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道釋美學審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儒道釋三家的思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在最終的目標上,都包含著“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因此對于審美的研究,可以將這三家進行對比,通過把人作為世界運行的中心的原則,給予人足夠的重視。儒家認為人的秩序和倫理是個體人格修煉的主要方向,道家認為人道體現著天的運行法則,禪宗認為人心經過一定的修煉和升華之后才能夠成為佛心,本文將從這三家的思想入手,對中國傳統美學展開討論,以期待從古代的審美角度入手為現代審美帶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儒家 道家 禪學 美學審美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0-0292-02
一、前言
我國的審美歷史源遠流長,在傳統藝術中,中國的美學思想形成并發展于封建社會,我國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對于美學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種作用既是積極的,同時也是消極的。在漫長的君主政權的發展歷史中,中國發展處了三種主要的美學研究方向,分別是儒、道、釋,他們對于人生的探討一開始是出于對自然和人類的和諧發展,宗教的特性并不突出,使得中國的思想史能夠與西方的哲學區分開來。本文將從這三家的思想進行詳細的討論,并結合他們的發展歷史對中國古代的審美進行簡要概述,以達到博古通今、以史為鑒的效果,推動現代審美體系的發展。
二、儒家審美簡析
儒家作為三家之首,對自然的人化研究思想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同,如果人的發展沒有從宏觀的宇宙層面進行研究,將情感傾注在世間萬物,使萬物皆有情,達到一種博愛的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對個體的發展造成一種思想的狹隘和局限。儒家的開山鼻祖,同時也是最具代表性人物當屬孔子,孔子的思想概念應當概括為幾個關鍵的詞匯:“克己復禮”、“天人合一”以及“博愛”,這些詞的共性在于將人的思想和行為遮蔽在天的限制下,人不可以超越天的限制,逆天而行。
展開來說,“克己復禮”的后半句是“為仁”,即人的考慮要周到周全,處于仁愛之心,不能對各事各物產生過分苛刻的要求,要從禮的層面講究為人的仁心,要嚴格對待自己的行為,及時限制自己對禮節的僭越,只有從個人層面嚴格要求,才能夠使社會充滿禮的秩序。第二個方面是對“天命”的要求,人是承載著天的運行法則誕生的,因此小到個人,大到社會甚至宇宙,都需要將人的行為和生活范疇與天進行和諧共處的處理,所以在一些宮殿的建筑中,常常會出現儒家指導的這種天人思想,宮殿的建筑會利用動物甚至植物的雕像刻畫進行裝飾,甚至會對這些生物寄予人的情感,祈求人和上天之間相處的和諧。儒家對“博愛”的情感表達不局限在人與人之間,而是宏觀到世間萬物,也就是說人不只是要對自己和周圍人采取博愛包容的態度,還要對泛存在世間的一切采取一種“萬物皆備于我”的態度,這是這種平和的思想,使得各朝的的統治者對民眾的教育都普遍地偏向“怡情養性”的方向進行引導,社會的社會的政治和父權的體制因此得到了一種無形的思想加固,中國的美學思想體現出一種對世間萬物的悲憫情懷和人文關懷傾向[1]。
三、道家審美簡析
道家雖然不如儒家思想一樣受到正統思想的極力推崇,但是卻對士大夫等知識分子的思想情懷起到一種充盈作用,道家對儒家的中和思想起到了一種平和不過分的補充作用,使得研究道家學說的知識分子能夠超脫現實世界,產生追求理想的進取之心。老子在道家中的地位等同于孔子,他所建立的思想對整個道家的體系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最受大眾熟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強調了萬物的起源不是“天”,而是一種凌駕在萬物和人類社會秩序上的“道”,“道”不是人類可以指定和改變的,而是一種思想的最高境界。
沒有“道”,就沒有萬物的派生和發展,因此想要獲得理想的美,就需要從自然的追求出發,從“有無相生”的角度出發,對周而復始的萬物采取一種淡泊的心性,對真實的世界雖然密切關注,但是卻并不夾雜過多的主觀情緒。通過這種內心的寧靜和虛無,莊子教導道教的受眾排除自己的內心欲念和主觀的控制情緒,更能夠從一種較為平靜和安寧的情緒下感悟世間的萬物,獲取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的心態。后人對道教的補充使得道學的內涵更加充實,越來越多的學者將道家的美學研究作為自己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指導性意見,產生了一種積極的避世嫌疑,例如后世的魏晉時期,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家都對審美的心胸進行了拓展,沒有絕對自由的靈魂,難以對理想的世界進行不同凡人的描繪,在這種美學的影響下,唐代的青綠山水畫和文人水墨畫在布局和意境上更加深遠虛渺,觀者可以從這些作品中體會到創作者對待世間萬物的虛靜心胸。
四、禪宗審美簡析
禪宗并不屬于我國的本土思想,但是確將我國的美學研究從藝術的角度推至思想的巔峰,佛教的發源國是印度,印度與我國在地質條件和歷史演變過程中存在著眾多的相似點,因此我國對于佛教思想的引入阻力較小,這也為后期佛教在中國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因素。劉祖慧曾經說過:“世人性本凈,萬法在自性”,因此清凈自己的心性、獲取到人生的哲思是對先天性格的回歸。
佛教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的改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將意識形態進行改造,有些佛教的宗義過分神秘化,從而造成了受眾獲取信息的困難,一種思想如果需要傳播在更多的人群中,就需要簡化思想內涵,進行生活化和民俗化的改造,因此中國的禪宗將佛教的講義和精神要求進行了極大的削弱,有些專家學者認為禪宗的意義在于將生命和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了量化的論述,將儒家模糊高遠的處世規則以及道家逍遙待世的人生信念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使得禪宗能夠在民眾之間產生一定的精神感染。二是禪宗追求的不是像儒家一樣一味倡導和平,或者像道家一樣超脫俗世塵囂,而是向往著二者的結合,即人如何才能夠將心性和佛性進行統一,使得眾生在獲得塵世的“修煉”之后,可以體會到屬于各人的生命感悟,這也是包含佛祖的一些神話傳說中為什么會有下凡修煉,最終得道成仙的情結所在。它將神話中的佛祖作為了宇宙之間最高的統領,將它實體化、具象化,因此為大多數相信禪宗的信眾指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選擇,也就是說人的層次是可以修煉的,并且是可以通過生命的體驗來升華的,這種能夠看到成就的信仰能夠對受眾產生積極的影響,信眾們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踐行禪宗中對于真善美的定義,使得眾生平等且能夠互相包容成就[2]。 五、古代審美概論
1.儒道釋的審美共性
儒道釋三家的審美共性都是為了人和上天能夠互相映照,它們的思想都沒有把人作為世界地配合者,而是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和自由。人在世界中的活動無論優劣好壞都富有自己的個人特性,而普世的道德標準促使大眾學習領悟到前進的方向,并對受眾產生了一定的到的牽引,促使大眾能夠在人的交際方面學會博愛和秩序,穩定社會的運營;在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倡導暢想和自由;在對自己的前進方向之中進行力量的感染。在此期間,儒道釋能夠將人心和宇宙聯系在一起,保證了人心審美的開拓性和大局觀,使得萬物有情,主體個體都能夠交相呼應,在屬于自己的軌跡和位置進行成長。儒道釋另一個共同點是將人心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人和人之間不僅有著必然的聯系,而且能夠彼此之間互相成就、互相關聯,如果人心之間彼此淡漠,那么歷史的作品中就會難以出現對情感的表達和對人心的感悟,各種作品的審美中沒有豐富的情感表達,悲憫民生的佳作也就不會經久不衰。正是由于儒道釋三家思想中對人心的關懷和對人民的指引,才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受到人民的歡迎,幫助中國藝術樹立起屬于自己的東方符號。
2.儒道釋對現代審美的影響
任何歷史性的研究都是為了能夠對當下的社會的歷史熱點提供指導性的意見,對儒道釋三家的研究也不例外。在思想的社會功能方面,儒道釋三家對大眾進行了一種關于人性光輝的浸染,即人民群體對包含人性情感的作品都具有很強的鑒賞性,從古到今可以看出,凡是能夠得到人們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的作品,都是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這帶給當代審美建設的啟示是:無論社會發展的腳步多么迅速,人們都需要從作品的內容入手,任何的技術雖然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但是精神的內核才是一部作品的中心內核。二是,儒道釋三家的審美心胸能夠將大眾帶領到較高的層面,尤其是對知識分子而言,儒道釋三家的思想高度已經觸及到了人生觀、價值觀等較高的層次上,因此伴隨著快節奏生活的到來,人民可能會疲于奔波,沒有時間進行有成效的反思,但是人生的美學仍然需要較為成熟和宏大的思想進行指導[3]。因此想要獲得適應社會的思想體系,就需要在整體的思想布局上,幫助受眾們尋找到對萬物的關照,樹立起一定的審美批評和審美標準。
六、總結
總的來說,儒道釋雖然在學科性的理解中存在著諸多的差異,但是確是構成中國傳統美學體系的骨架內容,沒有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作為支撐,中國思想領域中的審美就無法做到既能深入人心,又能高越蒼穹的境界。本文采用總分總的行文方式,通過簡短的前言總結和對三家思想的分開論述,將三家的共同性進行了粗略地分析,并結合當下的生活節奏和受眾特點,給出一些建議,以期待能夠推動中國審美結構在當代的繼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初嬌嬌. 儒道釋文化的時間觀與唐代詩歌美學[D].黑龍江大學,2017.
[2]胡健.中國古代美學中的儒道釋[J].美與時代(下),2015(04):52-53.
[3]韓鵬.淺析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儒道釋美學思想比較[J].美與時代(下),2014(12):44-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5022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