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踝關節融合術在足踝創傷性關節炎中的應用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對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患者應用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的作用。方法 63例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組(33例)和B組(30例)。A組行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 B組行開放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 術后隨訪1年, 比較兩組的美國足踝外科協會踝-后足評分量表(AOF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A組患者的手術耗時、住院時長均顯著短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 兩組患者的AOF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末次隨訪, 兩組患者的AOFAS評分均高于術前, A組患者的AOFAS評分高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隨訪期間出現并發癥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03%;B組隨訪期間出現并發癥6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B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治療中應用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與開放手術比較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輕、恢復快的特點, 更利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 且并發癥發生率低,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足踝創傷性關節炎;微創踝關節融合術;開放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29
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是指發生于踝部的損傷性關節炎, 其病理變化表現為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和繼發的軟骨增生、軟骨固化[1]。目前手術是治療足踝創傷性關節的有效方式, 傳統手術方式為開放性手術, 但創傷大、出血多, 患者的接受程度低[2], 隨著微創醫學的發展, 微創踝關節融合術開始在臨床應用。本次研究通過對63例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探討應用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的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63例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為單側發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組(33例)和B組(30例)。A組中男18例, 女15例;年齡22~50歲, 平均年齡(34.2±5.3)歲;患病部位:左側17例, 右側16例。B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齡22~52歲, 平均年齡(35.0±5.7)歲;患病部位:左側16例, 右側1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組行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術前完善相關檢查, 明確踝關節骨性標志和血管神經走向, 入室后取仰臥位, 予以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經前內側或正中關節切口入路, 首先置入關節鏡查探關節內情況, 清理壞死的關節軟骨、增生水腫的滑膜組織, 暴露內外髁關節及脛骨遠端, 剪除1~2 cm軟骨, 確保關節面咬合良好, 以克氏針交叉固定脛距關節, 將修整好的自體髂骨或異體骨經管套置入踝關節融合部位, 術中經C型臂X線透視滿意后沿克氏針置入空心螺釘加壓固定, 清洗切口后縫合、包扎。
B組行開放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后選取平臥位, 自踝關節外側做弧形切口, 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 剝離骨膜暴露腓骨, 自踝上6 cm左右將腓骨切斷并暴露踝關節, 清理關節面, 修整新鮮的松骨質面, 在脛骨下段取一4.0 cm×2.5 cm大小的全厚脛骨皮質板, 在脛骨槽對應的距骨體和頸部鑿一隧槽, 大小脛骨與皮質板對應, 后將脛骨皮質板放置于骨槽中, 以髓內釘固定脛距關節, 以螺釘固定脛腓聯合, 在踝關節內填入自體骨及異體骨, 加壓夯實后加壓、包扎。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 包括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長。②術后隨訪1年, 對比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末次隨訪時的關節功能評分, 以AOFAS評價患者的踝關功能恢復情況, AOFAS評分為0~100分, 分數越高表示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③統計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年內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A組患者的手術耗時、住院時長均顯著短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末次隨訪AOFAS評分比較 術前, 兩組患者的AOF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末次隨訪, 兩組患者的AOFAS評分均高于術前, A組患者的AOFAS評分高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A組隨訪期間出現并發癥1例, 為慢性關節疼痛, 并發癥發生率為3.03%;B組隨訪期間出現并發癥6例, 包括2例慢性關節疼痛、2例切口感染、1例關節強直和1例踝關節炎,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B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82, P=0.000<0.05)。
3 討論
足踝創傷性關節炎主要發生于青壯年, 多由創傷、承重失衡及關節活動負重過度引起, 可使踝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等表現, 隨著病情的加重, 可引起關節腫脹、積液及畸形,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3]。目前臨床對于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 保守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 僅可暫時緩解患者的癥狀, 無法獲得滿意的效果, 對于保守治療無效者仍需采用手術治療。 本研究結果中顯示, A組患者的手術耗時、住院時長均顯著短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在足踝創傷性關節炎中應用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與開放手術比較, 具有操作簡單、創傷輕、恢復快的優勢。術前, 兩組患者的AOF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末次隨訪, 兩組患者的AOFAS評分均高于術前, A組患者的AOFAS評分高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微創踝關節融合術對于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有更顯著的作用。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是采用小切口入路, 無需大范圍剝離的骨膜, 創傷小并可節省手術時間[4-7]。在清理關節面時, 在關節鏡下可獲得清晰的視野, 較好的保留骨骼的輪廓, 獲得良好的骨端對位和關節融合角度, 并可減少對周圍組織損傷, 更有利于術后的恢復[8-11]。
另外本研究還顯示, A組隨訪期間出現并發癥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03%;B組隨訪期間出現并發癥6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B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微創踝關節融合術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分析原因是由于與開放手術比較, 微創踝關節融合術的創傷輕, 且對周圍組織損傷小, 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因此其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綜上所述, 與開放手術比較, 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足踝創傷性關節炎不僅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恢復快優點, 還更利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謝曉敏, 周曉慶, 賈斌, 等. 腓骨支撐踝關節融合術在大骨節病性距骨壞死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18):102-105.
[2] 高超, 余化龍, 黃成校, 等. 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探討. 世界中醫藥, 2017, 12(a01):432.
[3] 許駿, 謝林. 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與踝關節融合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療效和安全性比較.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8, 22(3):368-373.
[4] 李剛, 張鵬, 王小武. 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踝關節融合術與開放性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晚期創傷性踝關節炎的療效對比.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4(11):1590-1593.
[5] 蔡培強, 邵玉凱, 李偉, 等. 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 骨科, 2017, 8(1):16-19.
[6] 孟慶陽, 戚超, 劉凱, 等. 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3(4):1591-1593.
[7] 朱英會, 王志堅, 仲濤, 等. 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效果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4):63-64.
[8] 賴坤聰, 鐘華, 孔祿生, 等. 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臨床效果分析. 青島醫藥衛生, 2015, 47(5):330-332.
[9] 楊廣鋼, 潘永雄, 李中萬, 等. 踝關節融合術對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治療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15):60-61.
[10] 鄧以平. 踝關節融合術對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治療研究. 醫藥前沿, 2016, 6(30):123-124.
[11] 秦明和. 踝關節融合術對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分析. 中外醫療, 2018, 37(11):80-81.
[收稿日期:2018-1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