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的顯微外科修復術效果及安全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討顯微外科修復術在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46例)和顯微組(46例),常規組予以常規修復手術治療,顯微組予以顯微外科修復手術治療,并比較不同組患者治療療效、12個月皮瓣恢復情況以及治療滿意度。結果 顯微組患者皮瓣壞死(2.2% vs. 15.2%)、靜脈回流受阻(4.3% vs. 17.4%)和感染壞死(8.7% vs. 26.1%)等發生率明顯小于常規組(P<0.05);術后12個月隨訪發現,顯微組患者皮瓣外觀、皮瓣彈性和皮瓣質感等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顯微組患者對治療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 顯微外科修復術在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中的臨床效果較佳,能有效改善足踝部外觀功能及提高治療滿意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顯微外科修復術;足踝不骨折;術后鋼板外露;臨床療效
隨著經濟社會和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車禍或高處跌落所致的足踝部骨折疾病發生率也不斷增加。近幾年來,臨床對該類疾病多采取鋼板穩固或骨折修復手術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較好,有助于促進患者快速恢復。然而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會出現足踝部感染以及鋼板外露等,嚴重者甚至發生骨髓炎[1]。另外,因足踝部外形和構造獨特,足踝處組織血液流通不暢,與其他臟器相比,足踝部感染發生率更高,這對患者手術治療和術后康復帶來極大影響。隨著目前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臨床對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主張采取顯微外科修復法,本研究探討顯微外科修復術在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中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治療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提供參考經驗,現將相關研究內容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46例)和顯微組(46例)。常規組中男23例,女23例,年齡范圍為(23~66)歲,平均年齡為(55.8±3.6)歲,骨折手術類型包括sandersIII型手術24例、IV型手術22例;顯微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范圍為(21~69)歲,平均年齡為(55.5±3.9)歲,骨折手術類型包括sandersIII型手術21例、IV型手術25例。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組予以常規修復手術治療:去除壞死軟組織和骨頭,使用皮瓣移植術修復殘留創面,修復完畢后使用石膏予以固定,避免移植皮瓣發生移動,待骨骼正常后拆除石膏。顯微組予以顯微外科修復手術治療:選取硬膜外麻醉,在氣壓止血帶上實施修復手術;手術時全面消毒受傷部位的活性組織、骨組織和內分泌物,清除傷口內雜質,切除足踝處結痂的壞死組織,并全面清洗創面,直至創面未見血液滲出;根據創面大小選取合適的VDS材料予以覆蓋,并在老創面上實施皮瓣修復和轉移手術,修復手術過程中在顯微鏡下進行,以便更好辨別正?;驂乃澜M織,提高清除效果;手術結束后進行針對性止血處理,同時結合韌厚皮膚游離植皮術去除腓腸肌缺血組織,予以打包加壓,術后10d根據患者恢復情況來拆除VDS引流裝置。
1.3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組患者皮瓣壞死、靜脈回流受阻和感染壞死等發生率。比較不同組患者手術修復效果,待手術修復12個月后對患者予以隨訪,通過修復效果調查問卷對修復后皮瓣質感、皮瓣外觀和彈性情況予以評分,各個項目評分滿分均為100分,比較不同組患者對修復效果滿意度評分,采用百分制評分法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分別使用t和χ2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顯微組患者皮瓣壞死(2.2% vs. 15.2%)、靜脈回流受阻(4.3% vs. 17.4%)和感染壞死(8.7% vs. 26.1%)等發生率明顯小于常規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患者術后隨訪情況比較
術后12個月隨訪發現,顯微組患者皮瓣外觀、皮瓣彈性和皮瓣質感等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患者對治療滿意度評分比較
顯微組患者對治療滿意度評分[(91.9±6.6)分 vs.(89.6±5.3)分]明顯高于常規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843,P=0.000)。
3 討論
足踝部骨折是臨床骨科一種常見的骨折疾病,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踝關節外、內和脛骨下關節面發生骨折。多數足踝部骨折是因外部過大作用力所致,損傷初期肢體功能出現明顯障礙,伴有足踝腫脹和疼痛感,一旦未對骨折部位予以固定,將影響骨折愈合,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恢復。目前臨床對足踝部骨折多采取手術治療,然而術后較易出現靜脈回流受阻和皮瓣壞死等,甚至導致術后鋼板外露,而裸露創面是導致感染的重要因素,這不僅使患者疼痛感加劇,并對骨折愈合帶來影響[2]。因此如何降低足踝部鋼板外露和其他并發癥發生是臨床骨科急需解決的問題。顯微外科修復術是近幾年臨床用于足踝部手術后鋼板外露的主要手術方式,該術式依靠其手術視野廣的特點,有助于有效清除創面雜質和細菌,提高創面清潔度,進而減少術后并發癥。此外,顯微鏡外科修復術通過吸引裝置確保創面清潔,促進足踝部血液運行,減少創面血管血壓值,對改善皮瓣質感、彈性和外觀具有重要作用。李迎利等[3]研究報道,顯微外科修復手術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足踝愈合以及提高足踝美觀度。本研究比較常規修復與顯微外科修復術在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顯微組患者皮瓣壞死、靜脈回流受阻和感染壞死等發生率明顯小于常規組(P<0.05);術后12個月隨訪發現,顯微組患者皮瓣外觀、皮瓣彈性和皮瓣質感等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顯微組患者對治療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以上結果與韓偉等[4]研究報道相一致。
綜上所述,顯微外科修復術在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中的臨床效果較佳,能有效改善足踝部外觀功能及提高治療滿意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潘偉. 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的顯微外科修復術效果分析[J]. 當代醫學. 2017,23(22):39-42.
[2] 秦彥東,師富貴,陳鵬,等. 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的顯微外科修復術[J]. 中外健康文摘. 2014,11(21):172,173.
[3] 李迎利,張鳳軍. 探討在足踝骨折術后鋼板外露的患者采用顯微外科修復術治療的臨床效果[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7,1(17):232-233.
[4] 韓偉. 足踝部骨折術后鋼板外露的顯微外科修復術效果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 2016,24(21):45-46.
作者簡介:李廣榮,男,1980-01,本科,山西省五寨縣,漢,主治醫師 方向:手足顯微外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1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