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在降低手術室感染率中的應用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風險管理對降低手術室感染率的作用。方法:本院于2018年1月實施手術室風險管理,選取2018年1月~3月的100例手術室患者為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選取2017年1月~3月的100例手術室患者為研究對象,設為對照組,對比兩組細菌檢驗的合格率,感染發生率等指標。結果:觀察組細菌檢測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手術室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醫生、護士和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風險管理在降低手術室感染率方面的作用顯著,可有效保障手術安全。
【關鍵詞】 風險管理;手術室;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R76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271-01
醫院感染是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不但會影響疾病治療,也會引起醫療糾紛。手術室是治療各種外科疾病的主要場所,也是發生醫院感染的高??剖?,加強手術室院感的控制非常重要[1]。本院于2018年1月實施手術室風險管理,發現手術室感染率明顯降低,現將經驗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8年1月實施手術室風險管理,選取2018年1月~3月的100例手術室患者為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選取2017年1月~3月的100例手術室患者為研究對象,設為對照組?;颊呔弦韵聵藴剩孩僦橥?②不合并心、肝、腎等嚴重疾病;③未合并感染;④無免疫系統疾病;⑤非惡性腫瘤患者[2]。觀察組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18~75歲,平均47.3±6.2歲,手術類型包括胃腸手術38例,膽道手術31例,骨折內固定術10例,腹股溝疝手術6例,乳腺手術9例,甲狀腺手術6例;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19~73歲,平均47.0±5.9歲,手術類型包括胃腸手術35例,骨折內固定術10例,膽道手術32例,腹股溝疝手術6例,乳腺手術10例,甲狀腺手術7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管理方法
1.2.1 觀察組 采取風險管理,結合實際情況、相關報道文獻對手術室感染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將風險因素分為手術時間長、護理人員風險意識不強、管理不到位、患者因素等方面,并針對這些風險因素開展如下控制措施:
1.2.1.1 健全規章制度 建立院感控制小組,護士長負責落實各項消毒隔離制度,負責進行手術室微生物檢測,對感染控制情況進行監督,每周隨機抽檢,發現問題立即補救。小組不斷更新各項規章制度,如手術室洗手制度、消毒制度、衛生制度等,制定感染監控表,詳細記錄患者信息、監測護士、監測項目、防范策略,并以PDCA模式開展感染監控。
1.2.1.2 環境管理 每日利用潔凈機組進行濕式清潔,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手術床、無影燈等物品的表面,并對手術間進行打掃消毒。一般手術在結束之后,手術間應自凈20~30分鐘后方才進行連臺手術。感染手術在手術結束后,手術間墻壁、臺面、地面及空氣按感染手術的要求進行處置后才能開放做下一臺手術。感染手術及特異性感染手術一般要求在負壓手術間進行。無負壓手術間的補救措施如下:①確定離換車間最近的那間手術間:②自凈30分鐘后關機;③在停機狀態下施行手術;④手術后進行徹底清潔,消毒,作用2小時;⑤將回風口濾膜用消毒劑噴灑至濕,作用1小時;⑥常規消毒該手術間,更換回風濾膜。持續加大環境衛生管理力度。
1.2.1.3 物品管理 專人統一管理各種器械,對手術器械用多酶清洗液浸泡并機械清洗,對耐濕、耐熱的器械進行高溫高壓滅菌,對不耐熱、不耐濕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進行低溫滅菌。消毒后應進行質檢并在使用前確認有效期和生物指示卡,各種一次性物品要三證齊全,使用后按醫療廢物規范進行處理。各類醫療廢棄物應嚴格依據相關規定及時移出手術室并進行銷毀,并對醫療廢棄物所在區域進行消毒。
1.2.1.4 人員管理 每隔3個月對手術室人員進行操作技術、無菌理念的培訓,提高其職業責任感和無菌操作水平,提高手術操作的效率,減少手術時間。使用小瓶式按壓洗手液,嚴格執行七步洗手法,確保手衛生。嚴格執行手術室參觀制度,限制參觀人數,禁止不同手術間人員互相流動。
1.2.1.5 手術管理 在各類手術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并嚴格執行手術無菌操作細則,如及時更換破損手套、不在手術人員背后傳遞物品、手術前和手術后要檢查器械、輔料、體腔等。在患者圍手術期,按規定對其應用抗菌藥物,并做好消毒衛生管理,確保患者個人衛生,降低個人衛生感染風險。
1.2.2 對照組 未采取風險管理措施。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檢驗合格率和手術室感染率。檢驗合格標準為無致病菌檢出,無細菌生長,且空氣細菌菌落總數≤10cfu/m3,直徑9cm平皿靜置30min后菌落總數≤5cfu/m2,醫護人員手部細菌菌落≤5cfu/m2。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進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觀察組100例中,手術室檢驗合格98例,共出現手術室感染0例;對照組100例中,手術室檢驗合格88例,共出現手術室感染4例,P<0.05。
3 討論
手術室感染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經濟損失,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有數據指出,因醫院感染引起的意外死亡率可達4%~33%[3]。手術室感染控制是院感控制的重要一環,只有采取一系列嚴格的控制措施并進行監控才可有效控制手術室感染。
手術室感染的風險因素眾多,如空氣、物品、消毒不規范,往來人員過多等,這就要求充分調動管理力量,發揮每一個醫務人員的協調、組織、保障作用[4]。風險管理是一種具有風險預見意識的管理策略,其可對管理過程中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因素進行識別,并做到提前預防和規避,進而減少不必要的損傷。在本次研究中,為切實降低手術室感染率,我院于2018年1月開始實施手術室風險管理,通過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物品管理、人員管理和環境管理來規避引起手術室的危險因素。從結果來看,實施風險管理后手術時檢驗的合格率和手術時感染率均明顯下降,與實施風險管理之前的水平相比差異明顯,P<0.05。
綜上,可以認為,風險管理在降低手術室感染率方面的作用顯著,可有效保障手術安全。
參考文獻
[1] 沈亞飛.風險因素管理護理在降低手術室感染率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8,5(54):90-90.
[2] 傅瑞嬌,蔡文進,葉偉娟,等.精益管理體系在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8):122-124.
[3] 陳婕嬙,徐艷,謝小冬,等.5S管理法對手術室醫院感染和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14):103-104.
[4] 鄒彥,陸雪飛,朱秀峰.PDCA 循環對手術室感染控制管理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9):2145-21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27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