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動對消化道出血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品管圈”活動對消化道出血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消化內科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按住院號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各5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實施“品管圈”活動,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結果:研究組及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分別為98.1%及76.3%(P<0.05),總體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開展“品管圈”活動,可顯著提高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品管圈;生活質量;消化道出血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1
“品管圈”活動(QCC)是一種基于以人為本的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該模式通過充分發揮圈內小組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達到最佳護理效果[1],因而體現了護理團隊的團結協作精神。我科護理組通過采用“品管圈”活動,對5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2016年1-6月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55例為對照組;選同年7-12月住院的類似病種患者55例為研究組,對照組男 32 例,女23例;年齡 40~72 歲,平均年齡(47.4±5.72)歲;出血原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5例、消化性潰瘍出血2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引起出血1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以上39 例;研究組男27 例,女28例;年齡39 ~75歲,平均年齡(49.62±6.12)歲;出血原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1例、消化性潰瘍出血26例、急性胃黏膜病變引起出血1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 例,高中以上38例。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病情、文化程度、住院天數等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研究對象排除:精神病患者及溝通障礙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禁食,做好基礎護理,監測生命體征,記錄出入量;待病情穩定后向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及健康教育等。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品管圈活動:(1)成立QCC活動小組:由指定人員擔任圈長,由護士長擔任輔導員,圈員13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3名,護士8名,圈長負責對活動進行統一安排管理,輔導員對整個活動進行監督指導,組圈之前,圈長對圈員進行“品管圈”知識培訓和考核,保證每位圈員均掌握“品管圈”活動的理念、程序和方法。(2)選擇主題:選定“提高消化道出血患者生活質量”作為活動主題。選題理由是消化道出血患者出院后病情容易反復發作,針對誘因、飲食等方面的認知不足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活動實施:①給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的誘因、治療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確保健康教育系統性,并使其了解消化道出血的嚴重后果,注重飲食指導,幫助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強調生活規律,起居有常;②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浦R培訓,做到觀察病情有預見性意識[2],如患者感到咽部發癢、胃部不適等應想到有嘔血的可能,如腹脹、腸鳴音活躍、腹部不適等有便血的可能等;③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工作中時刻意識到患者有再次出血的風險,做好動態評估;待患者病情穩定后,進行一對一的交談,向患者宣教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誘因、臨床表現以及用藥知識、飲食結構等;教會患者及家屬識別早期出血的征象及應急處理措施,盡量縮短出血時間,及時搶救患者生命;④重視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鼓勵家屬陪伴,醫護人員適時給予安慰和鼓勵,并根據患者文化程度耐心講解本病的健康知識,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升遵醫行為;⑤定期隨訪:落實隨訪制度,采取門診隨訪、電話隨訪及家庭訪視等方式,在患者出院后1周電話隨訪,以后每4周隨訪1次,連續隨訪3個月,與患者或家屬交談,查看患者出院后病情及生活狀況,鼓勵患者說出疑慮并耐心解答,增 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⑥反饋與評價:圈員通過隨訪了解到患者出院后身體狀況及自我管理能力進行反饋,再針對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護理措施,進行持續質量改進。
1.3 評價指標 ①滿意度調查:采用黨政辦制定問卷調查對環境、宣教、服務態度、護理操作、治療效果五方面進行評分,滿分100分,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為80~89分,一般為60~79 分,不滿意為60分以下;②生活質量;應用生活質量表綜合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2],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文化生活4 個方面,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8.1%、76.3%(P<0.05)。具體見表1.
2.2 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兩患者組出院后6 個月后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文化生活4 個方面,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患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也逐漸增多,這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3],盡管當前有較多的治療方法及最先進的治療手段,但部分患者病情仍有反復,這與住院時的護理及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關系很大[4]。如果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能接受的系統的、全方位的護理指導,那么患者的再出血機會將得到明顯控制,這觀點與李建英[5]的報道一致。筆者通過對55例患者的臨床觀察,患者接受 “品管圈”護理活動干預后,均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這對于患者而言是十分有益的,同時也提升醫院的信譽度,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何翠萍,張品蕓.品管圈活動對降低肝硬化并食道胃底靜脈曲張患者出血率的護理效果[J].醫藥前沿2 o 1 6,(28):254-255.
鄒小蘭,魏建紅.品管圈活動對提高肝硬化并發消化道出血患者飲食執行率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8,25(10):181-182.
劉艷芬.“品管圈"健康教育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8):132-133.
宋明芳.護理干預在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4(8):37-38.
李建英,鄧嘉等.品管圈活動在消化內科飲食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08);45-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3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