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應用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觀察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應用效果。方法 80例子宮肌瘤手術患者, 依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臨床護理路徑組和常規基礎護理組, 各40例。常規基礎護理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護理,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接受臨床護理路徑,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0%(2/40), 顯著低于常規基礎護理組的20.0%(8/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基礎護理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10.1±1.2)d、(7000.0±100.1)元、(90.0±10.2)分,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7.1±1.1)d、(5211.0±120.0)元、(98.1±10.1)分,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應用效果較常規基礎護理顯著, 值得推廣。
【關鍵詞】 子宮肌瘤手術;臨床護理路徑;常規基礎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2.091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一種生殖器腫瘤, 在臨床較為常見, 30~50歲婦女是高發人群, 近年來, 其發病率在環境污染及人們不斷改變的飲食結構作用下日益提升, 一定程度的貧血、月經量過多等是其主要臨床表現[1]。藥物治療缺乏理想的效果, 手術治療是臨床通常采用的方法, 但是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極易在手術壓力的影響下出現, 因此臨床很有必要在圍手術期對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2]。本研究對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婦產科收治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8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比較臨床護理路徑與常規基礎護理對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婦產科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手術患者, 患者無手術禁忌證。依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臨床護理路徑組和常規基礎護理組, 各40例。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年齡38~76歲, 平均年齡(55.4±9.3)歲;肌瘤直徑3.1~9.2cm, 平均直徑(6.0±1.2)cm。常規基礎護理組患者年齡39~76歲, 平均年齡(56.3±9.4)歲;肌瘤直徑3.2~9.2cm, 平均直徑(6.2±1.3)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基礎護理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護理, 切實有效地做好術前準備, 術中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術后認真看護患者, 必要情況下對患者進行生活指導及健康教育等。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接受臨床護理路徑護理, 具體操作為:①住院第1天。在患者入院時認真評估其病情, 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測, 將住院環境、主治醫師、責任護士等介紹給患者, 同時將病房設施及使用方法介紹給患者。②住院第2天(術前1 d)。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 做好術前準備, 指導患者口服15 g番瀉葉, 術前12 h沖洗陰道, 告知患者0:00后禁飲食。③住院第3天(手術日)。術前2 h讓患者沖洗陰道, 術前30 min給予肌內注射術前針, 更換病服, 排空膀胱, 并完成手術后和手術室護理詳細交接。④住院第4天(術后第1天)。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 讓患者進食魚湯、米湯等流質食物, 拔除尿管, 督促患者自行排尿。鼓勵患者, 使其下床活動。觀察患者陰道流血及腹部切口敷料情況、胃腸恢復及睡眠情況。⑤住院第5天(術后第2天)。繼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繼續觀察陰道流血及傷口敷料情況, 將早期活動的意義介紹給患者, 幫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對患者的排便及睡眠情況進行觀察。⑥住院第6天(術后第3天)。繼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繼續觀察陰道流血及傷口敷料情況, 對陰道殘端滲血的現象進行積極的預防。將感染征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方法講解給患者及其家屬, 對其進行鼓勵, 使其下床活動。指導患者進食普通飲食, 多食易消化、具有豐富的營養、鈣質及維生素的食物, 對少食多餐的原則進行嚴格的遵循。⑦住院第7天。在患者出院時對其進行有效指導。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腸梗阻、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護理滿意度評分。自行制作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 總分0~100分, 評分越高代表護理滿意度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0%(2/40), 顯著低于常規基礎護理組的20.0%(8/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常規基礎護理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10.1±1.2)d、(7000.0±100.1)元、(90.0±10.2)分,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7.1±1.1)d、(5211.0±120.0)元、(98.1±10.1)分,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20世紀80年代, 美國提出了護理路徑的概念, 之后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推廣到各種疾病中[3]。20世紀90年代, 我國開始日益廣泛地應用護理路徑, 極大地促進了國內護理實踐模式的發展[4]。臨床護理路徑體現了以人文本的護理理念, 對護理服務流程進行了規范, 具有明確的目標, 將中心設定為患者, 對護士行為進行規范, 在對臨床護理服務進行指導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科學理論, 能夠促進護理管理力度的提升, 特別是環節質量控制力度, 從而使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得到了切實有效的保證[5-10]。本研究結果顯示,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0%(2/40), 顯著低于常規基礎護理組的20.0%(8/4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基礎護理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10.1±1.2)d、(7000.0±100.1)元、(90.0±10.2)分,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7.1±1.1)d、(5211.0±120.0)元、(98.1±10.1)分, 臨床護理路徑組患者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住院費用顯著少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常規基礎護理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 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應用效果較常規基礎護理顯著,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青. 腫瘤基礎理論. 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2010:134.
[2] 宋艷品. 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微創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10):2676-2678.
[3] 于春娟. 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4):80-82.
[4] 鮮雪蓮. 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術后的護理和隨訪.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1):131, 133.
[5] 劉芳. 臨床護理路徑在提高子宮肌瘤患者自護能力和術后康復中的應用.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 2015, 2(5):93, 96.
[6] 王紅梅. 臨床護理路徑在手術治療子宮肌瘤中的應用分析. 當代護士(學術版), 2013, 6(11):50-51.
[7] 龐蕙青. 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應用的效果評價. 醫學信息, 2014(25):215.
[8] 張景美. 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1, 15(10):205-206.
[9] 王秀蘭, 劉靜, 邸曉君. 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臨床應用.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4, 36(3):308-310.
[10] 詹陳菊, 林惠萍, 羅梨芳. 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病人圍術期的應用. 護理研究, 2012, 26(8):724-726.
[收稿日期:20108-08-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