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護好腳秋冬少病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雙腳就像一對勤勤懇懇的“老黃?!保休d著身體的全部重量,帶我們行走四方。夏季暑氣濕熱,腳病本易高發。許多人為圖涼快,忽略了對腳的保養,更使腳病多見。其實,夏季養好腳,不僅能預防腳部疾病,祛除暑濕,還能防止秋燥傷肺、傷陰,對預防秋季疾病也有好處。
泡腳祛暑濕防腹瀉很多人在冬天有泡腳的習慣,但到夏天,就常用涼水一沖了事。再加上貪涼,吃很多寒涼食物,直吹電扇、空調等,寒邪和夏季的濕氣容易一起郁積于體內,如果不及時祛除,等到秋冬時節,就容易引起胃痛、腹瀉、四肢關節酸痛等一系列病癥。堅持溫水泡腳有助于祛除暑濕,若能與全身調理相配合,可以防止秋燥傷陰、傷肺,促進血液循環。泡腳水溫以40攝氏度為宜,每次泡20~30分鐘。泡腳后可涂抹潤膚霜,防止腳底干裂。飯后不要立即泡腳,以免影響消化。有燒傷、膿皰瘡、水痘、麻疹或足部外傷的人,不適合泡腳。
按摩腳底防便秘中醫說“春夏養陽”,夏季養腳對助長陽氣很重要。夏季暑熱邪盛,汗液的排泄也會加快,陽氣容易受損。一旦受損,到了秋天,很可能就沒有足夠的陽氣可以收藏,使體質本來就差的人免疫力下降;尤其對消化系統影響明顯,容易誘發便秘、胃腸炎等疾病。按摩腳底有利于助長陽氣,尤其是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補中益氣,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按摩位于腳掌前部1/3中間處的涌泉穴,也有助于養生。此外,還可以雙手握腳,用大拇指和大魚際按壓腳背,其余四指按壓腳底,以腳底中心線為軸,從腳趾到腳跟依次按壓64次,力度適中。
腳部保暖防胃痛中醫有“寒從足下生,病從寒中來”之說。腳在下,屬陰,寒邪也是陰邪,所以腳是寒邪侵犯人體的重要途徑;雙腳離心臟遠,血流量小,腳面的溫度比身上低,一旦受涼、寒凝,就會影響氣血的運行。不但皮膚受損,還會出現胃痛、腰腿痛、痛經等病癥,這就是“養樹護根,養人護腳”的道理所在。專家建議,即便是夏天,老年人也應盡量穿雙薄點的棉襪或透氣性好的絲襪,在皮膚和鞋之間建立一道“屏障”,避免腳部受涼。此外還應避免腳部被冷風直吹,下雨時最好穿雨鞋。
穿對鞋子護脊椎鞋子穿不對,對腳乃至全身都可能造成傷害。不合適的涼鞋、人字拖、高跟鞋等會導致腳變形,從而對人體的內臟功能產生刺激。比如大腳趾因穿鞋不當受擠壓,可能會影響人體的頭部功能;大腳趾內側畸形還可能會傷害脊椎,影響人體的甲狀腺功能,等。因此,夏天最好穿柔軟、舒適、透氣性好的布鞋或真皮涼鞋。鞋后跟以高1.5~2厘米為宜,這樣有利于支撐足弓,減少足部疼痛。少穿厚球鞋、高跟鞋、人字拖。
“足療方”能治病腿腳怕涼、經常抽筋的人,取花椒、干姜、肉桂、八角等熱性物品,加2 000~3 000毫升水熬成湯藥后,晾涼至40攝氏度泡腳,可以溫陽通絡、散寒止痛,此湯藥可反復加熱使用;有腳部紅腫、熱痛、甲溝炎等癥狀的人,可以用金銀花、菊花、綠茶、黃連、黃芩、黃柏熬成湯藥泡腳,清熱解毒、消腫燥濕;有腳汗、腳臭的人,可以試試用淘米水加食鹽,或用高梁、薏仁熬成米湯泡腳。
此外,夏天要格外注意保持腳部清潔,應每天洗腳、換洗襪子。洗腳時不妨做個腳部“體檢”,一是看皮膚表面是否有發紅、起泡、擦傷,看外形是否有腫脹、凹陷,看指甲是否斷裂、變色或出現斑點。二是摸摸雙腳是否有壓痛感;腳背部的趺陽脈是否搏動正常,如果脈搏減弱則說明血流不暢;雙腳腳踝、大拇指、腳掌等部位的溫度是否一致,如果一側偏高,則可能有局部感染、痛風等問題。一旦發現異常,就應及時就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8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