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影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價值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影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診的8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診斷法診斷,對照組患者采用CT診斷,比較兩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陽性率、腰椎間盤突出癥象征。結果:研究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陽性率(95.23%)高于對照組(80.95%);研究組患者神經根受壓、椎間盤變形、硬膜囊受壓、脊髓變形等腰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對照組椎間盤積氣、鈣化檢出率均高于研究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核磁共振影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核磁共振影像;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病理主要為腰椎鍵盤纖維壞、髓核、軟骨板產生退行性版變化,加上外力對椎間盤的作用,導致椎間盤纖維 破裂,異常突出[1]?;颊卟“l后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腰部鈍痛、下肢麻木、行走不穩等。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影像學技術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并主要采用核磁共振診斷。研究顯示[2],核磁共振影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價值高于CT診斷。為進一步明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針對核磁共振影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基礎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選入標準:(1)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大致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3)所有患者通過CT、核磁共振、以及臨床癥狀分析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4)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標準:(1)合并心、 肝、腎嚴重疾病或系統功能障礙的患者;(2)合并精神病、腦部疾病、意識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的患者;(3)研究途中主動退出本項研究或依從性差的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均42例。研究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31~74歲,平均年齡(51.18±7.34)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31±2.09)年;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2.56±7.18)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01±2.87)年。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深入比較。
1.2 診斷方法
1.2.1 CT診斷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CT診斷,叮囑患者取仰臥位,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型CT掃描儀確定患者病變部位,調整參數(層厚:0.625mm、螺距:0.516:1、電流:600mA、電壓:120kV)。掃描并觀察患者椎間盤形態、位置、密度等,了解患者側隱窩 狀況與椎管直徑等。
1.2.2 核磁共振診斷法 研究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診斷法診斷。 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采用德國公司生產的simensavanto 1.5T 核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掃描,根據不同部位合理調整參數,常規矢狀位應用T1WI、T2WI序列,常規橫軸位應采用T2WI序列,掃描過程中觀察患者椎間盤形態、位置、密度等,分析患者脊髓受損狀況,觀察椎管線。
1.3 評價指標 (1)評估兩組患者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陽性率。(2)觀察評析兩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象征(神經根受壓、椎間盤變形、椎間盤積氣、硬膜囊受壓、鈣化、脊髓變形)檢出率。
1.4 統計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中的計量資料以()表示,數據中的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表示,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陽性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陽性率為95.23%(40/42);對照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陽性率為80.95%(34/42)。即研究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718,P=0.001<0.05)。
2.2 兩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象征比較
研究組患者神經根受壓、椎間盤變形、硬膜囊受壓、脊髓變形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象征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椎間盤積氣、鈣化腰椎間盤突出癥象征檢出率均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致病因素主要為遺傳因素、自身解剖因素以及腰骶先天異常及誘發因素等[3]?;颊卟“l后,產生腰痛、馬尾神經痛、下肢放射痛等癥狀,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加上部分患者由于診斷效果不佳,直接厭惡了最佳治療時間。因而研究腰椎間盤突出癥有效、合理的診斷方式尤為重要。目前臨床多核磁共振、CT、X線等診斷核磁共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與X線比較,CT分辨度與靈敏度更高。許塵鏖[4]報告,核磁共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價值較為顯著,且檢出率高達97.0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工作原理主要為,通過靜磁場對人體施加特定的頻率的射頻沖脈,讓患者體氫質子得到激勵后產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沖后,若氫質子會產生MR信號,再利用MR信號構建圖像[5]。與CT比較,核磁共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優勢為:第一,圖像清晰。磁共振成像能夠清晰的顯示出患者突出物與硬膜囊神經根的距離與相撞,能夠顯示化學成分周圍組織的水腫狀況、出血現象等異常癥狀。第二,能觀察變形與位移現象。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導致蛛網膜下腔閉塞或狹窄,而在核磁共振診斷中能清晰的觀察。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陽性率為95.23%,顯著高于對照組(80.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神經根受壓、椎間盤變形、硬膜囊受壓、脊髓變形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象征檢出率(97.62%、95.24%、100.00%、100.00%)均高于對照組(71.43%、57.14%、76.19%、80.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椎間盤積氣、鈣化腰椎間盤突出癥象征檢出率(95.24%、85.71%)均高于研究組(88.41%、8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黃理華[6]研究報告,核磁共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檢出陽性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CT檢出,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研究結果與本研究基本保持一致,提示核磁共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診斷,能有效提高臨床價值,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金勇,趙斌.淺談CT檢查及MRI檢查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04):34-35.
賈宏,安嵐,郭建新,等.CT、MR 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的臨床效果比較[J].甘肅醫藥,2017,36(3):229-230.
陳明,王艷芹,呂培敬.MRI和CT 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06):142-144.
胡曉東.淺談核磁共振(MRI)影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01(13):146-147.
許塵鏖.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手術治療與 MRI 影像表現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10):1091-1093.
黃理華.核磁共振(MRI)影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23):150-15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4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