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奏鳴曲Op.35第一樂章中的演奏技術與鋼琴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1837年肖邦創作出了具有憂國情懷的《葬禮進行曲》,到1839年又相繼寫出了奏鳴曲的剩余三個樂章,組成了這首耳熟能詳的《降b小調奏鳴曲》。筆者從這首作品的演奏技術入手,結合樂曲的情感變化和旋律發展,引申到教學層面,力求探究如何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演奏技術來為教學服務,并且從中發現鋼琴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關鍵詞:肖邦奏鳴曲;演奏技術;鋼琴教學;情感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1-0152-02
肖邦的第二鋼琴奏鳴曲完成于1839年,作曲家經過了深思熟慮和仔細編排。第一樂章整曲籠罩著抗爭與哀痛的氣氛。若要將緊張氣氛詮釋到位,則演奏者對于技術的把控尤為重要,并且滲透到教學中要對全曲的情感做到精準把握,將結構變化和樂曲的發展脈絡理順清晰。
一、觸鍵方式的把握
第一主題動機感非常強,小音程的跳進構成主題的“核心細胞”。[1]由短小精悍的連線組成的右手動機快速流動,像因為緊張而加速的心跳,左手無窮動式大跨度的伴奏音型,烘托了陰霾氣氛。有些學生在彈奏伴奏音型時總會為了突出左手八度強拍而向下用力,使得聲音硬而不勻。此處要指導學生利用手臂稍向前推,將力量傳遞到指尖,手腕和掌關節為了傳遞力量而保持穩定的支撐,不能突出重音,由慢到快練習,就可以實現均勻流暢的演奏。第9小節之后左手伴奏跨度增大,上方出現雙音,要想實現快速精確的觸鍵,不是手指與手臂打字機式機械地左右直線運動,而是手臂帶動手畫半圓式的弧線,這是最快的觸鍵方式,如水滴般圓滑地落在每個音,手腕不能做太大的牽拉動作,教師可以抓著學生的手臂畫半圓,給予學生直觀感受。
第二主題和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躁動轉為沉靜,像是用平和的語氣在敘述或是安靜回憶往事,樂句變長。41小節之后奏出平滑旋律,慢速深觸鍵,運用手臂力量下沉到指尖,利用手腕帶動實現音與音之間的連貫。此外手掌和手指的支撐度則直接影響觸鍵的質量,81小節之后的斷奏需要短促快速的觸鍵,練習時需在慢速中保持手指的緊張度,有準備地觸鍵才不至于發出由拍打琴鍵而形成的片狀音色,每一句最后一個音要停住之后快速離鍵,手指轉移到下一句第一個音摸到琴鍵之后快速觸鍵,在慢練中實現離鍵與觸鍵的快速轉換。
二、速度變化的控制
樂曲開始部分是Grave(莊嚴的廣板),表現內心的苦痛與掙扎,教師要指導學生彈出沉重一些的適當慢速,來表現這種糾結的情感。第一主題的開始譜面中給出了Doppio movimento的術語,意為速度加快一倍。若沒有掌握好速度提升的限度的話,很容易起速過快,而和前面的慢速不匹配。建議教學中可用節拍器卡準起始速度,讓學生跟隨節拍器在心中默數拍子,到第5小節直接縮短一倍的時值即可,初期速度不要過快,逐漸增加速度,才能獲得更精確穩定的控制。
第二主題隨著音樂術語sostenuto的出現而開啟,緩慢的行板。這里應當結合旋律結構和發展以及樂曲的情感表達來控制速度,相比于第一主題句子結構由密集變為松散,如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因奏鳴曲式要保證完整統一,所以兩個主題間速度變化要有適當的范圍?!皟蓚€主題形象的鮮明對比,使其速度變化比較大,很多地方可以在整體速度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對部分音符、動機進行個性化處理,縮短或延長?!盵1]浪漫派的特點之一就是自由的節奏,但這里的自由并不是隨意自由,而是固定速度內的自由。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樹立固定節奏的概念,指導學生先打節拍器穩定地按照嚴格節奏進行練習,等內心擁有了絕對速度的概念之后再去進行伸縮處理。
展開部第93小節的stretto術語,意為突然加速,與之前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情緒逐漸激動起來,好像失望之后的重振精神,情緒隨之高漲,好似狂奔的戰馬不能停止”。[2]教師要提醒學生這里的突然加快是一個漸快的過程,而不是馬上提速,這樣能夠通過速度逐漸地牽拉提升,制造出音樂的沖突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代入演奏的氛圍之中。
三、旋律層次的安排
肖邦的樂曲復調性強,需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和營造立體感強的音樂空間氛圍。學生在演奏中若不加以注意,則難以表現聲部旋律之間的遞進、并列或對比關系。如第二主題65—69小節左手的伴奏織體呈現緊密流動感,將樂曲推向高潮,因此左手低音要彈得低沉有力;右手分為外側的八度進行和內側的音程進行,這種典型的一個手操縱兩個聲部旋律的技術要把握好,否則和弦效果會亂成一片,顯得不夠立體。教師需引導學生像練習賦格那樣分聲部練習,如先練八度的行進感,突出空靈的高音;再練中聲部的填充,注意長音的保持,不能提前松開,否則內部旋律就會缺失;最后練習左手的上行旋律,提醒學生注意多聽,構建低聲部與其余聲部的空間感。
其次是展開部的層次劃分,“展開部中各動機材料的連接運用的是主部主題、副部主題以及引子部分的動機材料,這三種動機材料有交替呈現或同時呈現兩種形式”。[3]這些正是屬于主部主題、以及引子部分動機材料的交替呈現,演奏時要刻畫出材料的不同。可通過分主題進行練習,左手的引子主題單獨練習,要依照譜面標記的重音記號,彈得重而突出;五度六度音程連貫帶過,三連音連線中間不可抬手呼吸破壞低音的連續,小節間可呼吸;右手的主部主題聲音要高亢有穿透力。只有區分層次,才能使樂思的表達更加清晰,同時也避免含混不清的音響效果。
四、踏板踩放的轉換
肖邦奏鳴曲音樂性格多變,因此踏板也應適時轉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領學生體會每段旋律所描繪的音樂性格的不同,在大框架下對踏板細節進行調控。第一主題中左手的伴奏有一種不安定感,踏板應上下浮動,跟隨搖擺的旋律和節奏有幅度地松踩,不能松得過多也不能踩得過深,以免造成干澀和混亂的音響,程度以踩到踏板的二分之一深為宜。第二主題旋律如歌,娓娓道來,適當地多一些潤色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41—48小節處譜面無標記,但我們應該根據旋律的進行適當添加,換和聲換踏板。并且要注意“在保證音樂連貫性的同時,也要使每一個音清晰可見”。[2]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換踏板的時機,在和聲變化時松踩,在教學中要單手和踏板搭配慢練,使學生能夠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手腳的協調,熟練后可以再提速練習。還要能通過聽覺瞬間感知到由于踏板多踩或少踩而引起的音響變化,再做調整,如此循環往復,才能使演奏更加流暢連貫。
五、力度變化的處理
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中有許多細微的力度變化要靠演奏者敏銳的洞察力和表現力去詮釋。例如第一主題中17—22小節的三組對比,先強后弱,強力度需要攜帶著強大的指尖爆發力,通過手臂將身體力量快速傳遞到指尖,教學中也需要強調這種爆發力量的練習。雖然譜面標記上這三組強弱對比寫的都是f和p,但是要層層遞進,應指導學生做出依次漸強的力度層次關系,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樂句,更好地演繹旋律。類似之處還有41—44小節和45—48小節的兩個相似的樂句進行,雖然都是相同音高,但第二句語氣比第一句稍長,情感也更深,力度要更加深厚。教學中可以帶著學生吟唱旋律音感受語氣的力度變化,就像同一個人說話一樣,第一遍對方未聽清,第二遍重復時就帶有強調意味,帶著這樣的感覺再在琴上表現,感受會更具體。
六、結語
這首奏鳴曲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正是由于有了觸鍵、速度、旋律層次、踏板、力度這些技術的支撐與表現,才能完整詮釋出作曲家在樂曲中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以情帶“技”。對于技術的練習我們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并在表現的過程中能夠捕捉音樂文本傳遞給我們的信息,通過反復練習去完善自己的演奏。教師應嚴格要求學生的音樂表現張力,以慢為主,訓練靈活有力的手指機能,最重要的是要有靈敏的外在聽覺和內心聽覺,以聽眾的角度聆聽自己的演奏并做出合適的調整。正所謂“運用一切表現手段都要有分寸”。[4]來實現對作品的復現乃至升華。
參考文獻:
[1]王育華.肖邦《降b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演奏探微[J].鋼琴藝術,2008,(3):34-36.
[2]馬娜.肖邦《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35的藝術特征及演奏分析[D].西安音樂學院,2014.
[3]常曉青.肖邦《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35)的音樂特色與演奏詮釋[D].上海音樂學院,2017.
[4]梁全炳,姚曼華.肖邦《降b小調奏鳴曲》(作品第35號)[J].鋼琴藝術,2002,(12):20-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