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止血的效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剖宮產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止血的效果。方法:回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宮產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聯合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治療,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觀察兩組止血效果。結果:聯合組治療后期術中出血量、術中及術后24h輸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剖宮產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其止血效果理想,可在臨床中應用。
[關鍵詞]剖宮產難治性產后出血;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093—02
產后出血是分娩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尤其是行剖宮產患者,其產后出血發生率更高于經陰道分娩者,若不及時對其展開有效治療,嚴重情況下還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以往在臨床中多采用宮縮劑、宮腔填紗、子宮按摩等方式治療1,但其效果欠佳,甚至多數患者最終需要行子宮切除,對于育齡女性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較大影響。因而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對剖宮產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止血的效果討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宮產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對照組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8.5±8.5)歲,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9.0±8.0)歲,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治療,手術中提出子宮后牽拉至對側,找到雙側子宮動脈,并觀察其搏動情況,下推膀胱,用1—0可吸收線將子宮肌層全層縫合,以血管內2em位置進針,從前向后貫穿式縫合,字闊韌帶無f血L管區向前穿過后結扎;對側子宮動脈上行支采用相同方式進行結扎,注意第二道結扎不行“8”字縫合。
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術中先將子宮托出腹腔,以雙手擠壓子宮,觀察其出血情況,在左下緣距切緣3cm位置進針對子宮肌層行全層縫合,并在同側切口,上緣3cm位置出針,采用垂直褥式縫合,從宮體中部向宮底直至肌層處。然后將子宮漿肌層縫合,以子宮切口左下緣距切緣3cm位置作為進針口,將同側距左側子宮邊緣3cm位置切口上緣3cm處作為出針口,從左向右水平縫合1針,并依照左側縫合方式以垂直褥式在繞宮底距宮角3cm位置行漿肌層縫合2針;再緩慢對子宮加壓,小心拉緊縫線后打結,確認子宮呈縱向壓縮狀態,觀察其宮腔內出血情況,最后逐層關閉腹腔。
1.3 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行手術治療過程中出血量、輸血量及術后24h輸血量。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數據納入SPSS 20.0軟件統計,計量數據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聯合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及術后24h輸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產后出血多發生于行剖宮產者,主要表現為剖宮產后24h內失血量超過1000ml,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增高,其產后出血發生率也在逐漸增加,已經成為了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子宮動脈承擔了妊娠子宮的90%血流(21,因而通過對子宮動脈上行支進行結扎可明顯減少血流,促進其子宮收縮,以達到壓迫止血的良好效果;為進一步提高其止血效果,子宮背帶式縫合術作為新興的縫合方式開始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一手術方式主要是經縱向壓迫子宮使其被動收縮,關閉血竇,并借助2條側向綁帶對子宮進行壓迫,限制子宮動脈分支與卵巢動脈的輸血功能,進而減少腔內出血情況發生。若將兩種術式聯合應用,則能充分發揮其協同作用,提高止血效果。因而在本次研究中,聯合組經兩種方式治療后,其止血效果顯著,術中、術后輸血量大大減少。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聯合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止血效果佳,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陳小群.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應用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聯合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的效果[J].醫療裝備,2018,31(20):118—119.
[2]藍潔珍,劉嬌蘭。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8,39(3):301—3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