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診治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措施。方法:首先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診斷分析,根據臨床癥狀表現,進行震顫、眨眼等癥狀進行治療。結果:帕金森病患者的各癥狀明顯好轉 結論:對帕金森病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提高生存質量。
  【關鍵詞】 帕金森病;臨床表現;治療措施
  【中圖分類號】R741.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108-02
  0 引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稱震顫麻痹,巴金森氏癥或柏金遜癥,多在60歲以后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柔軟性,變得僵硬。最早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內科醫生詹母帕金森,當時還不知道該病應歸入哪一類疾病,稱該病為震顫麻痹。
  1 病因
  特發性帕金森?。╥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病因迄今未明。某些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伴Parkinson病癥狀,以中樞神經系統不同部位變性為主,尚有其他臨床特點,故可稱之為癥狀性Parkinson病,迄今為止,PD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傾向于與年齡老化、遺傳易感性和環境毒素的接觸等綜合因素有關。
  2 癥狀
  2.1 臨床前期癥狀 患者不同程度的在PD臨床癥狀出現前體驗過患肢感覺異常,而且這種異常可一直持續下去,但與運動障礙不成平行關系。電生理檢查主要是體感、皮質誘發電位有皮質延擱(centre delay)和傳導延遲及潛伏期延長。
  2.2 臨床期癥狀 首發癥狀存在著明顯個體差異,有報告統計主觀感覺異常為85%、震顫為70.5%、肌僵直或動作緩慢為19.7%、失靈巧和(或)寫字障礙為12.6%、步態障礙為11.5%、肌痛痙攣和疼痛為8.2%、精神障礙如抑郁和焦慮緊張等為4.4%、語言障礙為3.8%、全身乏力或肌無力為2.7%、流口水和面具臉各為1.6%。
  2.3 其他癥狀 反復輕敲患者眉弓上緣可誘發眨眼不止(Myerson征),正常人反應不持續;可有眼瞼陣攣(閉合眼瞼輕度顫動)或眼瞼痙攣(眼瞼不自主閉合)或口、咽、腭肌運動障礙,使講話緩慢,語音低沉單調,流涎等,嚴重時四、PD的分類。
  3 檢查
  3.1 實驗室檢查
  血清腎素活力降低、酪氨酸含量減少;黑質和紋狀體內NE、5-HT含量減少,谷氨酸脫羧酶(GAD)活性較對照組降低50%。
  CSF中GABA下降,CSF中DA和5-HT的代謝產物HVA含量明顯減少。
  3.2 影像學檢查
  CT、MRI影像: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性變疾病,病理變化主要在黑質、紋狀體、蒼白球、尾狀核以及大腦皮質等處,所以,CT影像表現,除具有普遍性腦萎縮外,有時可見基底節鈣化。MRI除能顯示腦室擴大等腦萎縮表現外,T2加權像在基底節區和腦白質內常有多發高信號斑點存在。
  通過多巴胺受體(DAR)的功能影像:多巴胺受體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中多巴胺能通路上,其中主要是黑質、紋狀體系統,DAR(DL)分布于紋狀體非膽堿能中間神經元的胞體;DAR(D2)位于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胞體。
  4 治療
  4.1 PD早期治療
  PD早期黑質-紋狀體系統存留的DA神經元可代償地增加DA合成,推薦采用理療(按摩、水療)和體育療法(關節活動、步行、平衡及語言鍛煉、面部表情肌操練)等,爭取患者家屬配合,鼓勵患者多主動運動,盡量推遲藥物治療時間。若疾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藥物治療。
  4.2 藥物治療 PD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主,恢復紋狀體DA與Ach遞質系統平衡,應用抗膽堿能和改善DA遞質功能藥物,改善癥狀,不能阻止病情發展。
  用藥原則:①從小劑量開始,緩慢遞增,盡量用較小劑量取得滿意療效;②治療方案個體化,根據患者年齡、癥狀類型和程度、就業情況、藥物價格和經濟承受能力等選擇藥物;③不應盲目加用藥物,不宜突然停藥,需終生服用;④PD藥物治療復雜,近年來推出的輔助藥物DR激動藥、MAO-B抑制劑、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等,與復方多巴合用可增強療效、減輕癥狀波動、降低復方多巴劑量,單獨使用療效不理想,應權衡利弊,適當選擇聯合用藥。
  抗膽堿能藥:對震顫和強直有效,對運動遲緩療效較差,適于震顫明顯年齡較輕患者。常用安坦(artane)1~2mg口服,3次/d;開馬君(kemadrin)2.5mg口服,3次/d,逐漸增至20~30mg/d。其他如苯甲托品(cogentin)、環戊丙醇(cycrimine)、安克痙(akineton)等,作用與安坦相似。副作用包括口干、視物模糊、便秘和排尿困難,嚴重者有幻覺、妄想。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可影響記憶功能,老年患者慎用。
  金剛烷胺(amantadine):促進DA在神經末梢釋放,阻止再攝取,并有抗膽堿能作用,是谷氨酸拮抗藥,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可輕度改善少動、強直和震顫等,早期可單獨或與安坦合用。起始劑量50mg,2~3次/d,1周后增至100mg,2~3次/d,一般不超過300mg/d,老年人不超過200mg/d。藥效可維持數月至1年。副作用較少,如不安、意識模糊、下肢網狀青斑、踝部水腫和心律失常等,腎功能不全、癲癇、嚴重胃潰瘍和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婦女禁用。也可用其衍生物鹽酸美金剛烷(memantine hydrochloride)。
  左旋多巴(L-dopa)及復方左旋多巴:L-dopa是治療PD有效藥物或金指標。作為DA前體可透過血腦屏障,被腦DA能神經元攝取后脫羧變為DA,改善癥狀,對運動減少有特殊療效。由于95%以上的L-dopa在外周脫羧成為DA,僅約1%通過BBB進入腦內,為減少外周副作用,增強療效,多用L-dopa與外周多巴脫羧酶抑制劑(DCI)按4∶1制成的復方制劑(復方L-dopa),用量較L-dopa減少3/4。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γ-刀,X-刀):利用立體定向原理,用計算機精確計算靶點,一次大劑量窄束高能射線精確地聚焦破壞靶點,靶點外正常組織受劑量極小。
  康復治療 對患者進行語言、進食、行走及各種日常生活訓練和指導,對改善生活質量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張世鋒,王愛霞,婁小平.帕金森病伴抑郁癥的心理護理體會.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 11(07).
  [2] 金國飛,徐威群,丁珠華.帕金森的護理.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08, 11(10).
  [3] 黃燕燕.對行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的效果觀察. 當代醫藥論叢,2014, 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276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