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CT與MRI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診斷價值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討CT與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診斷意義。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期間病理確診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病理學確診,在為患者實施病理學確診前,實施CT與核磁共振檢查,對比這兩種方法的診斷情況。結果:62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經過CT診斷,確診45例,診斷率72.58%,MRI診斷,確診58例,診斷率93.55%,MRI的診斷率CT,具有統計學有意義(P<0.05)。結論:CT與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診斷中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兩種診斷方法進行比較,核磁共振的診出率更高,值得應用。
  【關鍵詞】CT;核磁共振;腔隙性腦梗死;診斷意義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2
  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通動脈血管壁發生病變,引發管腔閉塞后形成小的梗死灶的一種腦梗死類型,其發生率占所有腦梗死的20-30%[1],且仍然處于上升態勢。由于腔隙性腦梗死病灶較小,僅稍稍大于血管管徑且多發于穿支動脈,故此對整個腦組織血供帶來的影響較低,一般情況下危害性較小。然而,如果腔隙性腦梗死未得到積極治療,使得病情遷延,將會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因此,早期診斷出該疾病對臨床治療有著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對于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主要為CT和MRI,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接診的62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進行CT、MRI診斷對比研究,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期間病理確診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依據WHO中關于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確診為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屬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嚴重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全身免疫性疾病者。62例患者中男35例,女27例,年齡42-84歲,平均年齡為(62.21±1.23)歲,病程0.6-16年,平均病程為(7.32±0.45)年。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痛60例,面癱48例,嗜睡30例,感覺障礙23例,語言障礙20例,嘔吐6例(部分患者同時出現多種癥狀)。
  1.2 方法 所有患者依次實施CT、MRI。MRI掃描取頭線圈實施常規顱腦MRI平掃,掃描序列為AX T1WI、T2WI、T2 FLAR、DWI以及SAG T1WI,掃描層厚度為5毫米,間隔1.5毫米。CT檢查過程中患者仰臥,頭部先進,保持掃描線和眥耳線平行,自患者顱頂到枕骨大孔進行掃描,掃描層厚度為1毫米,掃描螺距為1.375∶1。CT掃描后分析所得的數據資料,并經磁共振常規序列對病灶特點進行觀察,并經ADC圖像對DWI序列對病灶彌散受限情況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2] 對比2種檢查方式的檢查時間、檢查費用、檢出患者不同部位(包括頂葉、丘腦、腦干、基底節、額葉、內囊)的病灶數量以及大小為5mm或以下的小病灶數量。其中,腔隙性腦梗死的CT診斷標準:病灶層厚、寬、長均為10mm或以下;平掃表明低密度病灶。核磁共振的診斷標準:病灶層厚、寬、長均為10mm或以下;對于同一部位平掃T2加權圖像表現為高信號灶,T1加權圖像表現為低信號灶;依據T1加權圖像判斷。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62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經過CT診斷,確診45例,診斷率72.58%,MRI診斷,確診58例,診斷率93.55%,MRI的診斷率CT,具有統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一。
  3 討論
  腔隙性的腦梗死集中在大腦深部以基底節區和腦干為主,而發生腔隙性的腦梗死原因與長期的高血壓引起的動脈硬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的高血壓狀態會致使腦內小動脈的血管壁發生變形,繼而形成管腔的狹窄,當血管內的血液流變學發生改變時會引發小動脈的閉塞,有少數患者由于小動脈的微栓塞而發生腔隙性的腦梗死,其主要原因是深穿支動脈的血液循環是有限的,而單一支的阻塞使得少部分的腦組織發生缺血性的壞死,進一步發展成為腔隙。腔隙性腦梗死是微梗死的一種,而且梗死病灶的體積小,直徑不會超過20mm,而形成腔隙性的腦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腦組織的缺血和缺氧而導致的,繼而引起腦細胞的代謝功能發生紊亂,隨即腦組織會發生水腫改變的現象。該病多發于基底節區的豆狀核、尾狀核、在內囊以及丘腦、腦橋以及腦白質也比較多見,在其他部位則比較少見。
  MRI和CT檢查需以腦缺血組織的水腫狀況為基礎,當患者局部腦組織血液灌注不足而低于正常臨界值時,可使相對缺氧、缺血的腦組織發生細胞代謝異常,繼而打破細胞內部的環境均衡,此時處于細胞外的Na+離子可滲透至細胞內部,所以Na+離子濃度升高可使細胞內部中的滲透壓顯著增加,繼而致使細胞中發生毒性水腫。CT圖像顯示病灶腦組織密度較正常腦部組織低,同時因發病時間與檢查時間不同致使患者病灶變化不顯著,所以CT圖像顯示無異常。此外CT檢查對發生于小腦半球與腦干部位的腔隙性腦梗死準確度與敏感度較低,導致CT需要在缺氧、缺血發生24h后方可檢查出病灶[3]。MRI技術對細胞毒性及間質性水腫具高敏感性,其加權擴散成像能在發病3h后顯示出病灶,而且MRI技術存在高組織性的分辨率,能清晰顯示患者病灶組織的腦灰質與腦白質。因機體骨性結構因素,小腦及腦干部位MRI檢查結果較CT檢查優,MRI掃描能清楚顯示病灶的具體部位、個數以及具體情況。關于腔隙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的分布情況有待后期詳細分析。
  綜上所述,對于腔隙性的腦梗死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的檢查方法可清晰的將腦組織的病灶情況反映出來,而且核磁共振對于微小病灶的檢出率明顯強于CT檢查,為醫生的下一步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利的依據,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實踐推廣。
  參考文獻
  陳振雄.CT與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診斷意義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4):67-68.
  彭寧,田靜.腔隙性腦梗死患者 CT 與核磁共振檢查的臨床診斷價值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0):33-34.
  柳惠彬.早期腔隙性腦梗死行CT和MRI檢查的診斷價值[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7,38(1):30-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385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