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教育校本課程體系構建本源教育的模式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創建特色學校必須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合理定位學校的特色目標,在辦學方面形成自身的理念、思路,探索總結獨特的舉措。中山市小欖廣源學校嘗試從核心素養、學校文化、課程建設等角度進行研究探索,把學校特色定為:精神教育特色、智慧教育特色、個性教育特色。
一、廣源學校辦學思想和宗旨
1. 辦學理念:廣源融匯 陽光成長
其一,“源”意為資源、力量、歷史傳統、文化底蘊、教育理念等,“廣源”意為“源多共濟”,喻育人興盛之業,暗指多元、開放之態。其二,“融匯”既指學?!皬V源”之蘊,多源匯聚,多方合力辦校,又指多元文化融匯,彰顯“融合教育”之特質。其三,“陽光成長”秉承學校已有的教育實踐,既是教育的價值取向,又是師生生命成長之狀態,暗喻學校辦一所有生命力之學校愿景。
2. 辦學目標:辦一所有生命活力的學校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辦學目標喻指學?!皬V源”綿長不絕,潤育無聲的可持續發展生命力,詮釋師生生命成長的樣態——學生為主體,教師有尊嚴,師生臻于幸福的人生追求。“源”為水流之始,暗喻“育”之本真,水古蘊上善若水,又具靈動之美,“源”“育”互喻,凸現“陽光成長”中師生一同成長的仁善、詩意與靈動。
3. 辦學特色:本源教育
“本源”意為事物產生的根源、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最重要方面,結合廣源小學的辦學實踐,“本源”教育特色日漸彰顯。其一,“本源”乃“廣源”之始,暗扣創校之名,以顯學校創辦及教育發軔之始念。其二,“本源”乃教育之本,喻指教育返璞歸真,追溯源頭,秉持教育原點,追求本真,堅守教育基本價值,遵循教育基本規律,關注學生長遠發展,助力師生共同成長。其三,“本源”乃教育之基,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學校的內涵發展、可持續發展奠基。其四,“本源”秉承傳統,既秉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承續學校辦學文化積淀。其五,“本源”喻指開放、多元、時進。一是開放辦學,視域開闊,促進教育教學國際化;二是多元辦學,廣源”匯聚,實現教育教學多元化;三是與時俱進,源頭活水,革故鼎新,促進教育教學現代化。
二、本源教育實施框架與途徑
1. 實施框架
學校本源教育實施框架為:確立一個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中國人;夯實二個基礎——學科基礎、實踐活動基礎;推進三個實施——課堂實施(目標、內容、方法)、綜合實踐實施、云端實施(線上線下聯動);提供三個保障——習慣養成保障(養成教育)、環境保障、資源保障(社區、家長);打造三根支柱——廣源體藝課程、廣源閱讀課程(全學科閱讀)、廣源科技課程;實行三個評價——學業質量評價、過程跟蹤評價、德育養成評價。
2. 實施途徑
學校圍繞課程建設,進行校本資源包開發研究,通過課程文化推動學校特色發展;開展傳統文化及特色項目的傳承,通過創新性研究與開展,尋找特色發展的突破口;通過主題項目活動,在互動實踐中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打造學校特色品牌;賦予校園文化生命,從育人觀、教育觀角度構建隱性文化,彰顯學校特色品牌。
三、科學開展課程建設
1. 建設目標
在尊重國家課程,認真執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基礎上,通過對各類課程的準確定位,在學科素養的導向下,準確定位學科目標,合理實施教學,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2. 課程體系
本源教育課程體系包括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學科課程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奠基課程——廣源基礎課程?;顒诱n程則包括了面向學生群體的分類課程——陽光拓展課程,以及面向學生個體的個性課程——博雅揚長課程。
課程名稱與學校的精神文化系統緊密相扣,既體現課程建構的內在邏輯與科學性,又兼具校本特質,彰顯校本特色。廣源基礎課程面向所有學生,夯實學生基礎能力,包括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運動與健康、道德與責任五類普適性課程;陽光拓展課程實行分類施教,旨在實現學校培養“五有”陽光少年的教育目標,包括年級拓展性課程、社團活動類課程等;博雅揚長課程旨在開發學生個性潛能,順性揚長,讓學生有別而“博”,張揚個性,包括探究課程、個性化課程等。
3. 實施策略
學校成立專門的課程研發團隊進行深入研究,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以課程的整合、融合和綜合為手段,對課程內容進行開發,對課程實施進行改進。廣源基礎課程以教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優質化落實國家課程,突出對教材的二度開發與使用,達成滿足學生生命成長,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化發展奠基的目標。廣源活動課程既不是完全的基礎知識型,也不是完全的能力發展型,而是知識能力結合型的課程,把道德教育放在課程設置的首位,涵蓋拓展課程及實踐課程領域。學校從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出發,明確質量目標,既強調特色學科課程的建設,又兼顧特色活動課程的開設,做到課程有機整合。
四、深入開展文化活動
學校通過“五星少年”“研學課程”“展我才華”“拉練活動”等模塊項目的開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每一個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有所收獲,得到成長。
在“偉人的土壤”主題系列課程中,學校通過目標體系、內容體系、途徑體系、評價體系的構建,以中山精神為抓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成學生核心素養,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研學課程以普及型課程為主,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學習與成長的權利與機會。低年段為研學旅行課程的“啟程”階段,中年段為研學旅行課程的“知行”階段,高年段為研學旅行課程的“修遠”階段。持續開展符合學生年齡特征、成長需求、生命體驗的系列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發展。學校通過組織每年一次的25公里徒步拉練活動、從海選到專場決賽再到全校展演的“展我才華”活動、“無阿姨日”體驗活動、畢業季系列活動、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慈善義演義賣等,教會學生責任與擔當。豐富大課間的內涵,保證每個學生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讓學生有強健的體魄,開發室內操系列教程,堅持鍛煉做到風雨無阻。開發“廣源學校父母e課堂”公眾微信號,讓家長按自身需求隨時隨地學習。
五、打造“互助互學”課堂文化
在課堂教學上,學校以具體的任務為教學的核心內容,以圍繞目標設計的教學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踐行“互學互助”教學方式(互動探究、小組合作、先學后教),努力打造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谝延械慕虒W經驗和其它學校的課改經驗,圍繞課程建設,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立足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調整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確保課堂教學高質高效。通過學習形式的改變,促使學生改掉不良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和性格的養成。在推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學校進行移動學習、游戲化學習、主題教學、創客教育等教學模式的研究。同時,開展適合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以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為主要形式,以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為基本內容,設置評價體系),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多元地評價學生。以系統的考核方式作為保障,采取學生問卷調查、實踐作業檢查、定期綜合測試等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監測。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1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