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雙主體”德育課程體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地,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與系統建構是由概念到操作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在辦學理念的基礎上細化提煉德育理念,從課程開發的高度整合特色德育活動、強化學科德育滲透、挖掘常規管理育人,系統建構活動型德育課程、基礎型德育課程、隱形德育課程,以真正實現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
關鍵詞:雙主體 德育課程體系 立德樹人
一、“雙主體”德育理念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于一體的寄宿制學校,現有1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000余名。建校之初,經過幾年的運行,我們審視梳理,發現如下“三多三少”的因素制約著辦學品質的提升。
從管理導向角度看,強化學生應試的功利舉措多,培育學生綜合素質的舉措少;從教師專業素養看,聚焦教學技能的研究多,研究學生學習興趣、意志、動力等非智力因素少;從學生成長角度看,感受到激烈、單調的學習競爭多,體驗到青春、靈動的校園活力少。[1]
要突圍此困境,我們認為:強化學校德育是重要的突破口。必須變革說教式的傳統德育模式,構建“雙主體”德育課程體系,讓學生參與德育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的全過程,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有平等的主體地位,形成“雙主體”德育課程。[2]
所謂“雙主體”指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而言。在教師的“教”的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學”的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德育課程自身特點,結合學校特點,學校創造性的引入學生參與到學校德育課程的開發中,形成不僅在德育課程實施中凸現學生與教師的雙主體作用,而且在課程的開發中也凸現學生與教師的雙主體作用。
二、“雙主體”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1.活動型德育課程——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特色鮮明的主題班會課
每周一節的班會課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我們將每期三分之一的課時下放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開發和設計主題班會,在活動中放手讓學生參與。同時,以課例研究的形式切入,提升班主任對“雙主體”理念下班會課特點的認識的實操技能。
每學期初,各學部由學生處梳理出主題教育的主線和各學段的重點,各學部安排每周課例研究輪次。每次課例研究流程為:班主任設計方案——年級德育主任指導——課堂展示——班主任說課——年級德育主任或班主任帶頭人點評——聽課者開放式討論——達成共識年級推廣。
?。?)異彩紛呈的多元發展課程
我們秉承集團“尊重差異,提供選擇,開發潛能,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三個學部都注重多元發展課程的建設。
根據不同年段的學生特點的多元發展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導教師僅起引導作用,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的發揮。多元發展課程既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陣地,同時也是品德教育的大課堂。
?。?)特色活動型課程
我校各學部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動,如:小學的“非凡少年校園才藝大賽”、“生活自理大比拼”,初中的“每周一星推薦”、“讀書節”、“英語文化節”,高中的“圣誕文化節”、“高三成人儀式”。我們將時間相對固定,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這些德育課程的開發中,從組織策劃——具體實施——評價反饋各環節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所以,這些活動成為了學生在校時美好的期盼,畢業后難忘的回憶。
2.基礎型德育課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純德育課程引入鮮活素材。
思品課(政治課)、文明禮儀課是向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文化影響以形成學生品德的主要學科。我們克服教材中資源不夠鮮活的局限,依據學科課程標準,從學生的品德需要、貼近學生生活經歷的素材來設計與組織教學。如:小學部開發的《好習慣課堂》德育校本教材,就是對《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拓展,聚集習慣養成教育,引用了大量基本于本校學生實際的素材;再如:“教育部文明禮儀教育高層論壇”說課特等獎獲得者我校梁遠太老師設計的文明禮儀課《健康上網,個個守“禮”》,其核心教學環節就是老師講述學生身邊的故事《侯果上網,后果嚴重》播報真實案例,引發起學生思考。
?。?)基它學科課程滲透德育。
我們要求各學科教師要根據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努力開發各科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因素,克服學科課程育德“貼標簽”的狀況,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科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實施德育的過程。對此,我校教科室每年將組織學科育德育教學案例(論文)的評選。
3.隱形德育課程——我的舞臺我作主
?。?)學生自主管理
我校學生自主管理的推進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將公共衛生保潔、點心分發、水電管理等學生能完成的班級事務承包給學生,人人有事管,人人都被管,在體驗中,角色的交替體驗不失為很好的體驗;其次是引入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評價機制,進一步促進了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相互教育;最后是實施了《行政班級值日(值周)制度》,讓學生參與學校日常事務的管理,讓值日班級不只是完成了行政值周的常規督導事務,還將進行學校管理的調查研究,為學校的管理提出建議。
(2)校園環境文化建設
校園的一景一點、一物一語都要透露出文化的氣息,從多個目標維度承載、彰顯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價值追求。我們以梅、蘭、竹、菊、松作為學校五個院落的命名,把每種植物的核心品格“傲梅”、“幽蘭”、“逸菊”、“勁松”向全校師生征集題字,用不同的字體雕刻在各院落的石頭上,營造出濃濃的文化氛圍,透射出厚重的教育意義。
?。?)班級文化建設
我們的班級公約不是老師制定出來的,而是師生合作制定的。獎勵和處罰來自于學生最真切的心理,滲透著民主與法制思想,比老師單獨擬定的執行力度更強。更加符合該年齡段的特點,更有童真童趣。如:采用星級評定、金牌、銀牌卡,英雄卡、文明禮儀儲蓄銀行等式來施行獎勵,學生們特別感興趣。
我們的班級還有個性鮮明的班徽、班訓、班級文化墻,不一定是最美觀的,但一定最真實的、最鮮活的。包括高中部分班級的專題片,一定是學生自己收集素材、剪輯制作的。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學出版社.
[2]馮建軍.當代主體教育論——走向類主體的教育[M].江蘇教育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