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藝術特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藝術特點進行簡要分析,希望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月光;賞析
【中圖分類號】J657 【文獻標識碼】A
一、曲式結構方面
這一樂章的曲式結構是包含一定奏鳴曲式結構原則的三部曲式。其圖示如下。
作品的呈示部分主、副兩題,結構特點是:主部委婉的、敘述性的音調在#c調開始,其“本身”僅僅是陳述主題的“第一樂句”,而“第二樂句”變成了連接部,因為這里安排了轉調到副調,具有“開放性”主部的特點。副部在B調上奏出,依托兩次“半音上行”和其反復構成,可能是想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采用了這種懇切的、帶有祈求性的語氣。作品的再現部主、副兩題統一在同一主調上,同樣具有奏鳴曲式的結構特點:再現部的連接部(48-51小節)完成了回到主調性的轉調過渡(E大調一#c調),副部直接在#C主調上再現,直至結束。從上述三個方面看,作品的曲式結構符合最基本的“奏鳴原則”,應當作為奏鳴曲式來把握。
二、和聲手法
(一)調性布局
按照作品的曲式結構,其調性布局如下。
作品由#c小調開始,經過五小節的引子部分,完成了t-s—D-t的復式進行,明確了調式調性。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延續引子部分的調式調性,亦從#c調進入,隨后開放終止在E大調上。連接部完成了從E大調一d調一b小調的過渡。副部主題在主調(#c調)的屬方向的平行大調B大調上,符合奏鳴曲式的一般規律。結束部進入#f調。從呈示部整體來看,其調性的變換以平行大小調轉調、同主音大小調轉調為主,突出了大調與小調不同調式所帶來的色彩的明暗對比,仿佛月光在云彩的流動中時隱時現,又好像作者內心悲傷與渴望的矛盾情感的表現。
作品展開部的調性安排,并非按照常規的調性多變的做法,而是單純地統一在#c調這個主調上。這與全曲的結構以及作者要表現的內容是密不可分的,也只有這樣,才更體現出貝多芬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的創作才華。
再現部中,主部主題開始在#c小調,開放終止在E大調。連接部從E大調轉回至#c小調。副部主題稍有變化,其再現時與主部主題在#c調主調上形成統一,一直到音樂結束。
在調性轉換的過程中,作者通過運用同主音大小調的直接對置(E大調一e調—B調)表現調式色彩上的明、暗對比,凸顯出貝多芬內心的動蕩和飄忽不定。
?。ǘ┖拖也牧吓c和聲語匯
作品呈示部中兩大主題中的和弦材料相對單純,其中,主部主題以“主一屬”間的進行為主,以加強對調式調性的明確;副部主題則以“主一下屬”的進行為主,特別是借助和聲大調VI級音形成的小下屬和弦的出現,使音樂增添了幾分柔美。再現時,主部主題保持原貌;副部主題在“主一下屬”的進行的進行中,插入下屬的附屬和弦,推動了音樂的發展。
作品呈示部與再現部中的連接部、結束部,在和弦材料的安排上略為豐富:屬變和弦(如第13小節的降3音的屬和弦)、下屬變和弦(如第124,節的降六級和弦、降二級拿波里和弦、副七和弦),如第194小節末的導七和弦,以及重屬、副屬和弦,如第11小節降六級的副屬七和弦,第21小節的重屬導七和弦的運用,大大豐富了和聲語匯,促進音樂的起伏變化和發展,同時也強有力地發揮了連接部、結束部的功能作用。
作品的展開部有18小節,不算很大的篇幅,與呈示部和再現部(都是17小節長度)大致無二。寫法上也比較簡單,關聯上了作品的寫作構思。所以,這部分的和聲,主部主題展開部分采用的和弦大部分采用“主到屬”進行,副部主題展開部分,從和聲來看,似乎已經進入“回頭”部分,屬九和弦的使用以及由此開始的屬長音,在低音聲部持續,直至再現。過渡部分與副部主題展開部分連接的比較緊密,幾乎沒有空隙,其和弦材料以屬九和弦為支撐,其中有K4重屬導七和弦的輔助進行,然后回歸屬七和弦,導入再現部。
此外,bII級拿波里和弦也充分運用到了整個作品中。比如說引子部分的bII級拿波里和弦就充分突出了(i-bVI—bIl6一V7一i)的進行,讓它本身很明顯的下屬功能性,突出了下屬功能。并且因為它的大三和弦色彩,與主和弦的小三和弦色彩形成對比,突出了色彩方面的明暗變化,把整個樂章的“幻想性”和“矛盾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且,貝多芬在這里不僅僅運用了bII級拿波里和弦的bIl6形式,還在第124小節加入了它的原位形式bII,以及它的副屬和弦(v4)一bII(第11-124小節)。拿波里和弦的恰當運用,更加表現了大三和弦的明亮,使之與小三和弦的暗淡比較,在細部表現出貝多芬時而悲傷時而甜蜜的內心世界,和整個音樂情感基調形成基本統一,貝多芬作曲技法上的嚴格和構思上的巧妙也充分體現出來。
(三)線性進行
全曲的和聲進行,以功能性進行占據絕對優勢,在其基礎上輔有一些過程性的線性進行,這些線性進行不僅增添了聲部的流動感,推動了音樂的發展,而且為作品悲傷、憂愁的情緒渲染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1.低音的線性進行
作品的引子部分剛開始,即在低音聲部由#c小調i—VI之間加入了經過性的Ⅶ級音,形成了一個流動的線性進行,神似嘆息式的音調,暗示了作品的悲傷情緒。呈示部中的連接部的低音“3-2—1—7-#6—7”依然巧妙地構成了一個線性低音,其支點是e4,調的主音“3”和B大調的主音“7”,其間通過e4,調V43/bVI—bVI(相當于后調bII級)一B大調DD6一V,這一安排不僅把調性的轉換完成,又在兩小節的短時間內進行了節奏較密的線性進行的展開階段,低音聲部有兩次連續的短小的線性進行:下行的“#2一#1-#7”以及上行的“#4—5一#5”,同時在旋律聲部有一個與之反向的線性進行,從而構成一對逐步擴大和一對漸漸收攏的聲部關系,好像一問一答,喃喃自語。
展開部的最后部分進入了再現之前的3、4小節,下行式的線性低音“2一#7—6一#5”又在低音聲部出現,這是在屬低音長時間的持續中為再次突出它而做的推進性的強調,從而使再現的進入更加有力。
2.內聲部的線性進行
內聲部的線性進行是潛在的,它隱藏于連續不斷的三連音音型之中,因此并未形成明顯的音調,而是暗含在內,增添聲部的平滑、流暢。
三、旋律特點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其旋律最大的特點是使用了“抑揚格”式的進行。在單一的三連音音型和八度低音貫穿的寧靜的音響背景下,這種“抑揚”格式展開的旋律,加強了音樂的動力,如湖水般一波一波地涌來,不斷敲打著人們的內心深處,引人入勝。
“同音反復”是主部主題在音調方面的一個最大特點,表現為:在附點節奏的推進下,同音反復一次次傷情地唱出,像在哀訴,又像在痛哭,表現出作者的悲傷情緒。隨后,由一個下行二度到上行四度再回落到下行的五度音,如同一次長長的嘆息,耐人尋味。副部主題以連續的“半音上行”及其反復形成,這里的半音上行加強了音樂的緊張度,增添了不安的情緒和渴望的心情,像是一遍又一遍地追問,卻遲遲得不到回答。
四、結論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整個第一樂章隱去了主題的對比和力度的對照,采用慢板的速度進行。但是,就是在慢板樂章也善于引起內部的變化,這就是貝多芬最顯著的特點:富于表現力的旋律、多變的轉調配置、和聲進行的機動性,從而形成了慢板特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