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會計事務所關于中國藥品市場的調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袁松范
中圖分類號:F045.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06)04―0177―02
安永會計事務所在2005年進行了中國藥品市場和藥品市場投資的調查。調查對象為國有制藥企業、合資企業等,主要是了解中國潛在的藥品市場發展情況,外資什么時候進入比較合適,進入的程度,可能遭遇的困難及風險,中國藥品市場存在的問題等。安永試圖得到定量的數據,供有關企業參考。但是,問題是中國藥品市場的統計數據比較亂,無法得到十分確切的數據,這和統計口徑、企業統計方法、企業的財務做法等都有關系。此外,中國的會計準則和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也有一定的區別,導致各家的統計數據有差異,甚至有比較大的差異。例如,中國企業統計的工業總產值這個指標,實際沒有多大意義。中國對于銷售額如何確定,也沒有定規,數據可能使得跨國制藥企業困惑,甚至作出錯誤決策。
安永報告稱,中國處方藥市場按照保守的估計是95億美元,居世界第9位,2004年的增長率達到28%,IMSHealth曾估計增長率為27%。筆者認為IMSHealth的數據相對比較保守。安永估計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藥品市場。這個估計是可能的,因為根據中國經濟和政治的穩定發展,考慮到和諧社會,考慮到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提高,農民結構改變,中國人口眾多,中國社會的老齡化,中國藥品的需求一定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根據中國官方的數據,27家最大的制藥企業中有23家是內資企業,占中國藥品銷售的12%。前100位制藥企業銷售約占總銷售額的47%。據中國官方報道,2005年上半年這23家內資企業的銷售增長率達到24%,達到244億美元;利潤達到21億美元,增長21%。但是,成本增長和原材料價格上漲,藥品價格下降都對制藥企業造成壓力和新的挑戰。安永稱中國的私營制藥企業的銷售、利潤已經占全部銷售和利潤的近60%。
中國制藥企業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缺乏創新能力和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研究開發費仍然低于銷售收入的2%,而美國研究開發型制藥企業的研究開發費已經達到銷售的15%-20%,盡管近年也有所下降。所以,中國市場仿制藥仍然占中國藥品市場的95%以上,私營企業也是同樣情況。
安永稱中國制藥企業和印度制藥企業的差異在于印度以出口為主,而中國企業以國內市場為主。原料藥和中間體的出口則呈增長趨勢,和跨國制藥企業的合作也在發展,其實,也是借助于跨國制藥企業供應鏈全球戰略的改變。印度的國內藥品市場增長僅5%,而且,整個市場很小,尚不能和中國相比較,所以,印度的向外發展也是形勢所迫,而且,海外市場的利潤率比較高,印度的藥品價格仍然很低。印度這樣的制藥企業有很多,如南星制藥、Cipla制藥、瑞迪制藥等。然而,應該看到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發展都平平。而很多跨國制藥企業近年在中國的發展都比較快,如輝瑞制藥公司、諾華制藥公司、阿斯利康制藥公司、羅氏制藥公司等。
安永引用中國國家發改委的數據,根據產值,傳統藥物占26%;合成藥占56%;醫療器械占11%;生物技術占7%。同一來源的數據表明,2004年上半年利潤僅為156億元,增長率在23%左右;利潤排位依次為:合成藥物制劑,中藥原料,原料藥,生物技術相關產品,醫療器械,衛生用品和中藥制劑。
由于出口是政府鼓勵的,所以,出口的增長一直比較好,2004年出口增長了25%,達到57億美元,進口在同期增長15%,達到51億美元。但是,該數據沒有細分,外企的主要原輔料大多依賴進口,隨著銷售增長,進口量也同步增長。
中國的藥品稅率已經有很大的下降,同時,退稅率也在下降,這對于進口企業可能是好消息,對于出口企業,特別是微利出口型企業將面臨挑戰,估計今后數年,退稅率還可能下降。2007年以后,外企將享受國民待遇,到那時,利潤可能會受到影響。
安永的報告中沒有提到中藥現代化的問題,筆者估計,是因為外國人從來不相信所謂的中藥現代化。報告稱,中藥的利潤率可以達到9.5%,比化學合成藥物高約2%。2004年中國涉及中藥的專利有4 520個,中國藥監局批準的中藥產品有203個。但是,天然藥物的主要市場仍然在歐洲和美國,分別占全球的41%和22%。而中國目前的一些中藥制劑,特別是復方中藥制劑很難打入歐美市場。
中藥在臨床試驗階段的有抗HIV藥物,以及降血脂藥物、降壓藥等,Dlflt管藥物,典型的產品是已經走向世界的青蒿素,以及黃連素。和中方合作進行中草藥科研的跨國制藥企業極少,僅有諾華制藥公司在和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究。
中藥產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沒有采取現代的技術及營銷手段,臨床重視不夠等。小企業占中藥生產企業總數的96%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國家曾經考慮通過GMP和GSP的實施,減少藥品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數量,提高其質量,但是,實際上,數量沒有很大的減少,而且,有些外行業在不斷進入制藥行業。
從藥品價格看,雖然中國政府一直在降低藥價,但是,缺乏系統的動作,所以無法取得像日本藥品價格下降一樣的效果,好像生產企業、批發商、醫院都有自己的對策。降價幅度過大的產品可能退出市場,無法達到政府原意。生產企業可能改變制劑劑型和包裝來提高價格。特別是單獨定價制度,使得一些產品和企業保持了比較高的盈利空間。根據有關資料,外企在歷次藥品降價風潮中平均藥品價格僅下降了0.5%。所以,中國政府的藥品降價對于外企幾乎沒有影響,可能對一些沒有專利保護,仿制藥很多的產品,價格上會有一些影響,然而影響也很有限。中國的醫療費用從1998年的458億元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890億元就說明了這種情況。
中國制藥企業應該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以中國市場為主,成為全球藥品供應鏈的低端部分,部分產品可能進人全球中端市場,但是,很難成為趨勢。
(收稿日期:2006―01―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166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