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肝癌螺旋CT診斷及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小肝癌螺旋 CT診斷及臨床資料。方法 選取 65例經手術病理學或臨床證實的小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進行螺旋 CT診斷 ,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應用螺旋 CT檢查的診斷結果。結果 65例患者經螺旋 CT診斷有 63例患者確診為小肝癌 , CT診斷準確率為 96.92%,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χ2=2.031, P=0.154>0.05)。65例患者共有 128個病灶 , 經 CT平掃后確診的63例患者共檢出 84個病灶 , CT平掃檢出率為 65.63%(84/128), 其中單病灶 35例、雙病灶 10例、3個病灶 18例 ,增強掃描肝動脈期、門靜脈期以及延遲期檢出率分別為 76.56%、84.38%、60.94%,平均病灶直徑為(1.6±0.7)cm。結論 小肝癌螺旋 CT診斷具有較高診斷準確性 ,能夠充分準確顯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病灶形態,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 小肝癌;螺旋 CT診斷;臨床資料
  小肝癌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指的是病灶直徑<3 cm、癌結節數目<2個、單個腫瘤結節直徑<3 cm的早期肝癌, 發病初期缺乏特異性的臨床癥狀與體征, 病灶較為隱匿, 因而較易被患者忽視。早期及時診斷與治療能夠對小肝癌患者的病情予以有效控制, 提高其病情預后、生存率以及生活質量。有相關研究表示, 應用多排螺旋CT診斷小肝癌患者具有較多優勢, 掃描速度快, 能夠一次性獲取肝動脈期、門靜脈期以及延遲期的CT影像, 從而顯著提高臨床診斷小肝癌的準確率[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討小肝癌螺旋CT診斷及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結果, 特選取本院及廣東省人民醫院收治的65例小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及廣東省人民醫院2013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65例經手術病理學或臨床證實的小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女27例, 男38例;年齡37~73歲, 平均年齡(55.8±6.7)歲;丙型肝炎2例, 乙型肝炎54例, 其中46例患者伴有明顯肝硬化。所選患者均具有上腹部隱痛不適、食欲不振以及消瘦等表現癥狀, 對本次研究知曉且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 2 診斷方法 65例患者均應用GE64排螺旋CT、飛利浦或西門子多層螺旋CT完成檢查與診斷, 具體檢查方法:檢查前告知患者最少飲用800~1000 ml的水保證胃腸道為充盈狀態, 從而減少或避免在診斷過程中出現偽影。以GE64排螺旋CT為例:選擇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機(美國GE公司)進行CT掃描診斷, 參數設置:電流設置為250~300 mAs、電壓設置為120 kV、層厚設置為5 mm、CT旋轉時間設置為0.7 s、控頭覆蓋40 mm、進床速度設置為55 mm/周、掃描時間設定為3.3 s。指導患者取仰臥位, 首先平掃患者肝臟部位, 確定患者肝臟的上緣與下緣, 再增強掃描肝下緣平面到膈頂部位, 增強掃描方法:用高壓注射器(美國專用CT高壓注射器)為患者注射碘海醇300 mgI/ml, 控制注射速度為4~5 ml/s;掃描采用3次螺旋掃描, 掃描患者門靜脈期、肝動脈期以及延遲期, 指導患者閉氣, 患者均在閉氣狀態下完成診斷, 掃描每期的時間保證在4 s左右;造影劑注射完成后, 利用腹主動脈追蹤技術為患者完成延時掃描, 延時時間設定為20~30 s, 掃描患者全肝獲得肝動脈的CT影像;造影劑注射完60~70 s后, 繼續開展第2次全肝掃描獲得門靜脈期CT影像;造影劑注射完120 s后, 繼續開展第3次全肝掃描獲得延遲期CT影像。在完成3次掃描后, 對疑似肝血管瘤患者再予以5~15 s的延遲掃描。對患者的CT掃描結果分配2名閱片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進行閱片分析, 同時仔細記錄患者的病灶部位、病灶直徑、病灶數目以及特征。
  1. 3 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和分析患者的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灶密度、病灶形態、邊界情況以及鈣化情況等, 將其與患者的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比較, 分析CT診斷的準確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患者螺旋CT診斷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65例患者經螺旋CT診斷有63例患者確診為小肝癌, CT診斷準確率為96.92%, 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31, P=0.154>0.05)。見表1。
  2. 2 患者螺旋CT診斷結果 65例患者共有128個病灶, 經CT平掃后, 確診的63例患者共有84個病灶被檢出, 病灶檢出率為65.63%。其中34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肝左葉部位, 占53.97%;30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肝右葉部位, 占46.62%。35例患者有單病灶, 占55.56%;10例患者有雙病灶, 占15.87%;18例患者有3個病灶, 占28.57%。63例患者的病灶直徑為0.6~3.1 cm, 平均病灶直徑為(1.6±0.7)cm。在被檢出的84個病灶中, 直徑<1.0 cm的病灶有16個, 占19.05%;直徑1.0~2.0 cm的病灶有62個, 占73.81%;直徑2.0~3.1 cm的病灶有6個, 占7.14%。
  2. 3 患者螺旋CT增強掃描結果 63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病灶較大, 病灶直徑>2 cm。其中47例患者的病灶在肝動脈期出現明顯強化, 10例患者的病灶在肝動脈期未見強化, 6例患者的病灶出現多發性血管強化影。63例患者的病灶在門靜脈期均表現為相對的等密度或低密度, 在肝動脈期表現為高密度, 而在延遲期則表現為低密度。患者分別在門靜脈期、肝動脈期以及延遲期檢出病灶, 病灶在不同時期的CT影像存在等密度、低密度、高密度3個特征, 增強掃描肝動脈期、門靜脈期以及延遲期檢出率分別為76.56%、84.38%、60.94%。見表2。   3 討論
  肝癌患者通常發病隱匿, 初期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 當出現明顯臨床癥狀時, 大部分患者已發展至中晚期, 治療和預后質量均較為低下, 所以若可以在初期經螺旋CT診斷予以確診, 便能讓患者及時接受手術治療, 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義[2]。
  本次研究中, 63例患者CT影像顯示, 小肝癌在肝動脈期有76個病灶表現為高密度灶, 充分表示螺旋CT增強掃描可以有效反映肝癌的血供特征, 對于直徑偏小的病灶均可以在不同掃描時期顯示。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屬于容積式連續掃描, 能有效避免影像受到呼吸運動的影響, 且小病灶還不會被遺漏[3]。多時相掃描增加了小病灶的檢出率, 可以凸顯小肝癌增強后的特征, 延遲期掃描能夠提高小肝癌病灶組織和正常肝組織的對比度, 增加分化好與缺乏血供的小肝癌的確診率, 且有助于鑒別診斷小血管瘤、肝轉移瘤以及再生結節等眾多肝臟小病變[4]。
  本次研究發現, 65例患者通過CT診斷有63例患者確診為小肝癌, CT診斷準確率為96.92%, 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31, P=0.154>0.05)。65例患者共有128個病灶, 經CT平掃后確診的63例患者共檢出84個病灶, CT平掃檢出率為65.63%(84/128), 其中單病灶35例、雙病灶10例、3個病灶18例, 增強掃描肝動脈期、門靜脈期以及延遲期檢出率分別為76.56%、84.38%、60.94%, 平均病灶直徑為(1.6±0.7)cm。上述結果顯示螺旋CT多期掃描速度快, 可以準確顯示肝病變部位的血供情況, 能夠為臨床有效診斷小肝癌提高準確和清晰的影像資料, 是早期診斷肝病變與肝癌的重要方法[5-8]。
  綜上所述, 小肝癌螺旋CT診斷具有較高診斷準確性, 能夠充分準確顯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病灶形態,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福成. 螺旋CT動脈三期掃描聯合CTA技術對小肝癌的診斷效果. 實用癌癥雜志, 2017, 32(9):1486-1488.
  [2] 高松. 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診斷小肝癌的效果對比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8, 10(10):60-61.
  [3] 柳勇, 陳萬洪, 馬軍, 等. 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對小肝癌患者診斷價值的初步研究.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54(12):62-65.
  [4] 鄭信兵. 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在原發性小肝癌中的診斷價值. 肝臟, 2017, 22(8):757-758.
  [5] 李韌, 王冀, 劉勇. 飛利浦16排螺旋CT與MRI增強掃描方法診斷小肝癌的效果對比探討. 特別健康, 2017, 6(24):53.
  [6] 曾學文, 吳宇, 陳寶. MRI與CT對小肝癌診斷價值對比分析.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7, 15(9):92-94.
  [7] 余華梅. 小肝癌20例螺旋CT診斷的臨床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4, 14(29):312.
  [8] 蕭植豐. 多層螺旋CT 在診斷小肝癌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18):43-44.
  [收稿日期:2018-1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1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