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仲景診法特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張仲景確立的中醫診治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和理、法、方、藥等運用原則,至今仍有效的指導著臨床。仲景診法是繼承《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的診法理論發展而來的,對后世診法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的。筆者總結仲景診法有以下特點:(1)臨證尤重脈診,脈法源于內難。(2)腹診篇幅較多,明辨病因病位。(3)注意診法細節,動態觀察病情。(4)重視鑒別診斷,論述詳略有當。
【關鍵詞】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診法特點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01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的著名醫家,他對中醫學理論發展的貢獻卓著,被后世尊稱為醫圣。他確立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和理、法、方、藥等運用原則,至今仍有效的指導著臨床?!秱s病論》把病、脈、證、治結合起來,作出了診病、辨證、論治的規范。在對中醫診法的貢獻中,仲景不僅是掌握主訴診斷的第一人,也是脈證并重,諸診合參的先驅。仲景診法是繼承《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的診法理論發展而來的,對后世診法的發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診法是《傷寒雜病論》中的重要內容,仲景在傷寒論序中便多次強調診法的重要性,其中對“越人入虢之診,望齊候之色”的贊賞,以及對時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的不滿和批評,認為若不能準確的診斷病情則“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等,直接反映了仲景強調診病要全面、細致。在《金匱要略》開篇《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的17條條文中有8條專論診法,其他9條也均涉及診斷內容。《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篇名多為“辨……病脈證……”,篇名以“辨”字開頭,強調“脈證”,也可體現出仲景對診法的重視。
1 臨證尤重脈診,脈法源于內難
仲景診法,雖重視四診合參,卻非均衡并用,偏重于問診和脈診,而舌診較少。《金匱要略》中“典型癥狀計約90多個,典型脈象50多個,大部分是通過問診及脈診所得。仲景將脈診和其他診法所診得的所有癥狀相并列對待,《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以“辨某某病脈癥并治”為篇名,且明確提出條文中“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同樣脈癥并提,且將“脈”置于“癥之前”。這種說法更突出了仲景重視脈象。仲景診法以脈診為重點,但也因病而異,如腹滿病以腹診為重點,百合病以問診為重點。
仲景脈法源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脈法先別陰陽,《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而《傷寒論·辨脈法》亦首辨陰陽:“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敝倬八撁}象以陰陽統之。[1]
仲景脈法與《難經》亦有淵源,《傷寒論》太陽病篇中傷寒、中風的脈象即直接沿用了《難經》中的論述?!峨y經·五十八難》云:“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仲景在《傷寒論》第3條說:“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第12條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這與《難經》中的論述保持一致?!秱摗て矫}法》中的:“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其中的“經說”當是指《難經·五難》中對“脈有輕重”的論述。
《傷寒論》中重視脈癥相反的脈象,以及以此預測疾病的吉兇順逆[1],如《傷寒論》中有“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這與《內經》、《難經》是一脈相承的,《內經》中有“陽證得陰脈,陰證得陽脈為逆癥”、“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風熱而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者皆難治”,《難經·十三難》中也有關于“色脈相參”的論述。
2 腹診篇幅較多,明辨病因病位
仲景診法重視腹診,論述腹診的篇幅較多?!秱摗?97條中涉及腹診的約有144條,《金匱要略》24篇中有腹診的有10篇,以較多的篇幅論述和運用了腹診[2]。仲景腹診通過望、聞、問、切四診診查腹部,以了解內部疾病,腹部的癥狀和體征與胸脅有著緊密聯系,仲景腹診還包括胸部的按診。仲景腹診的適應范圍相當廣泛,其辨治包括痞證、結胸證、蓄血證、腸癰、腹痛證、腹滿證、胸脅苦滿證等病證?!秱摗吩\腹的部位有心下、胸、脅、大腹、少腹五部,診察的內容主要有悸動、疼痛、痞滿與脹滿;仲景腹診的作用包括確定病名、指示病位、闡述病因、審察病機、辨別病性、確立治法和判傳變、斷預后等。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對于腹診十分重視,有關腹診條文較多,其腹診的內容也不僅是按胸腹,實際上包含著望、聞、問、切全面內容,并且以腹診作為辨證用藥的重要參考。因此,歷代醫家研究中醫腹診,大多以仲景的這一著作為基礎,并逐漸形成系統的診療體系。
3 注意診法細節,動態觀察病情
仲景診法,細致入微,如仲景論脈象,診脈部位非常全面,有寸口脈、趺陽脈、少陰脈、少陽脈、人迎脈,并且將脈診不僅用于判斷病因、病機、病性、病位、疾病的動態變化,還用在了確定治療禁忌、決生死、鑒別病機等診病的各個方面,是后世脈象所不及的。[3]人體患病后,即形成了正邪之間相互斗爭的關系,隨著正邪勝負而疾病不斷發生變化,因此,疾病是動態變化的,而仲景的診法也體現了動態性。如《傷寒論》第 203條“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說明仲景通過觀察病人小便次數的動態變化來判斷大便的情況。又如“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燥后靜,此皆愈證”說明仲景通過觀察脈象動態變化,綜合分析,靈活推斷,以知預后轉歸,決斷生死。
4 重視鑒別診斷,論述詳略有當
《傷寒論》中鑒別診斷貫穿始終。張仲景的這一診斷特點在其著作中體現的淋漓盡致[4]。如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敝赋鲨b別關鍵在小便的清利與不清利,為辨別其在里或不在里的主要依據。由此可見,觀察小便的清利對于病位病性表里寒熱的判斷至關重要。又如第61條“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不嘔”與少陽證作鑒別,“不渴”與白虎湯證作鑒別,“無表證”則與太陽病作了鑒別等等,一條條文就做出了豐富的鑒別診斷,諸如此類的條文不勝枚舉。仲景診斷疾病時并非一一列舉脈癥,許多顯而易見的癥狀仲景均略而不寫,只是提出需要鑒別之處,文簡而意深。如第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郝萬山認為,其中“不可更行桂枝湯”是本證需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喘鑒別,“汗出”是與麻黃湯證、小青龍湯證的喘鑒別,“無大熱”是與陽明腑實證的喘相鑒別。仲景鑒別診斷的診法是融入望、聞、問、切四診之中的,但是仲景從四診中升華出這一鑒別診法,其高度則比一般四診更勝一籌,對臨床診病的意義也是巨大的。
張仲景最早使用了“舌胎”一詞,見于《傷寒論》129條、221條、222條、230條等。同時也重視舌態、舌覺、舌苔的動態變化,促進舌診理論趨于系統[5]。但是內容稀少未成體系。第一部舌診專著雖成書于元代,但廣泛運用舌診則是明清時期,乃張仲景后一千多年。
仲景診法在繼承《內徑》、《難經》診法思想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中的具體病癥,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診法內容,反應了漢代中醫診斷發展水平,為后世中醫 診法的傳承奠定了基礎。以上是筆者對仲景診法特點的一些淺見,如有論述不當還請指正。
參考文獻
尹紹峰, 胡廣芹, 陳寶貴. 《傷寒論》脈診思路分析[J]. 中醫雜志, 2012, (11): 909-911.
毛宇湘. 仲景腹診探微索隱[J]. 環球中醫藥, 2013, (12): 914-915.
楊紅, 費宇彤, 馬曉峰. 張仲景臨證脈診特色淺析[J]. 中醫雜志, 2011, (16): 1433-1434.
沈開金. 《傷寒論》中“反”字用法與鑒別診斷[J]. 中醫藥臨床雜志, 2005, (01): 59.
馬居里, 嚴惠芳, 劉諍, et al. 張仲景舌診臨證辨證特色詮釋[J]. 中醫藥學刊, 2004, (08): 1472-147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28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