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越銅鼓文化的傳承內容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的駱越古國被稱為銅鼓王國,其是嶺南地區最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王國。隨著越來越多的古代銅鼓被發現、挖掘,銅鼓已成為具有代表性的駱越文化遺產。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如何繼續保持駱越銅鼓的原始形態,煥發其生命活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文章從物質傳承和精神傳承兩個方面研究駱越銅鼓文化的傳承內容。
關鍵詞:駱越銅鼓文化;物質傳承;精神傳承
早在駱越時期,駱越古國就被稱為銅鼓王國。東漢時期有關于駱越銅鼓最早的記載,《后漢書·馬援列傳》載曰:“援好騎,善別名馬,于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笨梢?,駱越銅鼓的悠久歷史。駱越后裔對傳世銅鼓的保護較為完整。目前,中國各地發現并收藏的各種類型的古代銅鼓共1388面,其中作為駱越故地的廣西有500面,云南有150面。廣西、云南兩地發現的銅鼓,占世界發現銅鼓總數36%的以上。而民間收藏和使用的銅鼓則難計其數,僅廣西河池一帶壯族民間收藏和使用的銅鼓就超過2000面。駱越銅鼓文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依然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得歸功于駱越后裔對銅鼓文化的不懈傳承和保護。
一、物質傳承
(一)地名承載
關于駱越銅鼓地名的形成,最早記載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六溫水條引《林邑記》。其文為“《林邑記》曰:‘浦通銅鼓,外越安定、黃岡、心口’,蓋籍度銅鼓,即駱越也。有銅鼓,因得其名。馬援取其彭以鑄銅馬?!?這里的銅鼓就是地名。在桂平市的東邊有一處“銅鼓灘”,相傳該名稱由來是在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回程時經過該處,船上所載的兩個駱越銅鼓掉入江中;也有相傳稱該處是交匯之處,偶有惡浪翻滾,導致船只翻入江中的事故。因此,經過此處的船家為了保平安,或將銅鼓放在船頭祭祀,或向灘心拋擲銅鼓以求平安。后來,此處有多面被打撈起來的銅鼓,于是人們便將這里稱為“銅鼓灘”。
地名的由來、命名的規則、寓意都蘊含著傳統歷史文化。駱越故地的銅鼓地名大致反映了古今駱越銅鼓使用和流傳的地區,它們自產生的那一天起,便成為駱越銅鼓文化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傳承延續至今。
?。ǘ┪淖钟涊d
從古至今,文人學士關于駱越銅鼓的記載數不勝數。劉恂的《桂海虞衡志》:銅鼓,古蠻人所用。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相傳為馬伏波所遺,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廣西土中銅鼓,耕者屢得之,其制正圓,而平其面,曲其腰,狀若烘籃,又類宣座,面有五蟾,分據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負也。周圍款識,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簟,或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圖,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環成章,合其眾紋,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銅鼓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縣用以為更點。交趾嘗私買以歸,復埋于山,未知其何義也。按廣州記云:俚獠鑄銅為鼓,唯以高大為貴,面闊丈徐,不知所鑄果在何時。按馬援征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或謂銅鼓鑄在西京以前。此雖非三代彝器,謂鑄當三代時可也。亦有極小銅鼓,方二尺許者,極可愛玩,類為士大夫搜求無遺矣。周去非在后來更是引用《廣州記》和《后漢書》等歷史文獻來說明銅鼓的主人是駱越人,并且斷定銅鼓是鑄在西漢(西京)以前。
由此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隨著一個民族的產生而產生的,文字記載可以讓后人對記載中文化進行學習、傳播、交流和繼承。文字記載可以說對駱越銅鼓文化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ㄈ┲谱髋c工藝傳承
在與駱越銅鼓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中,關于駱越銅鼓鑄造的記載極為貧乏。裴淵著《廣州記》也只說到“俚僚鑄銅鼓”。《晉書·食貨志》中只講到廣州夷人將銅錢熔煉,“鑄敗作鼓”;至于如何鑄造,只字未提。迨至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凡為凡為銅鼓,以紅銅為上,黃銅次之。其聲在臍,雌雄之臍,亦無別,但先煉者為雄,后煉則為雌耳。然諸工不善取音,每銅鼓成,必置久延銅鼓師,師至,微以藥物淬臍及鼓四旁,稍揮冷錘攻之,用力松輕,不過十余錘。而雄聲宏而亮,雌聲清以長,一呼一應,和諧有情,余音含風,若龍吟而嘯鳳也。廣州煉銅鼓師不過十余人,其法絕秘,傳于子不傳女云。麼經《布洛陀·造銅》篇沒有說明駱越后裔——壯族在什么時候學會鑄造銅,卻介紹了冶煉銅礦和鑄銅器的過程。由此可見駱越族民出于對銅鼓的高度崇敬,對鑄造銅鼓的工藝嚴格保密,所以很難見到相關記載。
為了揭開銅鼓的鑄造工藝之謎,考古學者與銅器鑄造專家不遺余力探索。通過反復觀察和分析研究,古代駱越銅鼓鑄造工藝已被大致理清,一般來說分為這12道工序:備料(金屬材料、造型材料、燃料)→整理鑄造場地→制模型、骨架、刮板→制內外范→制附件→刻花紋→干燥→烘烤鼓范→合范→焙燒預熱→澆筑→修整→定音。
二、精神傳承
?。ㄒ唬┯嘘P駱越銅鼓的傳說
關于駱越銅鼓的來歷傳說,有兩個廣為流傳。
有一個傳說說銅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雷公通過制造銅鼓,運用銅鼓的聲音震懾天下人。這也成為人們懼怕雷王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傳說稱銅鼓是由壯族開天辟地的老祖宗布洛陀創造的。傳說中布洛陀創造了天、地和人之后,依舊時常關心人們還缺少什么。有人對布洛陀說,還缺少星星,布洛陀便帶領人們挖來三色泥,將其做成一個個兩頭大中間小的模子,用砍伐而來的青岡樹燒煉孔雀石。三天三夜后,布洛陀帶領大家把孔雀石燒制而成的金光燦燦的溶漿倒進三色泥模子里。眨眼功夫,一個兩頭大中間小、四只耳朵,一頭封頂一頭空的東西就造出來了。封頂的一頭中間有一個又大又亮的星星,周圍圍繞了許多小星星,布洛陀拎起其中一個來,用拳頭照中間的大星星一擂,“拋曼拋奔”、“拋曼拋奔”的聲音便響起來。布洛陀大聲地說:“這些東西叫阿冉,它們就是地上的星星?!痹趬颜Z“阿冉”就是銅鼓,所以壯族世世代代都流傳著這樣一首歌: 天上星星多,地上銅鼓多,
星星和銅鼓,給我們安樂。
銅鼓的傳說,源于駱越先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后來又以其特有的口頭形式流傳。經過壯族后裔世代相傳并創新,凝練和升華,成為傳承駱越銅鼓文化的有效形式。
?。ǘ┿~鼓舞蹈
銅鼓最開始的功能是炊煮,后來成為祭祀的器具。駱越先民將食物從銅鼓中取出來后,將銅鼓翻轉,用木棍敲之,伴隨其發出的音響,駱越先民在周圍用舞蹈來表現豐收、狩獵或農耕中的某些動作,這就是最初的銅鼓舞。這主要源于駱越先民們認為銅鼓是雷神制造的神器,敲擊銅鼓可以向雷神祈求雨水,保佑當地風調雨順,因而在至今仍保留的駱越民俗節日和紅白事中,銅鼓是不可缺的重要樂器。
由駱越銅鼓傳承下來的銅鼓舞蹈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有螞拐節中的銅鼓舞。“螞拐節”主要流行在紅水河流域的東蘭、巴馬、天峨、南丹等縣內,當地人也稱之為“蛙婆節”、“螞拐歌會”。駱越先民認為青蛙是雷公的使者,因而將其作為崇拜之物,不僅將其雕塑在銅鼓上,還在舞蹈中模仿青蛙的動作。伴隨著敲擊銅鼓發出的音響,屈伸邁步,胸部的前后蠕動,同時臀部和肩部反向橫移,形成身體前后晃動、左右橫移,宛如一只青蛙的獨特動律,配合鼓聲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渾然一體。
?。ㄈ┪膶W作品
自駱越銅鼓產生之后,便有不少文人會客將銅鼓作為詩章創作的素材,至今仍有不少詩歌流傳下來。宋代詩人方信孺在《南海百詠》中描述銅鼓“自唐以來有之,《番禺志》已載其制度,凡春秋享祀,必雜眾樂之以侑神”,并詠道:
石鼓嗟峨尚有文,舊題銅鼓更無人,
寶釵寂寞蠻花老,空和楚歌迎送神。
清人戴朱弦的《銅鼓歌》說:“蠻溪霧毒蒼虬舞,土人架閣懸銅鼓。問是當年誰所留,盡說傳自漢武侯。武侯天威靖蠻落,日疇歲墾桑麻弱。四時兒女吹蘆笙,椎牛酌酒歡相噱……春秋賽社擊銅鼓,何用腰刀藏毒弩……”[3]這兩首詩描繪的都是銅鼓賽神的情景。
清末民初,詩人黃敬椿的《龍州風土詩》寫道:
駱交銅鼓費摩挲,猶記銀釵扣處和。
鑄自伏波搜不盡,曾偕舂杵葬山河。
壯族銅鼓的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駱越銅鼓文化內涵,是駱越后裔中子孫對駱越先民的追念、敬仰與感恩的載體;是駱越先民開拓進取的精神品質的升華。文學作品的記載的銅鼓文化,是淳樸的社會風俗的反映,同時也增強了駱越后裔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ㄋ模┳诮虄x式
廣西寧明縣的花山壁畫上有許多地方表現了駱越先民膜拜銅鼓和圍著銅鼓舞之蹈之的場面,再一次證明了銅鼓是駱越先民的祭祀活動中的重要器具。溫庭筠《河渡神祠》曰:“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水村江浦過風雷,楚山如畫煙開?!边@首詩中描繪的就是將銅鼓用于祭祀水神的場景。
駱越先民將銅鼓用作祭祀,認為以敲擊銅鼓的方式來祭祀神靈,不僅可以得到神靈的護佑,還可以獲取與邪神惡魔進行對抗的力量,以此達到平安喜樂?,F在廣西東蘭縣北部地區的駱越后裔在許多民俗節日活動時依舊離不開銅鼓。銅鼓成為駱越后裔的文化符號。
三、結語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傳承。沒有文化傳承,就沒有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也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駱越銅鼓文化是駱越先民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對其進行傳承和發揚,可以樹立壯族的文化自信,同時也能創造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 蔣廷瑜.銅鼓--南國奇葩[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5.
[2] 牛汝辰.中國地名文化.[M].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195.
[3] 蔣廷瑜,廖明君.銅鼓文化[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 蔣廷瑜.蔣廷瑜集——嶺南銅鼓論文集[M].北京:線裝書局,2011:236-237.
[5] 李富強.其命維新:壯族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實踐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03.
基金項目:文章為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CSW20181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