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與MRI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臨床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究CT與MRI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本院2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開展CT與MRI診斷,前者視為對照組、后者視為觀察組,對比診斷準確率、陽性率、各個征象診斷效果。結果:MRI診斷準確率、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與CT檢查結果對比:P值<0.05。結論:MRI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效果更佳。
【關鍵詞】CT;MRI;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CT and MRI were performed in 20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our hospital. The former was regard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latter was regard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positive rate and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each symptom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ccuracy and positive rate of MRI diagnos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CT examination: P value <0.05. Conclusion: MRI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Keywords CT; MRI; lumbar disc herniation; diagnosis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臨床上常見疾病,常見于中青年人群中,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升高,而且發病率逐漸呈年輕化趨勢[1]。該疾病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點有關。其中包括: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長期外力所造成的輕微損傷、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遺傳因素、椎間盤自身解剖結構等特點。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是導致該疾病發生的基本原因,患者表現出含水量降低、失水引起的椎節失穩、松動等病理學改變以及纖維環發生退變,導致患者腰椎堅韌程度下降。而長期反復性損傷則會加重患者腰椎退化程度,在某些誘發因素的影響下,包括:腹壓增加、腰姿不正、突然負重、妊娠等,會增加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率[2]。這也是當前年輕人群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長期學習、工作過程中,不良的坐姿習慣嚴重傷害了患者腰椎。同時,在成年后椎間盤缺乏血流循環,而且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其自身修復能力減弱,一旦受到某種因素影響,即可能導致彈性較差的髓核通過纖維環發生突出,而導致疾病發生。其次腰椎間盤突出還受到的遺傳、先天性因素的影響。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后,患者主要表現出腰腿疼痛,嚴重者甚至遷延到一側肢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影響。目前,隨著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不斷提高,加之個體差異性的存在,病情程度不同、發病原因不同的影響下,患者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3]。隨著越來越多的年齡人群含有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由于該疾病尚未出現完全治愈手段,因此主要建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通過提高臨床診斷率,開展有效的疾病鑒別診斷方式,對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在本次研究中,針對本院2018年1月到2018年1月患者展開研究,分析CT與MRI診斷應用價值,并為以后臨床診斷提供參考經驗,以下是詳細報道內容。
1 資料、方法
1.1 資料
從2018年1月-2019年1月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選出200例患者參與本次研究,200例患者均接受CT與MRI檢查,按照診斷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CT檢查)、觀察組(MRI檢查)。2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經過臨床表現觀察、病理學檢查確診并且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所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并簽署知情書,且病例資料信息全部完整保存,此次研究內容獲得臨床醫學委員會的許可。
2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男性病例數為102例、女性病例數為98例,患者年齡范圍:37~69歲,平均(52.5±3.5)歲,病程范圍:0.5~5年,平均(2.6±1.4)年。
納入標準:患者病情穩定、自愿參與、臨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的腿部酸麻、壓痛以及的壓迫神經痛。
排除標準:精神功能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合并患有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由于本次研究屬于組內對比,因此2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性資料在檢查前后并無明顯變化,差異性較小,具有可行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CT檢查的方式,選擇美國GE公司生產16層螺旋CT進行掃描,囑咐患者取仰臥位,定位拍攝圖像,電壓為120kV、電流為150mA、螺距設為0.516:1,層厚設置為:0.625mm?;颊邟呙栉恢冒ǎ貉?~3、3~4、4~5椎間盤。掃描過程中,觀察患者腰椎間盤位置、形態、密度等影像學特點,準確判斷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觀察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MRI檢查: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1.5T核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檢查。囑咐患者保持正確體位,設置常規矢狀面T2WI、T1WI以及常規橫軸T2WI作為掃描參數。掃描過程中的觀察并記錄患者椎間盤、椎體信號,觀察臨床各個征象具體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種檢查方式診斷陽性率,并比較CT與MRI掃描腰椎間病變相關疾病檢查情況(包括鈣化、椎間盤變形、積氣、脊髓變形、硬膜囊受壓、神經根受壓情況),并對比分析CT、MRI與病理學檢查結果診斷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以(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差異性采用t檢驗。將所得結果均帶入SPPS23.0版中,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診斷方式陽性檢出率 觀察組腰椎間盤突出癥陽性檢出率為98.50%,明顯高于對照組陽性率檢出率93.00%,組間數據比較:P值<0.05(詳細見表1)。
2.2 對比兩種檢查方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關征象檢測情況 在鈣化、腰椎間盤變形、積氣、脊髓變形以及硬膜囊受壓等征象檢測中,MRI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性對比:P<0.05,但是CT與MRI在神經根受壓情況檢測中,并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詳細見表2)。
2.3 對比兩組診斷方式與病理學檢查結果 與病理學相比較,觀察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檢查效果更佳,其中腰間盤結節與腰間盤突出檢出率為100.00%,各項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性對比:P<0.05(詳細見表3)。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常見的一種損傷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各個部分發生退行性病變,受外力壓迫、損傷等因素干擾下,椎間盤纖維環發生破裂,導致髓核組織從纖維環破裂處脫出或膨出,對相鄰脊髓神經根造成嚴重壓迫,并引發一系列疼痛。該疾病主要發生部位包括腰4~5、腰5~骶1處,占據總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率90%以上。
目前,臨床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包括:X線診斷、CT診斷、MRI診斷等,由于X線診斷靈敏度低、特異性差,因此逐漸被其他診斷方式替代。而CT、MRI診斷由于各具特色,因此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其中,CT檢查的優勢在于診斷速率快、診斷效率高,具有清晰、直觀的顯像特點,能有效觀察出腰椎間盤大小、部位、形態等,可以體現出腰椎突物、各種征象等。但是該診斷技術的缺點在于具有一定輻射作用,可能會對患者的機體功能造成損傷,因此對于年幼或年長患者則不建議采用CT檢查[4]。
而MRI不僅包含了CT檢查優勢,而且不具有輻射作用,其檢測安全性較高。MRI檢查能夠提供更加完整的影像學資料,可以直接體現出椎間盤實際情況,反映椎管內部結構。相較于CT檢查,MRI在處理圖像分辨率和空間結構中更加具有優勢,能夠實現多序列以及全方面成像,明確顯示出椎間盤變形、脊髓變形等情況。但是MRI的缺點在于診斷時間長、檢查費用較高,因此建議臨床醫師在對患者進行疾病診斷時,結合患者自身需求選擇合適檢查手段[5]。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MRI診斷后,不僅陽性率高于對照組,而且各個疾病類型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病理學對比無統計學差異性:P值>0.05。提示相較于CT診斷,MRI診斷陽性率、準確性更佳。而且在相關征象診斷中,MRI檢查效果同樣優于對照組,差異性比較:P<0.05。進一步說明MRI診斷效果優于CT檢查。
總而言之,CT與MRI檢查屬于臨床上常見診斷方式,在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是綜合考慮而言,MRI檢查準確性、陽性率具有較高的優勢,可以作為首選診斷方式。建議實際臨床診斷中,應考慮到患者實際需求、病況、經濟水平,選擇正確合理的診斷方式。
參考文獻
肖云敏,張丹瑜,冼少青.CT與MRI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8,39(4):212-214.
陳大羽.CT和MRI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價值及其影像學特點[J].中國實用醫刊,2018,45(22):21-23.
高娜,趙汝蓮.CT與MRI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23):99-101.
吳偉紅,李仁戰,馬方華,葉菲.CT與MRI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應用比較[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11):2244-2246.
梁芳,張志海,鄧燕霞,李衛星,袁曉鵬,劉波.紅外熱成像與CT/MRI在門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診斷中的效果對比[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23):56-5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