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性分析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臨床治療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討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3例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產婦(肌瘤剔除組)與33例同期行單純剖宮產術的產婦(對照組),比較2組產婦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產褥病率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情況。結果:肌瘤組手術時間(43.16±8.23)min較對照組(26.15±6.17)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產褥病率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如無手術禁忌證,依據患者實際病情在妊娠分娩過程同時選用合理的手術方法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術;回顧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2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產科并發癥。隨著高齡、晚育的產婦增多及B超的普遍應用,子宮肌瘤的檢出率有上升趨勢,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發病率亦逐年增加,然而對在行剖宮產時是否應對肌瘤予以剔除一直存有爭議。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發病率為0.3%~7.2%,肌瘤可以發生在子宮的各個部位。^([1])近年來,已經有很多資料證明了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的可行性。本文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在剖宮產同時進行肌瘤剔除術,經過順利?,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3例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產婦(肌瘤剔除組)與33例同期行單純剖宮產術的產婦(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肌瘤剔除組患者年齡23~42歲,平均29歲,孕周34~42周,平均38周。初產婦18例,經產婦15例。術前即發現子宮肌瘤者9例。有產科剖宮產指征12例,因患肌瘤放寬手術指征行剖宮產術8例,因社會因素剖宮產1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42,平均年齡29歲,孕周34~43周,平均38周。2組年齡、孕周和產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剖宮產及肌瘤剔除術方法: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肌瘤剔除組首先進行剖宮產,剖宮產切口選擇子宮下段橫切口,如下段有肌瘤盡量避開,娩出胎兒胎盤后,宮體注射縮宮素20IU,常規探查宮腔,如為黏膜下肌瘤可經此切口予以切除,近切口處瘤體,不再另行切口,經此切口剔除,全層縫合關閉瘤腔,再縫合子宮切口。^([2])其他肌瘤剔除前先縫合子宮切口,再剝除肌瘤。剔除肌瘤前長見縮宮素100μg靜脈注射,于瘤體突出處縱形、橫形或斜形切口直達瘤核,鈍性分離瘤體并剔除,基底部縫扎,間斷8字縫合子宮切口,2組均視子宮收縮情況決定是否使用其他宮縮劑。2組常規圍手術期應用抗生素,胎兒娩出后1次,術后2~3d。胎兒娩出后當天縮宮素20IU靜脈滴注。
2 結果
患者術中、術后情況比較:肌瘤剔除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產褥病率、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合并妊娠發病率據報道為0.3%~7.2%,但其實際發生率較高,臨床上因肌瘤不發生變性、疼痛,一般無癥狀,易被醫生及患者所忽略。^([3])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發展及剖宮產率不斷上升,術中探查發現子宮肌瘤者日益多見。醫學界對于剖宮產術中是否同時剔除肌瘤,一直沒有統一的觀點。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剖宮產同時行肌瘤剔除術,與單純剖宮產組相比,手術時間肌瘤剔除組與單純剖宮產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術中出血量、產褥病率、術后住院天數,肌瘤剔除組與單純剖宮產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并不增加術后感染率及住院時間。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是手術難度大,而且子宮大,手術視野暴露不滿意,加上肌瘤與周圍界限不清手術較為困難,易引起大出血。本研究認為,應根據剖宮產術中具體情況來決定,在謹慎選擇病例的情況下剖宮產術中行肌瘤剔除術是安全可行的。本文研究中根據肌瘤大小及部位注射縮宮素、直腸置卡前列甲酯栓和宮體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有效促宮縮,肌瘤大小并不影響術中出血量。本次研究2組患者指標比較相近,說明目前對剖宮產術中發現的子宮肌瘤絕大多數可行剔除,這樣既避免了分娩后子宮肌瘤影響子宮縮復、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產褥感染率,同時又可終止肌瘤繼續發展及惡變,符合早期治療原則。開始肌瘤剔除術前,常規應用宮縮藥物,確保子宮收縮狀況良好;對肌瘤部位周圍的怒張大血管,可以在肌瘤剔除前予以切斷縫合,減少操作過程中的失血;在切開肌瘤包膜時,注意留下足夠的漿膜層以備肌層縫合后的漿膜化用;剝離瘤體時,要注意瘤體與包膜間的層次,減少剝離過程中的出血;在剝離過程中,對包膜部位和肌瘤的營養血管以及出血點逐個鉗夾止血;當整個肌瘤被剔除,肌層縫合前,最好采用可吸收的細線對出血的血管行單獨縫合止血。切忌盲目追求手術速度,在無止血操作下硬性剝離瘤體,以致剔除后的創面出血較多或難以縫合止血,甚至導致子宮切除,或是勉強縫合后遺留囊腔積血,導致感染。此外,應仔細縫合留有足夠的寬度,以免術后瘢痕愈合不良,再次妊娠時發生瘢痕破裂。
參考文獻
宋雪凌,楊孜.妊娠合并子宮肌瘤[J].中華婦產科臨床雜志,2005,6(4):309-311.
劉新民,主編.婦產科手術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2-887.
蘇應寬,徐增祥,江森.實用產科學[M].第2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4.8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3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