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乳腺癌的臨床特點和預后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男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特點及預后。方法 選取1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行回顧性分析, 分析其年齡分布、首發臨床表現和體征、病理特征、治療方法及預后隨訪。結果 15例患者中, 年齡最小44歲, 最大84歲, 平均年齡(75.7±5.2)歲;患者年齡主要分布在中年老人群中, 集中在>60歲(86.67%)?;颊呤装l臨床表現和體征以乳腺結節為主, 共10例(66.67%), 其后依次為乳頭皮膚潰瘍、乳腺疼痛、乳頭溢乳、乳頭回縮。15例患者中腫瘤部位左側占53.33%, 右側占46.67%;腫瘤直徑多>2 cm占73.33%, ≤2 cm占26.67%;臨床分期以Ⅱ期為主, 占53.33%;病理類型以浸潤性為主, 占86.67%;組織學分級以Ⅱ級為主, 占80.00%;雌激素受體(ER)陽性和孕激素受體(PR)陽性占比均較高, 分別為93.33%、73.33%。15例患者根據病理結果選擇治療方式, 12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其中8例患者行改乳腺癌根治術, 4例患者行單純乳房切除術;7例患者進行放療, 9例患者進行化療, 11例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治療后對患者進行5年隨訪, 其中死亡5例, 5年生存率為66.67%(10/15)。結論 男性乳腺癌好發于中老年人群, 以浸潤性乳腺癌較為常見, ER和PR陽性檢出率較高, 以手術治療為主, 同時結合放化療及內分泌治療, 能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 男性;乳腺癌;臨床特點;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4.030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近年來男性乳腺癌發病率呈升高趨勢, 可能與環境、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臨床診治技術提高及人們對健康重視有關[1]。系統性了解男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特征、治療和預后, 對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乳腺癌有重要臨床價值。因此, 作者回顧性選取2010年2月~2013年11月本院診治的1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進行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3年11月本院診治男性乳腺癌患者15例, 對其臨床資料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在本院住院診斷和治療, 經病理診斷明確診斷為乳腺癌;②患者臨床資料均保存完整, 經查閱后符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外院診斷為乳腺癌患者, 在本院未進行病理檢查患者;②臨床資料保存缺失患者;③經治療出院后未能進行隨訪患者。
1. 2 方法 由統一培訓合格醫務人員對患者病歷資料進行查閱, 按照順序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年齡、病程、吸煙史、飲酒史), 年齡分布, 首發臨床表現和體征, 病理特征(腫瘤部位、大小、臨床分期、組織學分期、組織學類型、腋窩淋巴結數目、激素受體狀態), 治療方法及預后隨訪。
1. 3 判定標準 ①臨床分期:參照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制定TNM分期(第7版), 分為Ⅰ~Ⅳ期[2]。②組織學分期:按照WHO制定組織學分級標準, 分為Ⅰ級(分化好)、Ⅱ級(中等分化)、Ⅲ級(分化差)[3]。③ER和PR陽性判定標準:鏡下見>1%腫瘤細胞核呈免疫陽性[4]。
2 結果
2. 1 15例患者年齡分布情況分析 15例患者中, 年齡最小44歲, 最大84歲, 平均年齡(75.7±5.2)歲;患者年齡主要分布在中年老人群中, 集中在>60歲(86.67%)。見表1。
2. 2 15例患者首發臨床表現和體征分析 15例患者首發臨床表現和體征以乳腺結節為主, 共10例(66.67%), 其后依次為乳頭皮膚潰瘍(13.33%)、乳腺疼痛(6.67%)、乳頭溢乳(6.67%)、乳頭回縮(6.67%)。見表2。
2. 3 15例患者病理特征分析 15例患者中腫瘤部位左側占53.33%, 右側占46.67%;腫瘤直徑多>2 cm占73.33%, ≤2 cm占26.67%;臨床分期以Ⅱ期為主, 占53.33%;病理類型以浸潤性為主, 占86.67%;組織學分級以Ⅱ級為主, 占80.00%;ER陽性和PR陽性占比均較高, 分別為93.33%、73.33%。見表3。
2. 4 治療方法及預后隨訪 15例患者根據病理結果選擇治療方式, 12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其中8例患者行改乳腺癌根治術, 4例患者行單純乳房切除術;7例患者進行放療, 9例患者進行化療, 11例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治療后對患者進行5年隨訪, 其中死亡5例, 5年生存率為66.67%(10/15)。
3 討論
男性乳腺癌為臨床中少見惡性腫瘤之一, 約占乳腺癌1%, 但在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人群中, 發病率存在較大差異, 如非洲發病率高達6%, 美國發病率為1%[5]。男性乳腺結構較為簡單, 且激素水平與女性存在較大差異, 因此, 乳腺癌癌病發生風險相對降低[6]。但臨床中仍有一定發病率, 了解和掌握男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特征、治療和預后對提高臨床診斷率、治療效果及改善患者預后均有重要臨床價值。
本研究1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 年齡>70歲共9例, 占60.00%, 發病年齡較報道統計中要高, 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數較少有一定關系。目前男性乳腺癌發病機制尚在研究。越來越多學者認為男性乳腺癌與內分泌關系密切, 雄激素分泌量減少, 前列腺素水平增高及伴隨慢性疾病, 如肝臟功能損傷、消耗性疾病至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等, 均為其致病因素中不可忽略的因素[7]。本研究結果得出, 男性乳腺癌患者首發臨床表現以乳腺結節為主, 其后依次為乳頭皮膚潰瘍、乳腺疼痛、乳頭溢乳、乳頭回縮。分析男性乳腺癌患者臨床表現和體征, 不難發現與女性乳腺癌患者有相似之處。本研究結果得出, 15例患者首發臨床表現和體征以乳腺結節為主, 共10例(66.67%), 其后依次為乳頭皮膚潰瘍、乳腺疼痛、乳頭溢乳、乳頭回縮。15例患者中腫瘤部位左側占53.33%, 右側占46.67%;腫瘤直徑多>2 cm占73.33%, ≤2 cm占26.67%;臨床分期以Ⅱ期為主, 占53.33%;病理類型以浸潤性為主, 占86.67%;組織學分級以Ⅱ級為主, 占80.00%;雌激素受體(ER)陽性和孕激素受體(PR)陽性占比均較高, 分別為93.33%、73.33%。15例患者根據病理結果選擇治療方式, 12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其中8例患者行改乳腺癌根治術, 4例患者行單純乳房切除術;7例患者進行放療, 9例患者進行化療, 11例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男性乳腺癌患者發病部位無明顯特征, 以浸潤性乳腺癌為主, 同時以中等分化為主, ER和PR陽性率均較高[8]。病理類型決定癌癥患者惡變程度、治療和預后, 男性乳腺癌以浸潤性癌為主, 臨床中應根據其積極治療和干預。本研究15例患者采用手術治療為主, 同時結合放化療、內分泌治療等, 治療后對患者進行5年隨訪, 其中死亡5例, 5年生存率為66.67%(10/15)。表明男性乳腺癌同樣應采取綜合性治療, 但其療效及預后較差。另外男性乳腺癌與女性乳腺癌相比, 男性患者對乳腺癌的認識不足、警惕性不夠, 到就診時年齡較大, 病情發展已到一定的程度, 因此總體療效不如女性乳腺癌[9, 10]。
綜上所述, 男性乳腺癌好發于中老年人群, 以浸潤性乳腺癌較為常見, ER和PR陽性檢出率較高, 以手術治療為主同時結合放化療及內分泌治療, 能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宋延輝, 劉龍, 吳濤, 等. 男性浸潤性乳腺癌39例臨床病理分析.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18, 34(2):198-200.
[2] 王斌, 連鎮, 熊健, 等. 102例男性乳腺癌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5, 30(1):23-26.
[3] 魏洪亮, 肖晶晶, 樊菁, 等. 23例男性乳腺癌的發病特征及預后.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18, 23(3):228-233.
[4] 陳達豐, 周松, 張雪惠, 等. 男性乳腺癌的臨床特點和術后生存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7, 21(10):1696-1701.
[5] Gioradno SH, Coden DS, Boodar AV, et al. Breast carcinoma in m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anccer, 2004, 101(1):51-57.
[6] 陶隆欽, 朱文謀, 涂剛. 30例男性乳腺癌的臨床特征及預后相關因素分析. 臨床外科雜志, 2018(2):114-116.
[7] 王晶, 谷元廷, 李林, 等. 37例男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4, 36(12):1335-1337.
[8] 劉新麗, 劉芳芳, 鄭屹, 等. 男性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 中國腫瘤臨床, 2014(23):1521-1526.
[9] 張偉麗. 男性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7(6):809-811.
[10] 于晶晶, 孫強, 沈松杰. 男性乳腺癌36例分子分型和臨床特征分析. 腫瘤研究與臨床, 2013, 25(3):191-192.
[收稿日期:2019-01-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