功、立言都可以稱為能死而不朽的東西,而立德是為有高尚的品德操行,能夠流芳百世,在人死后仍能永葆活力,使后代能受到教養,是具有長遠意義的。立德是一種對于人生價值與理想信念有所追求的思想,立德為人生之本,是立功與立言等人生價值實現的基礎,只有先有德,才能取得利于國家、利于人民的不朽功績,才能使自己言論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而“樹人”則出自于《管子》中“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百獲者,人也”的闡述,人的教育培養具有其長期性,教育的回報周期長,回報效益大多為隱形特征,但是正因為教育人的這些特性,才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有“樹人”的理念精神,從學生的終生發展出發,打好根基,耐心培養,樹人不同于樹木,目的不在于單一的能成材有所經濟回報,而在于培育好根基,使其在引導下能自我成才,終身受益,成為一個有德行、有自我學習能力的人。
當我們剖析了立德樹人的歷史內涵,反觀其現實意義,以德性為根基,拒絕將培養人變成統一的流水線生產的產品,拒絕將成才置于成人至上,我們需要通過德性灌溉、美德照耀而成長出的人才。尊重知識,但是必須具備良好道德品格的人才才能夠擔當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任,才能有利于時代良性發展。樹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對高校教師教學具有明確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具有迫切性,同時也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性質,也是對時代精神的契合與彰顯,在經濟、政治、社會甚至于大學治理都在深化改革的今天,適時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務需要引起我們所有高校教師的思考,通過對其內涵的理解,助力于工作中對立德樹人的實踐行動。
二、立德樹人理念下教師教學的新內涵
教師教學是教師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最直接的影響效果,教師教學不再是生硬的幾個教學環節的拼湊,而是通過教學環節,在培養專業技能,介紹專業知識之外,將德育內化于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理念教育,特別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意志、科研品德、拓寬其科研思維。教師教學的新內涵在于教學不是單一傳授,而是復合型多維度的內化教育過程,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教師教學能力來解釋立德樹人理念下教師教學的新內涵。
首先,在教學技術能力方面,專業知識的教授是教學的核心,在現代教學論中,教學過程是在師生積極互動交往下而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也是需要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的,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深厚的專業知識來引導學生有正確的知識觀,在備課的過程中,通過鉆研和組織教材,找到課程中教學目的要求與當下社會現實、學生實際之間的聯系,實現德育教育目的的途徑,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學生實際的理解與運用,既提高了課堂效率,也通過現實舉例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第二,在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擴散性思維,鼓勵學生自主的學習,培養專一、積極、眼光長遠開闊的良好品質,不生搬硬套,以投機取巧為榮,在教學中有充滿創造力的生機活力,在打開學生眼界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多維度、多角度的思考,在生活應用中也會不偏激、減少狹隘的思考模式。第三,重視學生心理,因材施教,在尊重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加強道德引導。只有了解了學生當下心理狀態、道德水平、知識基礎以及性格愛好等,才能在對其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長善救失。例如可以通過專業課堂,重燃學生對生活的興趣,有了嶄新的奮斗目標,并具有積極的人生意義,這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僅在于收到專業熏陶,而是得到人生價值觀的引領。第四,利用語言表達來傳遞思想觀念。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富有感染力的教師語言,能內化于心,外化于學生的行動中,適時利用語言的感染力,能直接傳播教師想要傳導的道德思想。第五,通過教師的人格引導學生對高尚品格的向往與踐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能夠間接了解并模仿教師的人格品行的,教師的所言所想,都能夠對接受其教育的學生產生根源性的影響,潛移默化的讓學生也進入教師的能量場中,學生在課堂中所守到的潛意識影響將對其課下的活動產生更深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的直觀感受,是否具備耐心、愛心,是否包容、尊重學生意見、贊賞,是否多利用肯定性評價都會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變化,甚至是教師上課的情緒,對事物所持有的辯證的、熱忱的、積極的態度都是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過程的重要方面。第六,重視在學術科研教育中的道德情感培養。高校教學中教師經常會指導學生的科研活動,或者學生會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中來,科研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同樣也是德育與科研能力培養的平臺。它影響了學生日后對科研活動的謹慎態度,鍛煉學生的科研意志,將團結協作的重要性通過科研團隊的人際關系處理中來展現,更重要的還有對科研的動機,引導學生領會科研的社會意義,用去功利化感受其在科研活動中的意義,用科學觀、大局觀來看待科學研究,只有良好的道德教育、教師自身的高尚科研品行才能減少學生的學術不端的出現。
在教師素養方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要樹立學科德育意識,重視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也是師德建設的重要方面,德育同樣是教師職業追求的一部分,是教師是否具有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的表現。這樣教師才能將自身對學術道德、人格品德的堅守與提升轉化為對學生德行修養的引領作用,以學科教學為橋梁,以師風帶學風。 三、踐行立德樹人,創新實現路徑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逼浜诵挠^點所表達的真正教育不是理智知識的堆集,而是靈魂的教育,跟立德樹人的理念是一致的。時代發展使我們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意識,“樹人”需要我們不斷的創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立德”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培養學生道德教育為己任,不應該推卸為社會、基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職責。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正是需要我們所有教師在各自的教學方法中都能夠平衡知識與能力培養、重視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以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為出發點。
首先,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梳理終身學習的觀念,及時更新。用深厚的專業素養獲得學生的信賴;用開闊前沿的學術視野打開學生思維;用不斷探索的專業精神啟發學生不斷進取的品格,保持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用身體力行的高尚品格引導學生以德立身的信念追求。第二,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此實現路徑是對學科德育的延伸,校園文化對學生德育有著滲透作用。教師要引領團委、學生會等學生組織,通過校園環境的感染與熏陶,對學校精神的感悟與激勵,形成校園文化教育的合力,與學科教育統一于德育過程。
同時,還要不斷創新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方式方法。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標準,對自己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地評價和反饋、調節,不斷地對教育中學生品德存在的現象和實際問題進行思考,合理調整。綜合地創造性地形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教育問題尤其是立德樹人實踐中所產生的問題進行不斷思索會使教師有一個相對科學的教育理念,正如培養學生批判性科學思維一樣,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也需要經常反思,及時反饋才能不斷的總結行之有效的將德育注入教學過程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9:1088.
[2] 黎鳳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年,2004:55.
[3] 葉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241.
[4] 呂京,呂丁.立德樹人視域下教師素質的新內涵及其提升[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65-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0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