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陽藥物在廖濬泉兒科醫案中的運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通過整理廖濬泉先生所著《廖濬泉兒科醫案》中使用溫陽扶陽方藥的50例醫案,整理分析溫陽藥物在廖老兒科醫案中的運用。廖老使用溫陽扶陽之法主要涉及陽虛陰盛、臟腑虛寒、寒邪直中等證,常用代表性的溫陽藥物有附子(附片、小白附子)、姜(干姜、炮姜、生姜)、桂(桂枝、肉桂)、丁香、肉蔻(肉豆蔻、肉蔻霜)、川椒、細辛等。廖老強調通過扶陽溫陽來扶持小兒機體正氣,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機體陰陽平衡的狀態。
【關鍵詞】 廖濬泉;中醫兒科;溫陽
【中圖分類號】R272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4-0061-02
Abstract:By collating 50 cases of using Warming yang-strengthening yang Prescription in Liao Junquan's “Liao Junquan's Pediatric Medicine Case”, Liao Lao used the Wenyang-Fuyang Method which mainly involved the Yang Deficiency, Yin Excess, Yin Excess and Yang Deficiency.The typical medicine for warming Yang in common use is Aconite(Aconite、small white Aconite), Ginger( dried ginger、baked ginger、ginger ),Cassia(cassia twig、cinnamon) ,cloves ,Netmeg(netmeg,、nutmeg cream), Sichuan Pepper, Asarum, etc.Liaolao emphasized that to support the body of children positive qi,dispel Yin cold pathogenic factors, to achiev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of the body.
Keywords:Liao Junquan; 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rming Yang
廖濬泉先生是云南著名兒科醫家,師從云南四大名醫之一、兒科名家康誠之先生。廖老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患病后稚陽易傷,稚陰易損,臨證擅用溫陽扶陽方藥,使小兒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常態。在其所留下的兒科醫案中,使用溫陽扶陽方藥的醫案占據了相當的比例,本研究通過整理《廖濬泉兒科醫案》中使用附子(附片、小白附子)、姜(干姜、炮姜、生姜)、桂(桂枝、肉桂)、丁香、肉蔻(肉豆蔻、肉蔻霜)、川椒、細辛等溫陽藥物的醫案,對其在兒科臨證診療中使用溫陽方藥的經驗進行分析,以期對拓展扶陽治則治法的臨證運用,推動兒科臨床療效的提高提供幫助?,F就相關內容統計整理分析如下。
1 醫案的病例來源分析
《廖濬泉兒科醫案》[1]中記載醫案共100則,其中使用溫陽藥的醫案共計50則。主要涉及新生兒胎黃、嬰兒發熱、痰厥驚搐,細菌性痢疾證屬寒濕下痢、疳證下痢、虛寒痢、寒邪直中,中毒性消化不良證屬慢脾風,小兒泄瀉屬虛寒證、脾腎兩虛證,脾虛久瀉之臟厥重證、疳證之脾陽不運、陽微陰竭等,陽虛陰盛、陽氣不化之水腫、鼓脹,肺脾氣虛、痰飲內停之哮喘,心陽不振之痹證等。廖老對以上50例病案的辨證主要包括肺脾腎之虛寒、脾陽不足、陰盛格陽、陰寒內盛等,充分證明了扶陽溫陽治法在兒科臨證診療中的運用是有適應證的,且良好的療效是準確辨證、精準用藥的證明。
2 溫陽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在廖老所用的溫陽方劑中,使用附子(小白附子、附片、川附片)的醫案總計40例,含122首方劑;使用姜類(干姜、炮姜、生姜)的醫案總計49例,含156首方劑;使用桂類(桂枝、上肉桂)的醫案總計33例,含61首方劑;使用丁香的醫案總計24例,含41首方劑;使用肉蔻(肉蔻、肉蔻霜)的醫案總計14例,含21首方劑;使用細辛的醫案總計16例,含18首方劑;使用川椒的醫案總計10例,含12首方劑。其中尤以附子、姜、桂為廖老善用之溫陽藥的代表。
2.1 附子使用情況分析 在具體藥物使用方面,廖老按照病情緩急、年齡大小、正氣強弱,臨證相機使用,以現在標準來看,有些劑量是偏大的。如在治療一個7個月乳兒慢脾風一案中,根據患兒吐瀉完谷不化,面色青白,昏睡目光呆滯及唇淡脈遲等,廖老診斷為脾虛中寒、陽亡陰竭之慢脾風,法宗《福幼編》中慢脾風“實因脾胃虛寒,孤陽外越,元氣無根,陰寒至極,風之所由動也。治宜先用辛熱,再加溫補”與張景岳“附子溫中回陽,為慢驚圣藥,如元氣未脫,用之無不有效”,方用逐寒蕩驚湯溫陽救逆及白通加豬膽汁湯通陽救逆,所用附片最大劑量為30g[1]。又如治療一個15個月乳兒,因其痧后脾虛久瀉所致臟厥重證,廖老辨證為久瀉傷津、脾陽衰敗、且有厥陰病象,用大劑量附子行扶正溫陽、溫補脾腎治法,所用附子24~30g。其余單劑運用附子達30g之多的病案有:1歲患兒久熱8月導致陽微陰厥證;7歲男童證屬脾腎兩虛之陰水水腫;6歲男童所患“中虛寒伏、虛陽外越、無根之火內動”之虛寒陰癍之證,用大劑量附子以溫中止痛、健脾攝血。在廖老所治小兒陽虛陰盛證中,使用附子一般為15~30g,多取附子辛溫扶陽、回陽救逆、溫陽健脾之功。強調其關鍵在于煎法,為防中毒,附片宜與干姜、甘草用開水先煮兩小時左右,先嘗少許不麻口為度,再納入諸藥同煎,以后每次皆開水煮即可,小兒虛寒證用之,效如桴鼓[1]。
2.2 姜類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廖老在姜的使用上更為靈活,主要包括干姜、炮姜、生姜。干姜性溫熱而偏燥,守而能走,廖老多在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中用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一般用量在6g,但7月患兒也有用至10g。炮姜功于溫中散寒、止瀉,雖其溫陽之力稍遜于附子,但其作用持久緩和,廖老多用于小兒脾胃虛寒之腹痛泄瀉,其用量一般在6~8g。生姜在醫案中多用于辛溫解表,溫肺散寒,醫案中用量多在10g以下。 2.3 桂類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廖老對桂類的使用分別為桂枝及上肉桂,在其醫案中對桂枝的使用主要取其固表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之功,尤其喜用于小兒發病因于脾胃損傷、中氣不足致營衛失守之表里同病。在小兒泄瀉證屬虛寒證治中,廖老認為此為脾腎陽虛、衛陽不固,應用桂枝“消息和解其外”與溫中回陽并重。又如脾腎兩虛的陰水水腫中,廖老用桂枝溫運其衰微之陽氣,化氣以行水,一般用量在5~10g,兩月以下患兒用量可達6g左右。上肉桂溫中健脾、補火助陽,在醫案中主要用于溫脾陽及回陽,廖老借上肉桂辛甘大熱治小兒虛寒吐利,為防其煎煮后因油脂揮發而減藥力,特強調此一味應去皮研細,開水沖服[1]。一歲以下一般用3g左右,六歲以下用量在6g左右。
2.4 其他溫陽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廖老在醫案中常用的扶陽溫陽藥物還有公丁香、肉蔻、川椒、細辛等。廖老常取丁香溫中和胃、降逆止吐之功,治療小兒嘔吐屬脾胃虛寒證,用量多在3g左右。肉蔻能溫中止瀉,補脾澀腸,醫案中常用于治療小兒脾胃虛寒之泄瀉、久痢等,2歲以下小兒用量多在3g左右,治一歲小兒虛寒痢也用到6g。細辛溫陽散寒、溫化痰飲、除濕止痛,在醫案中常用于治療小兒陽虛感寒喘嗽、陽虛水腫,也取其溫臟安蛔之功治療小兒蚘厥。用量多在1.5~3g。川椒在醫案中常取化濕利水之功用來治療陽虛腫脹、水腫,溫臟安蛔之功可用來治療蚘厥,也常在烏梅丸中與它藥配伍而平調寒熱,用量多在3~5g。
3 體會與思考
在《廖濬泉兒科醫案》中,運用溫陽扶陽法診治小兒疾病的案例占據相當的比重,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之本源,早在群經之首《周易》中就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等重陽論述,意在表明陽氣是一切萬物肇始之源;《素問·生氣通天論》[2]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凡陰陽之要,陽秘乃固”;張景岳提出“天之大寶只此一輪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凡萬物之生由乎陽…陽來則生,陽去則死”[3],特別強調陽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和溫陽扶陽的重要性。廖老推崇張景岳、陳文中等人運用溫陽法診治小兒疾病的思想,強調在小兒生理上應重視陽為主導,陰為基礎根本概念;病理上小兒為柔嫩之體,氣血未堅,臟腑甚嬌,略受傷殘,則萎謝極易。且若元氣素虛或因寒涼克伐,陽氣受損,尤其吐瀉汗出傷陽,病入少陰者,最易出現元陽虛衰。
通過研習廖濬泉先生留下的兒科醫案,可以發現其有鮮明特色的思想是通過扶陽、溫陽之法來扶持小兒機體正氣,從而祛除陰寒邪氣,來達到機體陰陽平衡的狀態。然而并不能片面地說廖老的思想是單純擅用溫熱之藥,他強調既應重視元陽,也應重視元陰,病理上也應考慮到陰之不足。扶陽不離滋陰、滋陰不離扶陽,雖有重點,但不應偏弊。
參考文獻
[1]廖濬泉.廖濬泉兒科醫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9.
[2]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
[3]明·張介賓.景岳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ㄊ崭迦掌冢?018-12-03 編輯:楊 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58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