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60例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一般護理流程進行護理, 觀察組患者采取急診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分診時間、轉診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及護理人員健康知識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分診時間、轉診時間分別為(0.49±0.10)、(35.49±4.48)min,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36±0.32)、(68.01±5.00)min, 護理人員健康知識評分為(86.28±4.49)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32±10.32)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護理態度、健康教 育、治療性護理評分分別為(9.62±0.10)、(9.55±0.09)、(9.82±0.19)、(9.55±0.28)分,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8±0.49)、(7.80±0.50)、(7.90±0.50)、(7.90±0.19)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 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可節省患者急救時間, 有利于改善其預后;同時還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 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值得廣泛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 急診臨床護理路徑;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應用效果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 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均較高,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存質量均會造成嚴重的威脅[1]。該疾病發病突然, 進展迅速, 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對患者進行積極的搶救, 才能減輕腦部缺血缺氧所造成的后遺癥[2]。本研究采取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對30例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進行護理, 取得了滿意的應用效果,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3]且均已通過CT確診。其中, 男35例, 女25例;年齡40~69歲, 平均年齡(60.55±3.55)歲;首次發病到就診時間1~36 h, 平均首次發病到就診時間(15.50±7.32)h。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17例, 女13例;年齡40~69歲, 平均年齡(60.30± 3.50)歲;首次發病到就診時間1~36 h, 平均首次發病到就診時間(15.00±7.32)h。對照組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齡40~69歲, 平均年齡(60.45±3.32)歲;首次發病到就診時間1~36 h, 平均發病到就診時間(15.15±7.32)h。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首次發病到就診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一般護理流程進行護理。在接診后, 急診醫生應盡快判斷患者病情, 護理人員要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和護理, 并且給予常規心電圖監測和吸氧治療。
1. 2. 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取急診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
1. 2. 2. 1 加強急診護理人員的相關培訓 相關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護理專業技能、理論知識, 要求急診護理人員必須對急性腦梗死的疾病知識進行熟練的掌握。在開展護理搶救時, 可熟悉地按照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循序漸進地開展護理工作, 保證急診臨床護理路徑能夠順利進行。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提供緊密連貫、系統全面的護理服務, 對患者整個護理流程的全部環節加強護理服務。確保護理流程科學、有效、安全, 杜絕一切護理不良事件。針對科室各個崗位的護理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 明確每個崗位的護理人員職責。
1. 2. 2. 2 建立急診護理流程 患者就診時, 必須對其資料進行全面了解和整理, 對患者的癥狀特點進行觀察, 判斷其病情進展。安排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負責制定急診臨床護理路徑計劃, 包括接診護理、手術護理、術后護理、出院指導。在接診后, 需告知患者家屬, 讓他們了解急診臨床護理路徑的內容, 并且需征求其同意后才能夠開展。
1. 2. 2. 3 接診護理 護理人員接診前需充分準備齊全全部急救設備和急救藥品, 并且提前通知科室做好準備, 當患者到達醫院后, 快速為其進行急救。同時, 安排其他護理人員負 責帶領家屬進行掛號, 不需要等到掛號后再對患者進行急救。
1. 2. 2. 4 急救過程中的護理 積極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和病情評估。在此過程中, 護理人員需和醫生緊密配合工作, 協同醫生記錄患者的病情特征, 協助其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 定期巡視患者并觀察其病情變化。當患者感到不適時, 應及時告知醫生并按照醫囑對其進行搶救。
1. 2. 2. 5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在手術前后需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突發病情, 對手術不了解, 加之情緒波動、心理恐懼, 難以配合手術順利進行。因此, 護理人員必須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需告知患者手術的目的、意義、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并且把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告知患者, 讓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分診時間、轉診時間、健康知識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通過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評估護理人員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 總分為100分, 分數越高表示健康知識掌握越好。護理滿意度評分主要包括心理護理、護理態度、健康教育及治療性護理 4個方面, 每個方面10分, 總分40分, 分數越好表示患者護理滿意度越高[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分診時間、轉診時間及護理人員健康知識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分診時間、轉診時間分別為(0.49±0.10)、(35.49±4.48)min,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36±0.32)、(68.01± 5.00)min, 護理人員健康知識評分為(86.28±4.49)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32±10.32)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護理態度、健康教育、治療性護理評分分別為(9.62±0.10)、(9.55±0.09)、(9.82±0.19)、(9.55±0.28)分,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8±0.49)、(7.80±0.50)、(7.90±0.50)、(7.90±0.19)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發病率高, 會導致患者喪失語言功能、運動功能, 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 危害程度極其嚴重[5, 6]。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 還能減少患者后遺癥的發生, 改善其生存質量。
本研究中, 對照組患者采取一般護理流程進行護理, 觀察組患者采取急診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分診時間、轉診時間分別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護理人員健康知識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護理態度、健康教育、治療性護理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令人滿意。
綜上所述, 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可節省患者急救時間, 有利于改善其預后;同時還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值得廣泛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冬花.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急診早期阿替普酶溶栓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基層醫學論壇, 2018, 22(24):3393-3394.
[2] 閆惠芳. 急診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社區醫學雜志, 2017, 15(13):85-86.
[3] 黃娥列, 王芳.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中的應用效果.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17):66-67.
[4] 劉志俠, 曹長英. 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溶栓治療中的應用觀察.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5, 34(8):1070-1072.
[5] 袁治玲.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應用效果研究.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24):177-178.
[6] 李冰.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體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16):266-267.
[收稿日期:2018-09-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