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莫扎特早期鋼琴奏鳴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莫扎特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不僅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杰出大師,更是音樂史上罕見的音樂天才,“音樂神童”無疑是對其音樂創作天賦的一種尊崇。隨著鍵盤音樂的發展,鋼琴曲逐漸成為創作主流。在他眾多的音樂創作中,鋼琴奏鳴曲是在其器樂創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奏鳴曲這一體裁在莫扎特時期得到不斷的發展、完善。18首鋼琴奏鳴曲各具特色,而不被人們重視的K279是其創作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具有實驗性、探索性。他在繼承前人創作的基礎上,融合自己的創作特色,更加豐富了奏鳴曲體裁的內涵,并為后世奏鳴曲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現代鋼琴;前古典主義;鋼琴奏鳴曲;音樂內涵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18世紀歐洲隨著經濟、政治上階級斗爭的爆發,在文化、藝術、思想等領域得到深刻的反映。當時貫穿整個歐洲古典主義社會思潮的啟蒙運動、狂飆運動、以及第三等級的崛起對哲學、文化、藝術等有著直接的影響。伴隨著社會思想及局勢的變化,無疑也對音樂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社會處于歷史動蕩中,但其制造工藝的發展,逐漸優化了鋼琴構造,音樂創作逐漸從羽管鍵琴過渡到現代鋼琴,隨之產生的鋼琴音樂得到很大的提高與改善,如奏鳴曲體裁在鋼琴音樂創作中的運用。18世紀下半葉的維也納三杰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都創作過該類體裁,而莫扎特對海頓奏鳴曲的創作繼續繼承與完善,對貝多芬早期的創作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一、創作背景
古典主義時期器樂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而隨著制造工藝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達到了頂峰,莫扎特則在此做出承前啟后的作用,為當時或西方音樂史上留下一筆珍貴的遺產。
對于莫扎特的器樂有所了解的,大多知道他的交響曲或者一部分鋼琴奏鳴曲K310、K330等,但是對于一些早期具有探索性的器樂作品不甚了解,如本文將要提到的鋼琴奏鳴曲K279。
18世紀中葉以后,由于各種原因,教會音樂逐漸衰退,古典主義時期正式復調音樂轉入主調音樂,且主調音樂成為創作主流。古鋼琴大量普及與推廣,而現代鋼琴的崛起,人們逐漸開始在新的,即現代鋼琴進行音樂創作的嘗試,包括海頓早期的鋼琴音樂既包含有古鋼琴醫院,至中后期則開始為近代鋼琴音樂的創作進行探索。與古鋼琴平行發展的另一種教堂演奏樂器——羽管鍵琴,音色洪亮、清晰,但是在演奏時不能提供手指的控制來改變音量及音色,從而導致演奏者與樂器之間要通過間接的控制來表達音樂,已在不能滿足作曲家和演奏者內心主觀愿望的更好的表達,可謂音樂創作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鋼琴制造工藝的進步與發展,最終在18世紀下半葉被現代鋼琴取代。因此,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們開始以新興的樂器--現代鋼琴音樂開始創作。
莫扎特早期的創作受到“前古典主義”的影響,同時在歐洲啟蒙思潮的庇蔭下,其作品內容又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莫扎特很多作品都是在其影響下創作的,如協奏曲、交響曲、嬉游曲、四重奏以及正歌劇《伊多梅紐》等,當然最重要的還包括早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莫扎特對鋼琴奏鳴曲創作的探索,在奏鳴曲體裁的發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如對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為古典主義音樂增添了一筆完美的色彩。
二、莫扎特鋼琴奏鳴曲之意蘊
莫扎特一生創作了18首鋼琴奏鳴曲,分為早、中、晚期,K279-K284是他早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因創作于家鄉薩爾茨堡而被稱為“家鄉奏鳴曲”。據相關文獻記載,首先K279是第一次在鋼琴上運用奏鳴曲這一體裁,故具有探索性、實驗性;其次,其父希望通過莫扎特這一時期的創作能謀求一份長久的工作,內心充滿了期盼之情。最后,莫扎特之前已經創作過其他樂器的奏鳴曲,而隨著制造工藝的發展,作曲家也想對新的現代鋼琴進行試驗,所以為鋼琴創作。雖然相對于后期創作的奏鳴曲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如果沒有前期所做的準備和鋪墊,而其他的作品就會稍顯遜色了,正是因為它的格格不入,反而使之在演奏時更顯特異。
(一)創作之繼承
K279作為他創作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可以感覺到其音樂不僅具有巴洛克音樂的印跡,而且還能察覺到其它音樂家如維瓦爾第、海頓、肖貝特等的某些音樂元素,但同時也融入了自己的個性風格。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音樂的創作,在音樂結構上,受到維瓦爾第協奏曲“快、慢、快”的影響,采用三樂章的結構模式,就此而言,其作品可謂古典主義之先導??枴し评铡ぐB~爾·巴赫(簡稱C·P·E·巴赫)是前古典主義時期的過渡音樂家,其作品具有“華麗風格”和“情感風格”,對莫扎特創作也起到很大的影響。C·P·E·巴赫在器樂創作方面,如樂器發展、音樂風格以及音樂創作手法和音樂結構形式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莫扎特。巴赫在奏鳴曲和奏鳴曲式的發展上做出卓越的貢獻,使得奏鳴曲不再局限于單樂章,采用快-慢-快三樂章結構形式,并對主題、樂思、色彩和音樂的發展做安排,進一步呈現古典主義器樂音樂所強調的連續性、整體性以及莫扎特所特有的戲劇性。而這種戲劇性呈現在莫扎特奏鳴曲體裁的中、晚期才尤為突出,但是倘若沒有早期對鋼琴奏鳴曲創作的探索與模仿,之后也不會創作出如此優秀的作品,這對中晚期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埃曼紐爾·巴赫曾說“音樂的主要目的是觸及人心,激起情緒。”并主張音樂除了典雅、詼諧和輕松以外,更注重表現內在的、感傷和憂郁的情緒。在此作品中通過音樂線條的不斷發展,領略到莫扎特內心情感的變化,如旋律的上行表現了音樂情緒積極向上的情緒;密集的節奏型則表現了音樂的緊張氣氛等,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潮的深刻內涵。“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為啟蒙思想運動、狂飆運動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的時代背景之下,在原有基礎上,還具有:一是為聽眾提供現實中悅耳的聲音;二是還要注意表達心靈的情感和情緒,從而升華了這一時期的音樂韻味和音樂內涵?!? 在音樂語言上,莫扎特奏鳴曲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均為快板樂章,遵循舊的創作范式。在慢板樂章則受到另一位前古典主義的音樂家——約翰·肖貝特的影響,音樂纖細優美,仿佛哲學的反思。特別是K279第二樂章中左手三連音的使用,營造了一種如夢如畫的意境,具有較強的抒情性,仿佛一種樂思的反?。ㄈ缱V例1)。正如保羅·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樂》所說“莫扎特一定是通過肖貝特的作品才熟悉了音樂中的幻想與詩意”。
對海頓鋼琴奏鳴曲的繼承主要表現在莫扎特作品中裝飾音的大量使用,是對其創作手法的一種借鑒,使得音樂能給人一種教堂中羽管鍵琴輝煌的演奏效果(如譜例2)。但是莫扎特不僅只是借鑒海頓裝飾音的節奏型,他還注重裝飾音與旋律的融合,強調旋律性,向上的音樂線條,更加體現了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也大大地提高了旋律的音色效果。
?。ǘw裁之完善
由于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加之莫扎特在其旅行經歷,使其音樂創作更具特色。莫扎特K279中保留了一些傳統的音樂要素,表現了古典主義時期企圖規范和完善某些原有的曲式結構,莫扎特在傳統的創作上賦予了創新。
K279第一樂章采用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奏鳴曲式,凸顯了對比、統一的傳統原則與審美理念,對于一個對音樂創作敏感的音樂神童來說,無論調性、力度、強弱等如何豐富、變化,都不可避免地被統一在一個傳統的框架之中。
該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呈示部中八小節的動機旋律簡潔,其旋律線仿佛在吸引聽眾的注意。開始的和聲采用C大調的主和弦,清澈、明晰,這一音型成為主要元素,在展開部以及再現部均有使用。呈示部和再現部除調性、和聲發生改變以外,其伴奏音型最為突出。“阿爾貝蒂低音”的使用(如譜例3),在海頓的基礎上,不再單純地使用低音伴奏,而是將分解和弦加以變化,使之在不同的音區使用,同時,其低音還具有隱伏的旋律,這樣就很好地避免了音樂的單調,增加了旋律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獨特的和聲效果也是其特色,如此曲中半音和聲的進行,在主題中被廣泛運用。在作品中,每一次出現都會有意外,即和聲隨主題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不僅推動音樂線條的發展,而且也使得音樂具有新鮮之感(譜例4)。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不僅是在旋律上有著天賦,而且在和聲上也有著極高的造詣。
當進入展開段時,作曲家采用主部主題的音樂素材在新調g小調上進行變化發展,音樂材料的六次重復變化,在六次重復以后,不協和終于爆發,伴隨著每一次的重復其調性出現游離,如降si、還原si、升sol等的使用加劇了不協和的因素的發展。渲染了暴風雨的到來,致使音樂到達高潮,并且音樂情緒由明亮變得暗淡(如譜例5)。這無疑是作曲家巧妙的安排,使得展開部伴隨著和聲的變化,其音色、力度等都賦予了戲劇性的變化。
這一系列的變化都在為樂曲的再現做準備,真正的凸顯了當時音樂家創作的審美理念,即一切不協和的、矛盾沖突終將歸結于諧和。正好反映了當時的美學原則,即和諧、不諧和、統一的審美傳統。但莫扎特的奏鳴曲又不是“即興”的零散構架,而是合乎音樂創作邏輯的規范之作。
總之,莫扎特在曲式結構或調性布局繼承了前人的創作手法,但是在具體的音樂內容,如和聲、力度、音色等細節方面遵循著自己的想法,在遵循古典主義時期典型的創作手法的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色。K279中連線、斷奏的使用突顯一位活潑、靈動的人物形象,左右手音樂旋律對話的形象更像是作曲家自己,從而反映了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一種普遍現象,既注重旋律表達,還注重表現心靈之感情與情緒,而這一點,則貫穿了當時狂飆運動的思想,因而在音樂的內容、形式等方面賦予了一定的變化。
(三)“往”“來”之影響
C大調奏鳴曲K279,是莫扎特創作的第一部鋼琴奏鳴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實驗性,其采用的音樂手法明顯的受到各音樂家以及某些思想的影響。特別是此曲中裝飾音的大量使用,具有鮮明而強烈的羽管鍵琴風格,可以看作是奏鳴曲體裁在羽管鍵琴的探索。而整部奏鳴曲具有音樂輕快、明朗、活潑、且典雅的氣質,更凸顯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均衡、穩重之特征。奏鳴曲體裁在鋼琴創作中的運用,映射出莫扎特天才般的創作手法,對海頓的繼承,自身的完善,以及后世音樂家如胡梅爾、貝多芬早期等的奏鳴曲創作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
貝多芬早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受莫扎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樂章結構上,也是采用的三樂章結構模式,但在中晚期他給予了這一體裁的創新。早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都是采用的奏鳴曲式,均以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呈示部主、副題調性和主題形象構成對比;展開部較簡短,其音樂材料基本上完全利用呈示部的動機;再現部與呈示部緊密相關,利用呈示部的兩個主題素材進行詮釋,并結束整個樂章,形成了前后呼應的效果等。
三、結語
莫扎特奏鳴曲在鋼琴上的運用,完美的從羽管鍵琴過渡到了現代鋼琴,并大膽地探索了當時鋼琴的音色,此時鋼琴的音色已經能發出輕盈、銀鈴般的音色,特別是在高音區,弱音效果器能產生更好的效果,這也許是他的作品具有歌唱性以及旋律具有表現力的重要原因。
莫扎特的奏鳴曲采取三個樂章,奠定了維也納古典鋼琴奏鳴曲快、慢、快的固定創作結構模式。奏鳴曲式中主、副部的對比,以及展開部中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等,預示了后期交響曲的發展思路,又具有遠瞻性。其音樂風格極賦個性,他的音樂仿佛是一種自然流露,不會讓人感到是矯揉造作,在具有孩童般天真爛漫的性格同時,也表現了復雜多變的戲劇性特征,包括后期創作的作品中所凸顯的悲劇性因素,這與他當時的生活處境有相當大的關聯。
莫扎特的創作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為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而進行的努力,以及他們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不渝地追求。他將前人華麗風格的典雅優美與豐富的情感和激情融為一體,構成了他的音樂的獨特的美,使之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征,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后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一些悲劇性和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最后,“有藝不露,乃為真意”,莫扎特的音樂看似簡單,因為展現內容的形式自然、靈活多變,伴隨著必然的邏輯結構。
參考文獻
[1]保羅·亨利·朗格,顧連理.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貴陽:貴州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389.
[2]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9:159-162.
作者簡介:鄧歡琴,女,漢族,四川省巴中市人,碩士,云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