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發展的新訴求及內容優化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梳理我國教師教育發展歷程和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實際需求,探討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改革的新方向:提升專業品質內涵,注重師德養成;關注教學對象信息,擴展兒童成長相關內容;加強體育學科教學知識,突出專業屬性;完善課程內容結構,強化實踐取向;落實終身學習理念,推動個人專業發展。以此為引領,提出內容優化建議:調整學校體育學、體育教學論、體育教材教法、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內容;補充體育教學對象分析、兒童健康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內容;加強教師專業品質、體育基本教學技能、運動項目教學能力、課余體育指導、體育游戲等內容;減弱班級管理、心理咨詢、教育研究方法、兒童發展等內容。最后,形成以專業品質、教育知識、教育能力3個維度為框架的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體系。
  關  鍵  詞: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優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9)03-0101-08
  Abstract: By collat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basic education, the authors summed up the following five new directions for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uplift professional quality connotations, value teacher morality cultivation; concern teaching object information, expand children growth related contents; strengthen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eaching knowledge, highlight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perfect the course content structure, intensify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implement the lifelong learning conception, boost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said direction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content optimization: adjust the content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upplement such contents a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 analysis, children health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rov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basic teaching skills, sports event teaching abiliti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guidance, and sports games; weaken class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children development. Lastly,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content system, which bases its frameworks on such 3 dimensions as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ability, is forme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education course;physical education major;course content optimization
  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是體育教育專業中專門培養教育教學能力的一類課程,在教師教育專業化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許多院校和學者已經發現該類課程在設置上存在不足[1-3]。目前,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養成?,F階段,有部分院校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但就結果來看大多是對原有課程的小修小補,例如增加幾門政策中強調的內容,對課程理論與實踐部分的比例進行變更等[4]。這樣確實增加了教育類課程的學分比例,授課形式也更加豐富,但是在缺乏對課程內容系統整理基礎上的增減,又會產生新舊內容沖突、與學生實際情況不匹配等新問題。隨著教師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對教師教育類課程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更進一步指明了教師教育的發展路線。由此,本研究從社會需求角度入手,將相關政策的導向精神落實到體育領域中,結合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實際需要,探討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新的改革方向;并以此為引領,對照前期研究中發現的課程問題[5],梳理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體系,提出優化建議。   1  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改革背景
  1.1  我國教師教育發展歷程
  我國教師教育經歷了從以學科教育為中心,培養單一型人才為目標的起步階段[6-8],到培養厚基礎、高素質的教師專業人才為主,綜合能力強的學術研究人才為輔的復合型人才的過渡階段[9-10],再到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綜合性研究型教師專業人才的漫長發展過程[11]。2001年,我國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首次用“教師教育”概念,取代了長期使用的“師范教育”概念,提出“完善以現有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校共同參與、培養培訓相銜接的開放式教師教育體系”[12]。至此,“教師教育”概念被正式使用,拉開了我國“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的序幕。
  2011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并以附件形式頒布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這標志著我國教師教育改革正式深入到課程層面。2012年2月教育部頒布幼兒園、小學、中學3個層次的《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形成了教師專業標準體系?!半p標”在理念、框架形式及內容上保持了較高的一致性和系統性,其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實踐取向和終身學習,內容框架均是從專業品質、專業知識、專業能力3個維度來建立標準,每個維度內又有細化指標,完整勾勒出一名教師應當具備的知識與能力,成為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的具體對照。2013年9月《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和《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以下簡稱“兩個辦法”)的頒布,對教師職業慣有規則的顛覆可謂巨大,教師資格證書不再是師范專業學生畢業就可以獲得的資質,而是需要通過教師資格考試來獲取準入資格。在首次注冊之后,還要進行5年一個周期的定期注冊,以此作為教師在職期間的監督和考察。“兩個辦法”理念與“雙標”一脈相承,堅持育人導向、能力導向、實踐導向和專業化導向,考試大綱以“雙標”為依據,從筆試和面試內容來看較為注重教師基本素養、學科教學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并且強化了對師德的考評標準。
  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從專業角度制定了高等教育教學應當達到的質量標準。其中,《體育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共涵蓋了7個專業,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定位仍然落腳在體育教師的培養上。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具備較強的體育教育教學能力,能勝任學校體育工作。在專業核心知識和核心課程上,均將教師教育類知識和課程放在首位??梢姡w育教育專業建設的重點在于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的設置上,這與2017年10月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在理念上高度統一。專業認證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考察教師教育類課程的開設情況,即課程是否滿足培養合格師資的要求。在專業認證和《國標》的共同推動下,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必然要根據標準做出優化。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兑庖姟返某雠_將教育和教師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指出:有的教師素質能力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要,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需要提升,專業化水平需要提高,并且提出了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的目標任務,這也成為接下來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引領。
  1.2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需求
  2011年修訂版《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頒布,堅定了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新課程)的改革方向,對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主要負責該項能力培養的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其目標與內容在遵循政策要求宏觀導向的基礎上,還應當滿足當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實際需求。而對于教授“新課程”最為了解的莫過于一線體育教師,他們能夠真實反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師應當掌握的知識與能力。另外,剛剛結束教育實習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于高校課程和基礎教育體育課程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們的意見對于課程改革也尤為重要。
  本研究分別隨機抽取東北、西北、西南、華東、華北、華中、華南7個區域中小學體育教師,以及8所體育院校、8所師范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發放問卷,兩份問卷分別包含3個維度,對回收的264份教師問卷和915份學生問卷中涉及“中小學體育教師所需要的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部分進行數理統計,按照兩類人群選擇某一課程內容數量多少進行排列,排位越靠前代表需求度更高。
  中小學體育教師問卷結果反映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對于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需求尤為突出。排名前3位的課程內容,包括教師基本教學技能、專項運動技術教學方法和教育實踐等,均與實際操作技能相關。既有教師所必備的基礎性教學能力,也包含具有明顯的體育學科屬性、更為具體和微觀的運動項目教學能力,而教育實踐更是綜合培養教學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和教育基礎理論也非常重要,這是教師稱之為師的根本,特別當教學對象是中小學生的時候,體育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可謂深刻且深遠。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的問卷中,在對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基礎知識以及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需求上,與教師問卷的結果基本一致,這也進一步說明這些內容的重要性。排在首位的教育心理學基礎主要反映的是對教學對象關注的加強,兒童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是體育教學設計的起點。另外,關于教師專業發展內容,能夠幫助學生設立職業目標、進行職業規劃,對于將要踏上教師之路的學生來說同樣極為重要。
  根據這兩份問卷結果,可以較為清晰地了解基礎教育階段對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的需求情況。總體來看,該部分需求與我國教師教育發展方向基本一致,對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實踐能力、對教學對象的分析知識等內容都更為關注。兩方面在細節上又互有補充,比如教育基礎理論、專業核心知識等,為教師教育類課程新訴求的凝練提供了重要支撐。   2  我國教師教育發展對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的新訴求
  新政策的頒布和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不斷調整,既是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改革的動因,也是課程內容優化的方向。如何將這些變化整理成對課程內容的訴求,進而指導課程改革,是本研究要重點討論的部分。需要說明的是:首先,主要討論培養教育教學能力的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較少涉及學科以及通識知識部分;其次,所謂“新”是在肯定了課程內容原本就包含的知識基礎之上,提出的超出原有范疇或者雖然有但應當強化的部分。
  2.1  提升專業品質內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此次教師教育改革,將教師專業品質的位置提升至空前高度?!兑庖姟分赋鲆鞍烟岣呓處熕枷胝嗡刭|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專業標準》以師德作為基本理念,《注冊辦法》第10條也將“違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師德考核評價標準,影響惡劣”認定為不予注冊的第1種情形,這些是對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也是對教師的更高要求。在中小學體育教師和實習學生的問卷中,“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分別排在第5位和第4位,可見師德在教師所有知識、能力、素質中的絕對地位。對教師專業品質的重視,得益于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對教師質量的把控與追求。作為一項肩負兒童成長、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職業來說,從業人員自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品德。從政策的字里行間中可以解析出立德樹人的三重具體含義:首先,對教育事業要能夠理解其意義、理念和價值,了解教育的相關政策和規則,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其次,對于教師職業要理解教師工作的意義、特點和要求,遵守教師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再者,對于學生,一方面要明確學生在各個階段成長的意義,尊重其發展和學習的權利,保護個體差異,另一方面還要做到教育中育人,這是在以往要求中常被忽視的一點。
  具體到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目前課程內容中較少涉及教師專業品質問題,對該類內容的重視稍顯不足。根據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教育政策法律法規”“兒童品德發育與道德教育”等內容。另外,體育學科特有的多方位育人屬性也需要在課程中予以呈現。該部分正是體育教師完成“教育中育人”的重要支撐,可以增加“體育運動中的德育教育”等內容,來引導學生挖掘體育運動中所蘊含的德育精髓,將對體育功能的認識提升到身體鍛煉之外的心理成長、社會融入等。誠然,品德的養成不能簡單通過一個一個知識點堆積,而是需要高校環境、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在實踐中自身觀察感受慢慢獲得,但是必要的內容涉獵可以促進學生專業品質的形成,也為高校教師提供了與學生分享教師體會的平臺。
  2.2  關注教學對象信息,擴展兒童成長相關內容
  新政策非常注重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雙標”中從理念到內容部分,都有較大的篇幅來闡述對兒童的認識。比如要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兒童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各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了解兒童的交往特點、行為習慣形成過程等[13]。
  根據體育課性質和“雙標”要求,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中應當包含教學對象的相關知識,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關于兒童身體情況的知識。除了最基本的解剖學、生理學外,還要清楚教學對象所處年齡階段相對應的生長發育一般規律。遵照生長發育規律教學,能夠在教學對象各項身體素質最適發展階段進行開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避免機體損傷或者過度開發。二是關于兒童技能掌握情況的知識。在明確各個運動項目技術要點、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要懂得兒童動作技能學習規律,以便掌控教學內容進度、難易程度以及照顧到不同水平學生的個體差異,讓課堂始終保持較高的參與度和活躍性。三是關于兒童學習心理的知識。這部分內容不局限于“雙標”中要求的認知發展、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還包括學習動機和意志力等[14]。只有在多角度、全方位掌握兒童成長的相關知識后,才能夠在體育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并充分發揮體育的功能與價值。
  2.3  加強體育學科教學知識,突出專業屬性
  作為體育教育中獨特性和專業性的體現,體育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在體育教師的能力需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雙標”中明確說明小學教師要熟悉至少兩門學科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與方法;中學教師要掌握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教學方法與策略,還要了解學生在學習具體學科內容時的認知特點和所教學科的課程資源開發方法;《考試辦法》中,中學教師在筆試環節還增加了一門《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這些都提醒我們,教師培養課程除了學科知識和一般教育知識,還要特別重視學科教學知識,這也是強調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理念的迫切需求。
  對于體育教師而言,想要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就要求其自身在具備良好的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活動能力等素養基礎上,能夠將這些素養在教學中教授和傳遞給學生,而此教學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科教學知識的支撐。在體育學科范疇,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可以分為2個層次,一是體育教學的一般性知識與能力,另一層次是在中小學體育教師問卷中排在第2位,即更為具體的運動項目教學知識與能力。第1個層次是體育教學的基礎,通常包含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兩大內容,也是目前各個院校開設較為成熟、投入學分較多的科目課程。隨著新政策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要求的提高,原有內容已不能滿足體育教師的培養需要,還應當擴展內容范疇,諸如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健康知識、課外鍛煉與訓練競賽的組織等,這些在教師和學生的問卷結果中也有所體現??梢哉f,體育教學一般性知識與能力培養,是為教學搭建起了一座房屋的框架,要想房屋能夠使用還需更多細節的填充,即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的第2個層次。具體運動項目教學是體育教師教育輸出的主要方式,已經掌握的教學設計與安排方法要通過身體活動呈現出來,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對于運動項目的掌握不能停留在“會做”的階段,還要知道“教”的方法。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中要加強對運動項目教學知識的重視,對于項目的教學要領、示范習慣、常用練習方式、易出現錯誤等知識,都應當在課程中教授給學生。   2.4  完善課程內容結構,強化實踐取向
  《意見》第10條明確提出要“以實踐為導向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而“雙標”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教師教育要以實踐為取向。問卷結果中,“教育實踐”的重要程度亦排在靠前位置。細究新政策中的“實踐”二字,其蘊含意義較以往所指的教學實踐亦有所擴展。首先,實踐方向指向現實問題,即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這就是說將學生的實踐環節僅停留在高校內部已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應當與中小學校的教學實際有效對接;其次,實踐能力形成路徑要經歷觀摩教育實踐、參與實踐、研究教育實踐這一完整鏈條,在課程設置中都應當予以體現;再者,“雙標”中實踐能力都是與反思相搭配出現,其內涵已經超越了簡單地將知識轉化成操作的實踐,而是蘊含了個人探索、求證、反思和提升在里面,那么在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就要強化實踐的重要性,做好與理論部分的銜接和分配。
  體育課程和教育類課程內容本身都屬于實踐性較強的部分,需要學習者在自身進行體驗過后才更易于掌握要領。就像學習一個動作,看別人做10次,也不如自己嘗試1次效果好,而教學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體驗作為教師的一言一行方能理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由此,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就需要加強實踐部分的比重,一方面在理論課程中增加案例分析、視頻觀賞、說課評課、模擬教學等內容,另一方面完善實踐課程形式,將觀摩、實習、教學研究等合理安排在教學內容之中,并且讓學生多參與到實際的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實踐部分的加強不僅是課程內容的增加,更要對實施細節進行把控。實踐內容不能流于形式,需要通過教師引導讓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學生在實際參與過程中始終帶著問題去探索,實踐結束后教師還應當積極引導,促使學生對內容進行反思,如此往復才能使實踐真正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效果。
  2.5  落實終身學習理念,推動個人專業發展
  “雙標”均以終身學習為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在持續學習和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過程中實現專業提升。對這項理念最直接的落實就是“兩個辦法”中教師5年定期注冊制度,從政策角度客觀推動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梢哉f終身學習不僅是對教師的要求,在我國學習型社會的大環境下,每個人都應當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但對于教師這項特殊職業顯得更加重要。首先,教師的工作是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就個體來說每個人的知識儲備都不可能足夠全面,在面對不同情況的學生和不同需求時,必然會顯露出自身知識的短板,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不斷學習。另一方面,當前社會發展異常迅猛,各個領域都常有新的研究成果、新的事物乃至新的知識出現,有些變化應當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有些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應用到教學中,而這些大多需要教師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學習和獲取。
  大學對學生的教育,以綜合能力提升和專業能力培養為主,即便是課程設置近乎完善,也會存在學生掌握不足或者就業后面臨新問題的情況。因此在教育中培養其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習慣,是大學應當承擔的責任。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同樣面臨時刻接受新知識與新技術的沖擊,那么在教育類課程設置過程中除了增加問卷需求中較為重要的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職業規劃等內容之外,還需要與師德養成相呼應,使學生認識到體育教師的使命與價值,在主觀上形成主動探索求知的意愿,在完成體育教師工作的基礎上積極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3  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優化建議
  3.1  課程內容的優化調整
  根據新政策對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發展的宏觀訴求,結合一線中小學體育教師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具體的實際需求,對照前期研究中搜集并整理的30所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開設的教師教育類課程情況,可以挖掘出應當予以優化的部分,將其按照調整、補充、加強、減弱4個類別進行區分(見圖1)。
  1)需要調整的內容。
  調整部分是指內容較為重要,但現有課程內容存在問題,需要進行刪減、合并、更新的知識。學校體育學、體育教學論和體育教材教法3部分內容,一直是教師教育類課程中體育學科教育的支柱,是突出專業屬性的核心部分,目前多以獨立開設的形式各自作為一門課程出現。但是細究其內容發現,不僅存在知識陳舊、沒有更新的問題[15],而且內容重復率也較高。目前,各個院校學校體育學課程教材以周登嵩[16]主編、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學校體育學》為主,《體育教學論》大多選用毛振明[17]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兩本教材均出版多年,必然有需要更新、變化的內容,并且關于體育教學部分的重疊較多,也應當進行調整。其中,體育教材教法的基本內容,主要由基本教學原理和各項目教學方法實踐組成,其理論部分與前述兩類內容有所重復,實踐部分受課時和授課教師能力限制也往往一筆帶過,缺乏精準細致的講解與練習。因此,建議將這3部分內容重新統籌規劃?!秾W校體育學》可以主要圍繞學校體育發展、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和學校體育管理4大部分展開,而涉及體育教學內容的則由《體育教學論》來承擔[5]。體育教材教法內容可以與體育健康與課程標準進行整合,或者融入到運動項目教學方法之中。并且,3部分內容均需要根據社會發展變化更新和增加一些知識點來完善課程,同時加強與實踐的融合,將案例分析、視頻觀賞、說課評課、模擬教學等穿插于理論教學之中,真正落實強化實踐取向的新訴求。
  有關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內容,多數院校將其直接開設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內容中以一般的技術學習為主,教授OFFICE/WPS等基礎性辦公軟件的篇幅較大,缺乏與教學和體育相關度高的內容,對體育教師的針對性不強。建議可將課程開設為《現代體育教育技術應用》,或者在原有課程之下調整內容的比例結構,在包含普適性的教育科學技術知識基礎上,增加針對體育學科特殊性的信息技術,比如體育競賽視頻的剪輯等。另外,在線課程的推廣和普及對體育教師在網絡課程建設方面又提出了新要求,本部分內容亦可以增加與此相關的知識來完善內容結構。   2)需要補充的內容。
  補充部分是社會需求度較高,但是現有課程中沒有或較少涉及的內容。前文提到體育教學對象分析,其內容對體育教師來說尤為重要?!半p標”將要求分別按照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形式呈現,就已表明對教學對象差異化的重視,并且在《課程標準》的5個學習領域中,也強調了解兒童發展與學習特征的必要性。具體到體育學科,不僅要清楚教學對象各個時期的心理變化,還要更加關注身體上的成長,比如不同年齡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動作技能學習開窗期等。目前這部分內容主要由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來承擔,通過梳理這兩門課程的內容發現,心理學主要講授的是心理學的起源、生物基礎、環境基礎和各種心理現象等內容,教育心理學主要包含基本理論、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制約教與學的因素和條件這4大部分。這些內容僅包含了體育教師應當掌握學生情況的一部分,缺乏對身體素質、運動技能與年齡、心理匹配關系等綜合身體、心理、運動技能多方面的專業知識,這就需要在課程內容體系中增加專屬體育教師教學對象分析內容。
  關于兒童健康教育內容,《標準》明確將“健康”教育任務劃歸到體育課中,表明體育課是以體育學習為主,同時融合部分保健、衛生、安全、救護知識和技能的課程。那么體育教師不僅要完成體育內容教學,還承擔著健康知識與方法的傳授。教師問卷中,有9位教師填寫了與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希望在教師教育類課程中能夠有所體現,比如運動保健、運動損傷處理等。這說明中小學已經將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課程中,但是體育教師對這部分知識還沒有掌握,急需在新教師的培養過程中加入相關內容。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情況的直接體現,也是中小學體育教師設計與組織課程的依據。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來說,這一部分內容是了解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窗口,是將高校培養與社會需求連接起來的紐帶。目前課程中鮮有專門介紹新課程和中小學體育課實際情況的內容,僅在學校體育學中涉及一些,并且由于授課教師與中小學接觸較少,對于提供案例的時效性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需要將這一部分內容補充至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之中。
  3)需要加強的內容。
  加強部分是目前課程中已經包含,但是開設不夠完整或者學時較少的內容,其在教師教育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當更加重視。教師專業品質中所列出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教師專業發展內容,在20多項內容需求中排位第四和第五,并且在各類政策文件中均處于首要位置,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正如前文分析,教師專業品質不僅包含上述兩個部分,關于專業發展、兒童品德教育、體育運動中的德育教育等也屬于這一范疇?,F在課程內容中一般僅涉及職業道德部分,其余內容存在缺失并且重視程度較弱,有些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呈現,在注重師德和專業發展的社會需求下該部分內容應當得到強化。
  體育基本教學能力和運動項目教學能力均屬于技能范疇內容,前者偏重于體育教學的一般性基本功,比如整隊、口令、課程組織等,后者則是更加微觀的某一運動項目特殊教學能力,二者是體現教師教育內涵的關鍵部分,是培養“教”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內容。當前課程中,培養一般性教學能力的內容多屬于普適性教師能力,比如書寫、表達能力等缺乏對體育學科專屬能力的關注。對于運動項目教學能力的培養,主要由專項理論與實踐課程來承擔,雖然依其課程性質劃分并不屬于教師教育課程模塊,但就其涵蓋的內容來看已屬于教師教育內容范疇。因此,在課程內容優化過程中也需將其納入到加強部分,通過提升專項課程涉及項目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部分比重的方式,讓學生在獲得項目技能的同時也掌握如何將該技能教授給他人的方法。
  隨著“每天鍛煉一小時”“一校一品”等要求被逐步落實,各個中小學不僅要上好體育課,還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體育活動時間和機會,這就需要體育教師組織和安排好諸如大課間、運動會等課余體育活動。在教師問卷中,有5位受訪者在“您認為還應當補充哪些課程”的空格中填寫了這項內容,學生問卷中也有此類反映??梢姡壳霸摬糠謨热菰趯W校體育學中有所體現,但尚未能滿足社會需求,應當加強對課余體育指導能力的培養。另外,在關注教學對象信息的社會需求下,體育游戲作為針對低年級兒童較易接受的體育活動形式,當前沒有受到足夠重視。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指的游戲并非隨意安排的帶動氣氛的活動,而是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幫助內容呈現的一種載體,其內容要包含如何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開發、創編體育游戲,不同運動項目常見游戲指南以及游戲如何組織、實施等問題。
  4)需要減弱的內容。
  減弱部分內容是在現有課程中占據著主要位置,但其重要程度略低于其他知識,在整體學分有限的情況下應適當減少其學時比例,或者調整為選修等形式呈現。通過整理當前開設較多的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發現一般教育知識的體量過大,其比重最多達到體育教育內容的兩倍,并且內容范圍也太過分散。例如,有4所院校開設教育研究方法、班級管理等必修課程,其開課頻次高于學校(課余)體育活動組織編排與實踐、體育教學技能訓練等課程。由此,建議刪減掉一些在當前社會背景下與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養關聯較弱的部分,以此更利于平衡教師教育類課程模塊內容,更符合社會對體育教師的新訴求?;谇拔姆治鼋Y果,班級管理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內容對于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支撐度較低,并且可以在其他課程內容中得到滲透,而心理咨詢、兒童發展這兩部分在體育教學對象分析和兒童健康教育內容中已經包含,因此建議刪除。
  3.2  課程內容的體系梳理
  根據上述分析與建議,將需要改進的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加上原有內容中予以保留的部分,能夠得到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應當包含的內容。依照“雙標”所呈現的課程目標結構和內容建議,建立以專業品質、教育知識、教育能力3個維度為框架的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體系,每個維度有對應的具體目標,遴選出來的課程內容按照目標進行匹配(見表1)。由此,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的范疇和作用更加明晰,在對相關課程進行調整時可以以表1中優化后的內容體系框架為參照。   教師教育是國家教育發展的基礎,教師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師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教師的能力水平將直接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從而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樣環環相扣的教育發展形式,表明教師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前進發展的基石。本研究從我國教師教育發展歷程和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實際需求出發,探討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新的改革方向,在此引領下從當前課程內容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其優勢方面予以繼承發揚,對不足和欠缺部分予以調整和創新,以期所構建的體育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體系能夠對教師教育類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提供一定價值和參考性建議,為各個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與內容。
  參考文獻:
  [1] 韓春利. 我國高等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培養現狀及改革對策[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7):92-95.
  [2] 趙進,周武. 我國體育教師職前、職后教育的問題與出路[J]. 體育學刊,2016,23(5):105-109.
  [3] 毛麗紅.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的調查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7(6):62-64.
  [4] 關北光.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與基礎教育對接的策略[J]. 體育學刊,2013,20(3):75-77.
  [5] 張赫,唐炎. 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建議[J]. 體育學刊,2017,24(1):110-114.
  [6] 教育部. 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Z]. 1980.
  [7] 國家教委. 關于征求《高師體育專業教學計劃試點院校改革方案》修訂意見稿[Z]. 1986.
  [8] 張勤. 20世紀中國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的回顧與展望[J]. 體育科學,2003,23(2):1-12.
  [9] 國家教育委員會辦公廳. 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Z]. 1991.
  [10] 國家教委. 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專業課程方案(試行)[Z]. 1997.
  [11] 教育部. 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通知[Z]. 2003.
  [12] 胡惠閔,崔允漷.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研制歷程與問題回應[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1(6):10-21.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S]. 2011.
  [14] 唐炎,羅平. 體育教師執教能力教程[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2-20.
  [15] 彭健民. 體育教育本科專業教育類課程設置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522-524.
  [16] 周登嵩. 學校體育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17] 毛振明. 體育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916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