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及作用機理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評價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及作用機理。方法 5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針灸治療組和推拿治療組, 每組25例。針灸治療組患者采用針灸方案進行治療, 推拿治療組患者采用推拿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結果 推拿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100.00%(25/25), 明顯高于針灸治療組的80.00%(20/2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56, P=0.018<0.05)。推拿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0%(3/25), 與針灸治療組的12.00%(3/25)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推拿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為(9.26±1.10)分, 明顯低于針灸治療組的(15.23±2.1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545, P=0.000 <0.05)。結論 采取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 安全性較高,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頸椎功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作用機理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出現退變和骨質增生, 導致頸椎不穩, 椎間孔狹窄, 頸椎內外平衡失調, 使局部軟組織存在痙攣和炎性水腫, 對神經根產生壓迫和刺激, 使患者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1]。其發病的內因是頸椎間盤的退變使得椎間隙變窄, 前、后縱韌帶松弛, 椎體失穩, 頸椎后關節、鉤椎關節增生, 壓迫神經根而發病。外因是頸椎的急性外傷和慢性勞損均可使頸椎間盤、頸椎關節、周圍韌帶及附近軟組織不同程度損傷而發病。本文針對于此主要分析采用推拿方案進行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和作用機理, 現將研究結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5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且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將其隨機分為針灸治療組和推拿治療組, 每組25例。針灸治療組患者中, 男13例, 女12例;年齡最大76歲, 最小55歲, 平均年齡(65.5±7.8)歲;推拿治療組患者中, 男12例, 女13例;年齡最大77歲, 最小48歲, 平均年齡(65.3±7.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針灸治療組 針灸治療組患者采用針灸方案進行治療。取穴:風池、肩外俞、后溪、太溪、阿是穴、頸夾脊等穴位。在患者的風池穴, 針尖主要向鼻尖方向斜刺行針。在肩外俞選擇45°向椎體方向斜刺, 選擇捻轉瀉法。阿是穴需要避開患者的大血管、神經等, 小心進針, 選擇捻轉瀉法。后溪穴直接刺入, 選擇提插捻轉的平補平瀉法;太溪穴直接刺入, 選擇提插補法。各個部位的針刺深度, 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
  1. 2. 2 推拿治療組 推拿治療組患者采用推拿治療方案進行治療。選擇的手法需要從輕到重, 以循序漸進的原則為主?;颊呷∽唬?醫生站于身后, 先用按揉法、滾法放松患者頸部, 肩背部肌肉, 用拇、食、中三指拿捏頸項兩旁的軟組織, 由上而下操作10遍, 五指拿捏斜方肌, 肘部彈撥肩頸深部肌肉, 重復5~6次, 稍后仰頭用拇指指腹點揉風池、風府、肩井、天宗、曲池、合谷、頸痛點等穴位, 對于扳頸點需要各自進行彈撥2~3 min, 之后牽引患者頭部, 大約2 min, 向左側和右側各進行1次定位旋轉扳法, 隨后用滾法、拿法對患者的頸椎和肩背肌肉進行放松, 捏拿搓揉患側上肢, 反復4次, 彈撥腋下神經, 以手指觸電感為宜, 持續牽抖患側上肢, 2~ 3次[2]。注意進行手法治療時, 動作應緩慢, 切忌暴力、蠻力和動作過大, 以免發生意外。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治療3個月后,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頸椎病療效判定標準評定治療效果, ①患者原有癥狀和體征消失, 頸部、肢體恢復正常, 肌力正常, 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 為治愈;②患者原有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 頸部、肢體基本恢復, 肌力正常, 能參加較輕的勞動和工作, 為顯效;③患者原有癥狀和體征減輕, 頸部、肢體功能有所改善, 不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 為有效;④患者原有癥狀和體征無變化, 甚至加重, 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參照Northwick Park頸痛量表[4]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進行評價, 總分100分, 分數越高表明患者頸椎功能越差。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后, 針灸治療組患者痊愈8例, 顯效5例, 有效7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0.00% (20/25);推拿治療組患者痊愈12例, 顯效8例, 有效5例, 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0%(25/25)。推拿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針灸治療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56, P=0.018<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推拿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0%(3/25), 與針灸治療組的12.00%(3/25)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比較 針灸治療組治療前后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分別為(28.25±3.82)、(15.23±2.11)分, 推拿治療組治療前后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分別為(27.85±4.22)、(9.26±1.10)分。兩組患者治療前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51, P=0.727>0.05), 推拿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頸椎癥狀體征功能評分明顯低于針灸治療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545, P=0.000<0.05)。
  3 討論
  本文主要分析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和作用機理, 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 推拿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針灸治療組, 說明推拿治療的價值和意義。采用推拿療法可以幫助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改善神經的壓迫和粘連情況, 通過手法的應用, 幫助患者糾正椎間關節的紊亂, 能夠擴大椎間孔, 增寬椎間隙, 并且對頸部肌肉進行松解, 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大椎間孔矢狀徑, 減輕了患者椎間盤的壓力, 有效地減輕了對于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5, 6]。
  在治療過程中, 推拿手法能夠幫助患者消除神經根局部的炎癥和水腫狀況, 通過力學的刺激, 使局部皮膚和肌肉的溫度增高, 加速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 使得局部組織的營養和代謝加快, 能夠有效減輕和消除神經根局部的炎癥和水腫, 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鎮痛的作用。
  推拿手法也能幫助患者緩解頸部肌肉痙攣和改善頸椎生理曲度, 頸椎出現退行性病變, 脊柱力學出現失衡, 使得頸椎失穩, 會導致椎間盤病變更加嚴重, 通過手法推拿, 可幫助患者改善肌肉的力學失衡, 恢復頸椎穩定性, 增加患者的局部血供, 有助于頸椎恢復生理功能[7]。
  綜上所述, 采取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 安全性較高,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頸椎功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湯昌華. 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作用機理探討. 中醫臨床研究, 2012, 4(5):58-59.
  [2] 高遠. 頸椎間孔擴展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6例. 頸腰痛雜志, 2009, 30(5):461-462.
  [3] 高利權. 神經根型頸椎病推拿牽引治療臨床療效的研究與評價.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008.
  [4] 安連生, 韋堅, 陳升旭, 等. 韋氏頸椎手法配合中藥燙療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 中醫正骨, 2014, 26(6):35-38.
  [5] 鄒波. 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和機理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05.
  [6] 何育風, 王翔, 吳雙. 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 吉林中醫藥, 2011, 31(6):551-552.
  [7] 孫桂紅. 推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38例臨床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1, 8(7):168-169.
  [收稿日期:2018-09-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9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