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  > 中國論文網 > 
  • 醫學論文  > 
  • 探討常用糖皮質激素對0.4%羅哌卡因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的影響

探討常用糖皮質激素對0.4%羅哌卡因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討常用糖皮質激素對0.4%羅哌卡因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收并行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的80例患者分作甲乙兩組,每組40例。甲組用0.4%羅哌卡因行麻醉,乙組用0.4%羅哌卡因與地塞米松聯合運用,對比兩組的麻醉效果。結果:乙組感覺阻滯、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短于甲組,維持的時間長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僅為2.5%,低于甲組的15.0%,P<0.05。結論: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中采取0.4%羅哌卡因與地塞米松聯合麻醉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羅哌卡因;糖皮質激素;臂叢神經;麻醉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在臨床中,超聲引導下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是常見的一種麻醉方式,不會對患者的生理帶來較大影響,還能夠獲得顯著的鎮痛效果。羅哌卡因屬于最常用的局麻藥物之一,雖然能夠獲得顯著的麻醉效果,在實際操作中為了延長麻醉時間和提高鎮痛效果,常常將羅哌卡因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聯合運用[1。文章為了研究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中采取0.4%羅哌卡因與地塞米松聯用的麻醉效果,本次研究抽取了80例患者展有效分析,現將具體情況作如下報道:
  1 基礎資料和方法
  1.1 基礎資料
  80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骨科接收并行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骨折患者,其臨床資料均已經獲得我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ASAI-II級,年齡20歲-59歲;排除過敏及神經損傷都能夠患者,運用隨機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甲組、乙組,各40例;甲組運用羅哌卡因,乙組運用羅哌卡因與地塞米松。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術前藥,進入手術室后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同時對其呼吸、心率、脈搏以及血壓等監測,并按照10ml/(kg.h)的標準采取乳酸鈉持續輸注、吸氧2L/min。取患者的仰臥,床頭抬高30°-45°,頭轉向對側。消毒鋪巾,超聲采用高頻線陣探頭貼上無菌膜,涂上少量無菌耦合劑。將超聲探頭至于患者鎖骨上方,在超聲引導下尋找到鎖骨下動脈,一般臂叢神經則位于鎖骨下動脈的淺面及外側,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的低回聲結構,好像是“蜂窩”外形。待尋找到臂叢神經后用局麻藥在探頭外側緣皮膚注射一皮丘,穿刺針以平面內技術由外向內側方向朝臂叢進針。在超聲直視下回抽無血則將麻醉藥物緩慢推注至臂叢神經周圍。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且對不良事件進行詳細記錄。
  甲組準備15ml 0.4%的羅哌卡因,乙組在甲組基礎上加入5mg的地塞米松,充分混合后在兩分鐘內推注完畢。兩組患者均由同一名麻醉醫師進行操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入室基礎狀態,并對其感覺阻滯、運動阻滯的起效時間與維持的時間、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記錄,并展開比較。
  運動阻滯程度借助Bromage改良法進行評價患者注射15min、30min的運動阻滯效果,其中,無運動阻滯為0級;感覺上肢沉重為1級;不能抬起上肢為2級;不能屈肘為3級,不能屈腕為4級;不能活動手指為5級。每間隔5min測量一次。
  感覺阻滯效果評估標準:以針刺法對患者注藥后15min、30min的肌皮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支配區域的感覺阻滯情況,刺痛正常為未阻滯;刺痛減退為部分阻滯;刺痛消失為完全阻滯。每間隔5min測量一次。
  1.4 數據統計處理
  本次研究獲得的數據均借助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其中,計量資料服從正太分布,采用表示,運用t來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來表示,選擇X2來進行檢驗,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ASA分級等一般資料對比,結果提示差異不據別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2.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對比
  乙組感覺阻滯、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短于甲組,感覺阻滯、運動阻滯維持的時間均長于甲組,乙組優于甲組,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2.2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3 討論
  羅哌卡因均為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常用藥物,小劑量用藥麻醉時間短,但大劑量用藥又會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應而影響麻醉效果[4]。因此,在實際麻醉當中常常采取0.4%的羅哌卡因與常用的糖皮質激素聯合使用,以縮短阻滯起效時間和延長麻醉效果。地塞米松是潑尼松龍氟化物之一,其具有一定的抗過敏、抗炎以及鎮痛效果,可顯著延長局部麻醉作用的時間,目前在急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療中運用較為廣泛[5]。
  通過與糖皮質激素聯合使用,劑量小、安全性高,主要是因為該類藥物能夠促進細胞膜更加穩定,對敏感化神經節、受損神經的纖維異常放電等發揮抑制作用而將患者的痛覺神經傳遞途徑阻斷,進而大會鎮痛效果[6]。另外,與羅哌卡因聯合使用后,還能有效續斷阻斷神經肽合成,對磷脂酶A2的活性進行抑制,同時抑制患者機體前列腺素合成而降低神經元的敏感性,與此同時又能顯著改善受損神經根的水腫及炎癥反應等,使患者的微循環得到改善,避免神經受損[3]。此次研究結果提示,乙組感覺阻滯、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短于甲組,維持的時間長于甲組,P<0.05,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另外,乙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僅為2.5%,低于甲組的15.0%,P<0.05。由此可見,采取甲潑尼龍與0.4%的羅哌卡因聯合應用的麻醉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用藥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采取地塞米松與0.4%羅哌卡因聯合運用于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能夠獲得顯著的麻醉效果,該麻醉方式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孫玥.超聲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對老年患者臂叢神經的阻滯效果[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04):932-934.
  周立梓,曹雪黎,廖小萍.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聯合羅哌卡因對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5,26(30):4210-4212.
  羅輝.論使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對小兒進行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和安全性[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09):5-6.
  吳玲娟.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對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06):30-32.
  徐凱,鄭笛,黃云萍,等.超聲和神經刺激儀雙重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01):51-52.
  高斌,王學峰,徐芹.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啶復合羅哌卡因對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影響[J].淮海醫藥,2015,33(06):595-59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6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