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越銅鼓文化的創新方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在其所處的特定環境中形成的。如今在全球化背景的影響下,一些少數民族文化正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已成為當下文化傳承中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文章將從剖析駱越銅鼓文化的創新方式的角度出發,希望駱越銅鼓文化能發揮其潛在價值和優勢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共同促進,協調發展。
關鍵詞:駱越銅鼓文化;創新;變遷
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得以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時代的發展和現代文明沖擊的背景下,駱越銅鼓文化如何在保持原始形態的同時,不斷煥發新的生命活力?筆者認為應賦予銅鼓文化新的內涵和活力,尋找一些被人們認可的新形態。
一、駱越銅鼓文化與民俗節日的融合
?。ㄒ唬┪浌展?
“螞拐節”至今仍流行在紅水河流域的東蘭、巴馬、天峨、南丹等縣內,當地人也稱之為“蛙婆節”、“螞拐歌會”,駱越先民認為青蛙是雷公的使者,因而將其作為崇拜之物,不僅將其雕塑在銅鼓上,還要對青蛙進行祭祀崇拜。螞拐節的過程主要分為“請青蛙”、“孝青蛙”、“葬青蛙”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必須要有銅鼓。至今在螞拐節上,駱越后裔依舊會唱起《螞拐歌》:“村村敲銅鼓,正月孝蛙婆”。
在過去的螞拐節中,人們對銅鼓極為看重,有抬著銅鼓走村串寨地賀喜,也有將銅鼓懸掛在螞拐亭,每日打鼓唱歌,為青蛙守靈。如今一些村寨為了方便,一般是將四面銅鼓吊在榕樹上,由四個青年持竹片敲擊鼓面。歷史悠久的壯族螞拐節,在當今時代,祭祀成分已逐漸淡化,而祝福、娛人的色彩較為濃厚,表演成分也更為突出。
?。ǘ┪澍Q駱越文化旅游節
《古駱越方國考證》中確定了駱越方國在歷史上存在的證據,確定了其疆域范圍:北到廣西西江、紅水河;東南到廣東的東南部和海南島;西到今百色西部,與句盯國為鄰;南到整個南海,包括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東沙群島;西南到今越南中部……此外還闡述了駱越方國的政權結構、首領、武裝力量以及駱越人的貢獻,并確定了駱越古國的中心在武鳴大明山。 多數學者都較為認可武鳴大明山是駱越古國的中心。銅鼓作為駱越古國的標志性文物,在駱越文化旅游節中的各個場合中都能探尋到銅鼓的身影,這突破了以往人們對銅鼓的印象,讓銅鼓走出田野,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征。
2017年武鳴駱越文化旅游節開幕中,銅鼓頻繁出現在宣傳廣告、展示舞臺、民族服裝和諸多表演歌舞中。開幕式中的舞蹈《駱越舞樂》在音樂、舞蹈的情境展現中還原了古駱越時期銅鼓的使用場景,觀眾從節目表演中切身感受到了駱越銅鼓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古駱越時期先民使用銅鼓的習俗。這種現場體驗不僅增強了武鳴駱越后裔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讓前來體驗駱越文化的游客對銅鼓有了生動形象的認知。
二、駱越銅鼓歌舞變遷
(一)銅鼓歌曲
現代駱越后裔將銅鼓作為音樂表演的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依舊將銅鼓作為樂器來進行演奏;第二種則是將銅鼓寫進歌曲中。如歌曲《銅鼓歡歌》:
三月銅鼓敲起來 山歌唱起來 最美的歌兒獻給你 我親愛的朋友 誒呀依咯嘿嘞
竹竿舞蹈跳起來 繡球拋起來 五色的米飯獻給你 我遠方的朋友 誒呀依咯嘿嘞
水靈湖畔花飄香 朋友四方來 壯鄉的米酒獻給你 我可愛的朋友
來呀來呀 壯鄉走一遭嘞 來呀來呀 壯鄉情意濃嘞
走過那東南西北呀 躍過綠水青山 酒香飄滿情誼 壯錦令人醉 令人醉
走過那天南地北呀 躍過千山萬水 鼓聲飄過花開 壯錦令人醉
中國夢啊我們的夢 開創新時代 最美的山歌獻給你 我偉大的中國
來呀來呀 銅鼓敲起來耶 來呀來呀 山歌漫天飛嘞
飛過那東南西北呀 跨過綠水青山 歌聲飄過花開 壯錦你最美嘞
飛過那天南地北呀 躍過千山萬水 鼓聲迎來春暖 壯錦你最美嘞 誒呀依咯嘿嘞
壯錦你最美 你最美 壯錦你最美 你最美 嘿
將銅鼓寫進歌曲的用意主要是歌頌銅鼓,或將銅鼓作為駱越后裔的代表元素以此來表達熱烈的情感。
?。ǘ┿~鼓舞蹈革新
早在駱越時期,銅鼓舞的表現形態就是敲起銅鼓,并隨之舞之蹈之的情景。但現在的銅鼓舞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極大的變遷。代表性的有貴馬壯族銅鼓舞和大型音舞劇《銅鼓》。
?。?)貴馬壯族銅鼓舞
貴馬壯族銅鼓舞流行于貴州廣南縣那灑鎮貴馬村儂支系,在每年的七郎節中最為盛大。貴馬壯族銅鼓舞的前身是喪葬手巾舞,吸收了彝族喪事中的儀式動作和駱越后裔——壯族本族的舞蹈形成的。先祭祀銅鼓,然后敲擊銅鼓伴奏,男女手持毛巾共舞構成了貴馬壯族銅鼓舞的整個流程。過去,貴馬壯族銅鼓舞只有在壯族喪葬祭祀儀式上跳,敲擊寨中重器銅鼓,配合牛皮鼓、铓、鑼、牛角等伴奏,而且舞者必須為男性,舞蹈動作粗獷、奔放,節奏緩慢,氣氛莊重、肅穆。但現在的貴馬壯族銅鼓舞不再局限在壯族喪葬祭祀儀式上,動作趨于簡單,莊重、肅穆的風格也有了變化,并逐漸以舞蹈演出的方式做為一種新的傳承路徑。
?。?)音舞劇《銅鼓》
《銅鼓》是一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劇,在第八屆廣西劇展大型劇目展演中展出。在故事情節發展上,以“駱越銅鼓”為線索,安排了《神器》、《鑄造》、《戰神》、《紋飾》、《祁雨》、《豐收》、《歌會》、《大婚》、《同醉》等九個大場面,囊括了河池駱越后裔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史詩式的結構將銅鼓與音樂、舞蹈、服飾等結合在一起,完美構成了一部民族風格鮮明突出、現實生活氣息濃郁的舞臺戲劇。
三、駱越銅鼓工藝革新
?。ㄒ唬┘夹g革新
駱越先民最開始敲擊銅鼓時,銅鼓的聲音雖然渾厚有勁,但卻是一種噪音式的打擊樂?,F在一些駱越后裔在演奏銅鼓時,通常以四面銅鼓作為配合,按音色從高到低排列。20世紀80年代初,河池地區民族歌舞團張穎中、黃仲裕兩人開始合作研究制作定音銅鼓,與上海、浙江等有關單位合作,歷經數年終于研制成一套大型定音銅鼓和一套微型定音銅鼓。這兩套銅鼓都是以十二平均律為音階排列,可進行轉調演奏。 定音銅鼓的研制成功,是壯族銅鼓在技藝創新方面的一次突破,它使銅鼓的噪音的打擊樂系列步入了樂音打擊樂系列,極大地豐富了銅鼓的藝術表現力。
(二)形式革新
駱越銅鼓在駱越先民的心中是一種重器,其厚重敦實、體形凝重,曾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因而難以移動,成本高昂、應用領域狹小。但隨著現代人對文化產品需求的不斷提升,銅鼓產品的多元化和實用性功能必定成為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于是民間的各種銅鼓飾品、銅鼓衍生品鑄造廠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有銅鼓酒瓶、銅鼓路燈、銅鼓茶具、銅鼓掛件等商品,這些衍生品讓駱越銅鼓文化元素真正融入尋常百姓家,革新了駱越銅鼓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四、駱越銅鼓與現代設計的結合
(一)銅鼓元素與建筑設計的結合
駱越銅鼓的外觀基本形態都是圓墩狀,從正面看是圓形,在美學中,圓形是集飽滿、優美和圓潤為一體的完美的造型,具有完美無缺,循環往復,永無止境的意義,能給人以柔和、親切、豐滿和大容量的觀感。再加上銅鼓在駱越先民心中是莊重和神圣的代表,將銅鼓元素與建筑設計相結合,為傳統駱越銅鼓文化尋找一條創新之路。
駱越銅鼓元素被運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典型代表是上海世界博覽會上廣西館的建筑設計。在廣西館的展廳內,有一個巨大的駱越銅鼓,鼓面的紋飾精美絕倫,在距地面4米高的地方設計了隔斷的夾層,內置機械控制的皮影表演。銅鼓的活動影像真實還原了廣西各少數民族的傳統舞蹈和勞動人民在田間勞作的場景,觀眾通過觀看亦真亦幻的影像,會對銅鼓文化和駱越文化產生初步的感知和認識。
(二)銅鼓元素與海報設計的結合
在廣西武鳴區發布的2018中國壯鄉·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的網絡宣傳海報上,駱越銅鼓這一元素出現兩次,海報中分上下兩部分,彩帶、銅鼓、駱越后裔、武鳴風光、宣傳文字構成了一幅宣傳海報,充分展示駱越的傳統文化元素,且涉及了駱越古老的銅鼓文化,也表現了駱越后裔致力于傳承和保護古老的駱越文化。
海報的設計以傳統駱越文化元素為基礎,以設計創新為前提,與現代技術意識相結合,創新了駱越銅鼓文化的形式,可以讓受眾在接收海報信息的同時,感受駱越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五、結語
駱越銅鼓文化是駱越先民的寶貴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民族特色。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難免遭到沖擊與淡化。創新既是一種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文章的分析,不僅可以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和認識駱越銅鼓這種寶貴文化,也有利于讓駱越銅鼓于繼承的基礎上,在今后的文化發展道路上更好地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庭望.古駱越方國考證[J].百色學院學報,2014.
[2] 張瑛.云南文山壯族銅鼓舞現狀的調查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4:32-41.
[3] 鄧福田.論大型民族音舞詩劇《銅鼓》的文化內涵[J].大眾文藝,2013(01).
[4] 廖明君,黃文富.河池壯族銅鼓習俗[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95.
[5] 朱玲靜.壯族傳統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0:40-41.
基金項目:文章為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CSW20181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