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話說“雙心”(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何謂“雙心”
  提到“雙心”,人們會感到很奇怪。其實我們這里所謂的“雙心”,并非兩顆心臟的意思,而是指心臟和心理。
  在當今的疾病譜中,心腦血管疾病為頭號殺手。我國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達300萬,即每3個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高達2.3億。
  在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因精神和心理疾病導致的自殺者逐年增多,目前全球患有各種精神一心理疾病的患者至少有5億人,約占人口總和的10%。
  由此可見,心臟病和抑郁癥是增加全球疾病負擔的兩大主要疾病。以往由于心臟病和心理疾病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在治療中并沒有把兩者相聯系。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界逐漸認識到心臟和心理這兩個“心”息息相關,相互影響導致疾病的產生,并能夠相互伴發并加重疾病的發展。因此,近年來把兩者相提并論,稱之“雙心疾病”,同時更加重視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治療中也將兩者共同予以考慮及治療,并且發展為“雙心醫學”,又稱之為“精神心臟病學”,是研究心臟疾病與心理疾患相關性的學科。
  七情致病
  在我國的傳統中醫學理論中,就十分重視心理因素對疾病的作用,把心理因素歸為“七情”。早在兩千年前《黃帝內經》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相關的論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肝在志為怒。
  “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情正常的情緒反應,即稱“五志”。在一般情況下,正常情緒變化不會致病,但是在突然、劇烈或長期精神刺激情況下,情緒反應過于強烈和持久,加上肝的疏泄功能失調,就會擾亂氣血和臟腑功能活動,導致陰陽失調,從而產生疾病。
  《黃帝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記載?!秲冉?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皆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逼湟馑际钦f,人體的“七情”,若太過了就傷及人體的五臟,反之,五臟疾病又可以導致人體的異常情緒的變化。比如,大怒則可傷肝,臨床可見患者大怒后,兩脅脹痛、胸悶不舒、暖氣腹脹、飲食無味;而肝氣郁結患者也會常常出現易急、易怒的臨床表現。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人體的情緒與疾病密切相關。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或人接觸客觀事物時所引起的體驗,即,根據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體的需要而產生滿意的情緒或不愉快的情緒;而消極情緒則可促使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引起機體一系列改變,導致神經活動的機能失調,對機體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比如人在恐懼時出現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口干及出汗等,嚴重時可使意識范圍變得狹窄,判斷力和理解力降低,理智和自制力喪失。如果這些消極情緒經常反復出現,就會造成長期的或過度的精神緊張,引起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調及血壓持續升高,最后很可能轉變為某些器官或系統的軀體疾病。
  “雙心”不離
  “心主神明”是中醫提出的理論。《黃帝內經》把人的記憶、思維、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動統稱之為“神”。在唯物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認識形體與神的關系,認為人之神由形而生,形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因此《黃帝內經》中提出了“心主神明”論和五神臟學說?!靶闹魃衩鳌敝小吧衩鳌庇袕V義,狹義之論,廣義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邪客》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說“心藏神”:《素問?六節藏象論》有“心者,神之處也”。都說明神“出”于心,神“舍”于心,神“藏”于心,心乃神之宅。神通過心與血脈活動表現出來。“神”藏于內,“明”顯于外,合稱“神明”。這些論述構成了“心主神明”的體系框架,確定了“心主神明”的理論。古人之所以特別強調心主神明論,就是因為在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過程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在心神的統帥下協調地進行,并各司其職,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說,心對精神(心理)活動有主宰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血液是大腦進行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基礎,正常成年人每分鐘流經腦組織的血液達750毫升左右,占心臟每分鐘血液輸出量的六分之一。而大腦所需的氧和營養成分都來源于心臟所泵出的血液。心臟主宰著全身血液循環。心臟泵血正常,則體循環的血壓和血流相對穩定,腦及全身組織的血液供給正常,氧和葡萄糖的供給也充分,腦的功能活動及正常的精神思維活動得以較好維持,全身的組織功能活動正常,各種新陳代謝得以正常進行。心臟泵血功能異常,導致腦及全身組織的血液供給減少,大腦的特性決定其最先受到影響。盡管機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等機制部分代償,但仍舊不能滿足腦代謝的需要,所以腦組織受體循環影響程度較其他組織器官更為明顯。實踐證明,腦的供氧量減少時,臨床首先表現為精神癥狀,如失眠、健忘、煩躁,甚至神昏、譫妄等。研究發現:體外循環特別是阻斷主動脈后,多數病人意識和自主呼吸均消失,心臟復跳后即可以清醒,因而認為,心臟可以決定性地影響大腦的功能,從而影響人的精神活動??梢姡墓δ芑顒又苯佑绊懼貉h,決定了腦功能活動和全身的狀況。
  此外,近來研究認為,心臟和血管的內分泌功能與心主神明的關系密切,心臟除了是血液循環的關鍵器官外,也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心臟和血管受神經系統、激素、細胞因子的影響和調節,產生和分泌多種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質,如心鈉素、血管緊張素、兒茶酚胺、前列環素、內皮素等。這些血管活性物質可直接作用于心臟血管,影響局部和全身循環,同時也可通過血液循環在局部系統。器官發揮生物活性。這顯然可對大腦活動、精神心理同樣產生影響。尤其是心房分泌的心鈉素,能將心的指令通過血液循環傳到全身,包括大腦,使人具有整體的協調應對能力;同時它還能幫助大腦思維,一旦缺乏心鈉素,人就會反應遲鈍,全身精神不振。因此,心臟和血管分泌的活性物質是心主神明的物質基礎之一。
  隨著現代醫學中解剖、生理、病理學科的建立,認為大腦是人精神活動的中樞,是精神、意識、思維產生的主要場所,占據主導地位,但還另有很多研究顯示,心血管系統與人的精神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如,有人觀察到國外有散在報道心臟移植后,受者的所有思維及行動都呈現為捐獻者的。研究者認為,心臟可以決定性地影響大腦的功能,從而影響人的精神活動。如,心臟手術后或心臟安裝起搏器之后的病人可以出現精神障礙。如此看來,意識的形成對于大腦皮層來說可能也不是唯一的。
  有學者認為,心臟通過腦循環、心激素、心磁場影響腦,心功能不全明顯影響腦功能。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占據現代醫學理論主導地位的腦主神明學說也是不全面的。
  還有學者認為,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是中醫把循環系統與高級神經活動結合起來屬于“心”,“心”的功能遠不止解剖學所指的實體心臟的功能,而是與之密切聯系的器官、系統功能的綜合概念,包括推動血液循環的心臟功能、調節心血管活動的神經體液因素以及大腦高級神經系統等系列功能活動。(待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1345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