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評價分析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 以便為臨床干預工作提供可行參考。方法 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急診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 每組30例。常規護理組患者采用常規急診護理流程, 急診護理組患者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 比較兩組患者急救效果。結果 常規護理組患者急救成功20例, 急救成功率為66.67%(20/30);急診護理組患者急救成功27例, 急救成功率為90.00%(27/30)。急診護理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護理組患者發生并發癥1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12/30);急診護理組患者發生并發癥3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3/30)。急診護理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護理組患者搶救室滯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分別為(56.2±23.5)、(3.6±1.2)、(55.2±6.4)min, 急診護理組患者搶救室滯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分別為(40.2±10.6)、(0.3±0.1)、(42.6±4.4)min, 急診護理組患者搶救室滯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護理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干預指導,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急救效果, 減少并發癥發生, 明顯縮短患者急救時間, 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急性腦梗死;急救效果
急性腦梗死發病較為嚴重, 因為血液受到血流動力學和相關成分影響而發生改變。臨床根據相關研究和分析得出, 腦梗死患者的發病率能夠每年達到12萬人口, 臨床根據患者腦梗死的表現和生命體征, 可對患者的相關病情狀況和分類進行準確判斷, 能夠全方面對于患者病情進行評估, 針對于此為患者提供個體化治療,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治療的預期效果[1]。本文評價分析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被確診為急性腦梗死, 診斷符合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急診護理組, 每組30例。常規護理組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齡最小48歲, 最大75歲, 平均年齡(62.5±8.4)歲;急診護理組患者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齡最小50歲, 最大74歲, 平均年齡(62.8±8.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護理組患者采用常規急診護理流程。急診護理組患者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 具體措施如下。
1. 2. 1 構建護理小組 需構建優化護理小組, 通過護士長帶領相關的成員, 征詢有關科室和專家的意見之后, 對于一些資料進行查詢, 以便獲得支持。選擇采用急診護理流程的評估手段進行相關評估, 采取等級責任制度, 進行急救護理的編制模式, 每天根據科室的具體情況, 彈性的對于工作時間進行調整, 每班通過1名高年資的護士和2名責任護士進行組建, 同時還需要有4名輔助護士進行輔助[2]。
1. 2. 2 優化出診 在急診科室接到急救電話后, 應該具體的確定患者地點, 并且能夠做到在5 min之內安排急救車前往患者的住處, 現場應通過相關人員進行電話指導, 叮囑患者的家屬進行簡單的急救, 確?;颊弑3制脚P位, 穩定患者的呼吸與情緒, 待到達現場以后, 進行進一步的指導與干預。
1. 2. 3 快速評估和檢查 到達現場后, 相關的急救人員應該協助急診醫生進行快速的病情評估, 為患者填寫評估病情的估量表。迅速對患者進行檢查, 了解患者是否具備有溶栓的適應證, 快速排除患者的溶栓禁忌證, 并做好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和初步溝通, 患者在現場需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 做好各項功能的檢驗。
1. 2. 4 轉運護理 對患者進行轉運時需要由現場工作人員檢驗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了解患者的呼吸頻率, 檢測患者的心跳和脈搏, 檢驗患者的血壓情況。了解患者是否合并并發癥, 如存在并發癥狀況, 應進行及早干預, 如患者表現劇烈疼痛感, 應該為患者采用鎮痛藥物進行鎮痛處理。
1. 2. 5 到院干預 醫院需要做好接診工作, 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使患者入院后能夠接受到迅速的干預治療, 迅速對患者的血常規和凝血功能進行檢驗, 了解患者肝腎功能情況, 為患者進行常規的心電圖檢查, 并且在CT室為患者進行頭顱CT檢驗。確定患者可以溶栓之后, 需要立刻安排病區護理人員進行溶栓前的準備工作, 為患者進行氧氣和心電監護儀器準備, 準備好冰帽, 叮囑做好各項急救措施的準備, 為患者根據實際狀況準備相對應的溶栓藥物。
1. 2. 6 迅速治療 迅速為患者執行醫囑, 第一時間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 并做好對患者溶栓以后的處理工作。對于患者的護理流程進行改善, 護理人員在術前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相關病情知識的宣教, 緩解患者家屬的不良情緒。進入急診室后, 需要做好各項臨床檢驗診斷工作, 確診為急性腦梗死以后, 為患者進行必要的心電圖監護, 如病情嚴重需要將患者送往導管室進行相關操作[3-5]。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搶救室滯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急救成功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常規護理組患者急救成功20例, 急救成功率為66.67%(20/30);急診護理組患者急救成功27例, 急救成功率為90.00%(27/30)。急診護理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護理組患者發生并發癥1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12/30);急診護理組患者發生并發癥3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3/30)。急診護理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搶救室滯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比較 常規護理組患者搶救室滯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分別為(56.2±23.5)、(3.6±1.2)、(55.2±6.4)min;急診護理組患者搶救室滯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分別為(40.2±10.6)、(0.3±0.1)、(42.6±4.4)min。急診護理組患者搶救室滯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救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護理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小結
急性腦梗死發病較急驟, 病情進展迅速, 且一般多發生在中老年群體中, 臨床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 所以臨床應重視對于該疾病的急診急救, 緩解病情對于患者生活質量而產生的影響[6-8]。
綜上所述,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干預指導,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急救效果, 減少并發癥發生, 明顯縮短患者急救時間, 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紅軍.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醫藥指南, 2018(26):224-225.
[2] 鄒潔, 胡丹麗. 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果與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8, 15(8):40-42.
[3] 梁俊華, 李娟. 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8):75.
[4] 曹美芹.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6):33-35.
[5] 王乾, 李冬欣, 藍惠蘭. 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3, 32(12):2726-2728.
[6] 黃英. 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15):73-75.
[7] 閆紅. 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分析. 人人健康, 2016, 24(24):174-175.
[8] 李永輝. 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6, 29(1):104-105.
[收稿日期:2018-09-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