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與CT在腸梗阻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DR與CT在腸梗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DR平片及多層螺旋CT檢查,以手術結果為診斷依據,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結果:CT組明確梗阻原因比例、腸絞痛及腫瘤性梗阻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DR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組明確梗阻部位、梗阻診斷比例與DR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多層螺旋CT在明確梗阻部位、梗阻診斷比例與DR平片相當,但在明確梗阻原因、腸絞痛及腫瘤性梗阻的檢出率方面較DR平片更具優勢。
【關鍵詞】
DR平片;多層螺旋CT;腸梗阻
腸梗阻是急腹癥中的常見類型,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預后差的特點,以發熱、腹痛、腹脹、嘔吐、排氣排便停止為主要特征,一旦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極易引發腹膜炎、休克,甚至導致患者死亡[1]。因此,采用有效的檢查手段及時確診腸梗阻,明確病因及具體位置并實施對癥治療對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2]。數字化X線攝影(DR)與多層螺旋CT均為臨床診斷腸梗阻的有效手段,但何種檢查方法更有利于提高腸梗阻的診斷正確率、安全性,目前臨床仍無統一標準。本研究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本院98例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DR與CT在腸梗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腹痛腹脹、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自愿接受手術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排除嚴重的靶器官功能障礙、其他胃腸疾病、治療依從性差及手術禁忌證者。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齡19~82歲,平均年齡(51.62±3.42)歲;病程1~7h,平均(4.12±1.31)h;腸梗阻原因:腸道腫瘤42例,腸黏連26例,腸套疊10例,腸扭轉7例,糞石4例,其他原因9例。經手術證實其中腸絞窄12例。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DR平片檢查,選擇西門子AXIOM型DR系統,依次對患者的站立位、仰臥前后位進行攝片,采用自動曝光控制,將所得數據傳輸到電腦,獲取DR圖像,并由專業的影像學醫師分析圖像,給出診斷結果。之后再行64排螺旋CT(購自德國西門子)檢查,參數設置:管電流200mA,管電壓120kV,螺距1,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mm,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橫斷位對全腹進行平掃,必要時自膈頂開始至恥骨聯合下緣進行增強掃描,經肘靜脈注射碘海醇,速度為0.3~0.4mL/s,于30s、60s及180s進行掃描獲取動靜脈期影像,將其輸送到計算機系統進行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積再現等后處理,獲取掃描圖像,由專業的影像學醫師分析圖像,給出診斷結果,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98例確診的腸梗阻患者中,CT組明確梗阻原因比例、腸絞痛及腫瘤性梗阻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DR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組明確梗阻部位、梗阻診斷比例與DR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腸梗阻主要因腸腔病變使內容物運行障礙所致,易受梗阻類型及個體差異影響,臨床癥狀復雜多樣,診斷及鑒別難度較大。有研究表明,及時準確地了解腸梗阻的原因、部位及程度,對決定治療方案、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DR平片檢查因其具有空間分辨率及對比分辨率高的特點而成為腸梗阻診斷的首選方法,但此種檢查方法無法明確診斷腸絞窄、閉襻及梗阻的發病原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多層螺旋CT檢查圖像分辨率高,可清晰地顯示腹膜腔的解剖結構、腸梗阻的具體位置、病變程度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且掃描時間短,更加有利于診斷腸梗阻。本研究結果顯示,在98例確診的腸梗阻患者中,CT組明確梗阻原因比例、腸絞痛及腫瘤性梗阻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DR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CT檢查可清晰地顯示腸系膜動脈結構及病變部位血供情況,準確判斷腸道病變,另外還可充分顯示梗阻腸段及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對明確梗阻的病因具有重要意義。CT重建后還可根據其腸壁薄、小腸黏膜或結腸呈袋狀、梗阻近端腸管明顯擴張、血管內出現血栓或氣體、腸系膜密度增大等征象來診斷腸道外病變[5]。結果還顯示,CT組明確梗阻部位、梗阻診斷比例與DR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DR平片與CT多層螺旋檢查均能有效明確梗阻診斷及部位。值得一提的是,CT檢查在腸梗阻診斷中的關鍵在于圖像質量,而圖像質量易受操作人員、機器及患者體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患者檢查前應叮囑其進行吸氣憋氣訓練,取下金屬物品,掃描時保持均勻的時間間隔,必要時調整患者體位以提高圖像質量,另外CT檢查不適用于腸腔內積液較多而氣體少的腸梗阻患者[6]。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在明確梗阻部位、梗阻診斷比例與DR平片相當,但在明確梗阻原因、腸絞痛及腫瘤性梗阻的檢出率方面較DR平片更具優勢。
參考文獻
[1] 張琳.CT、DR在診斷腸梗阻的臨床應用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70):5-6.
[2] 張世勝,楊超,鄭燕.CT、DR、超聲檢查在診斷腸梗阻的臨床應用[J].四川醫學,2013,34(02):301-303.
[3] 李慶彥.CT、DR超聲檢查應用于腸梗阻診斷的價值評述[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4):135.
[4] 盛丹,曹秀華.DR和CT檢查對腸梗阻的診斷價值比較[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04):545-546.
[5] 劉增賓.DR和CT檢查對腸梗阻的診斷價值對照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3):3100-3101.
[6] 曹偉,葛一帆.CT、DR檢查在診斷腸梗阻中的臨床意義探究[J].吉林醫學,2018,39(02):329-3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