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核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 探析膝關節損傷診斷中核磁共振應用價值。方法 隨機劃分2018年2月-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68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各34例,對照組實施CT檢查,研究組則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統計各組檢查結果及核磁共振成像表現。結果 在膝關節損傷總檢出率方面,研究組是94.12%,對照組是73.53%,研究組相比于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核磁共振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不僅可以清楚顯示膝關節損傷類型,同時有助于檢出率提高。
  【關鍵詞】膝關節損傷;核磁共振;CT;檢出率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膝關節是機體中結構相對復雜的屈曲關節,在外力作用下,極易出現損傷。常規檢查過程中,傳統檢查方式僅可以檢查膝關節,判斷基本骨折類型,但是具體損傷類型判定難度大,局限性大[1]。在醫學技術及醫療設備不斷更新的同時,CT及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方式被應用于臨床中,其中核磁共振作用效果更為明顯,其具有無輻射、視野廣等特點?;诖?,本次實驗針對本院2018年2月-2018年10月接收的膝關節損傷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檢查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本次研究68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均為本院2018年2月-2018年10月接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n=34)中,男患與女患分別有19例和15例;年齡20歲-63歲,均值(39.54±8.18)歲;研究組(n=34)中,男患與女患分別有20例和14例;年齡21歲-61歲,均值(39.65±8.21)歲;組間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CT檢查:檢查儀器為GE Optima CT540,略微墊高膝關節,使其處于輕微彎曲狀態,根據定位片對掃描范圍實施明確,薄層掃描,層厚設置為1-2mm。
  1.2.2 研究組
  核磁共振:檢查儀器為超導GE HDxT 3.0T。協助患者調整至仰臥體位。成像包括矢狀位T2WI、T1WI和冠狀位T2WI、STIR像。參數設置如下:層厚及層間距分別是4mm和0.4mm;FOV:16-20cm,使前交叉韌帶與寫矢狀面呈平行狀態。冠狀位T2WI像:TE及TR分別設置為102/Ef和4000ms;矢狀面T1WI像:TE及TR分別設置為17ms和300ms;矢狀面T2WI:TE及TR分別設置為102/Ef和4000ms;STIR像:TE及TR分別設置為44.3/Ef和4000ms。檢查過程中,根據不同損傷狀況對剖面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統計各組檢查結果及核磁共振成像表現。膝關節損傷類型包括半月板損傷、關節腔積液、骨質改變、韌帶損傷。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準確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檢驗值為x2,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檢查結果
  在膝關節損傷總檢出率方面,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下表1:
  2.2 核磁共振成像
 ?、?例半月板損傷:半月板低信號位置存在陰影,以線條型、橢圓形、球狀、裂縫樣呈現出來;②6例骨質改變:T2WI成像呈高信號或者低信號;T1WI以低信號呈現出來,軟骨斷續或者凹陷,以短T1WI信號呈現出來;③9例韌帶損傷:高T2WI信號,低T1WI信號,高STIR信號;④9例關節腔積液:長T2與T1信號,以大片狀、不規則形狀或者片狀呈現出來,高STIR信號。
  3 討論
  膝關節損傷常用檢查方法包括X線、CT等,其中,X線可清楚顯示骨折;CT檢查可將粉碎性骨折、骨折錯位、骨折線腫脹及軟組織腫脹等全面顯示出來,而且可用于骨折類型判斷中,但是在關節腔內骨髓片顯示中存在一定難度[2]。此外,在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肌腱損傷、骨挫傷及半月板損傷診斷中效果不理想。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肌腱結構、軟骨及滑膜等檢查方面,CT檢查具有一定局限性,無法對半月板前角、后腳準確區分;核磁共振具有較多優點,包括多方位、視野廣、無輻射、分辨率高等,該方法可彌補常規CT檢查與X線檢查的不足,而且具有較高的骨髓內變化敏感度,聯合立體成像,可將損傷狀況清楚顯示出來,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及檢出安全性[3]。核磁共振可將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肌腱損傷、骨挫傷、關節軟骨損傷等清楚顯示出來,使用范圍廣。相關研究表明,核磁共振利用儀器脈沖及多參數有助于圖像對比度提高,于T1WI上清楚顯示關節解剖結構,聯合T2WI及T1WI信號可有效評估損傷程度。該檢查方法利用STIR對骨髓內脂肪高信號進行抑制,從而將骨病變及骨髓病變明確顯示出來。
  根據本次實驗結果分析,在膝關節損傷總檢出率方面,研究組與對照組分別是94.12%和73.53%,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檢查中,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骨質改變、關節腔積液分別有8例、9例、6例和9例。
  核磁共振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敏感度,其可以清楚顯示早期病變,包括骨髓組織水腫、滲血及出血等異常狀況,將病變范圍及程度準確顯示出來。膝關節位置的韌帶屬于彈性纖維組織,膝關節韌帶損傷包括前后交叉韌帶、髕韌帶、外側副韌帶及內側副韌帶等。
  總而言之,核磁共振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其可以將損傷程度、范圍等清楚顯示出來,促進檢出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舒茂松. 計算機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在急性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價值[J]. 當代醫學, 2017, 23(7):131-132.
  廖春雄. 淺談核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6):120-121.
  白雪松. 臨床應用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價值探討[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8, 24(5):63-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6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