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貝多芬奏鳴曲音樂風格的轉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貝多芬奏鳴曲的時代背景、音樂風格的轉變等,來對這些要素進行內在剖析,集中闡述的貝多芬奏鳴曲在創作的不同時期的結構、特征等等,并且集中論述了對于貝多芬奏鳴曲來說所特有的創作手法同以往貝多芬音樂風格的轉變,同時也介紹了貝多芬本人藝術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風格轉變;演奏分析
  一、鋼琴奏鳴曲創作
  貝多芬的奏鳴曲享譽世界,在創作的過程中也進行不斷的自我更新,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傳世名作,奏鳴曲能夠打破內部的音樂規定,同時奏鳴曲自身也進行不斷的完善,有了風格的轉變。在貝多芬的所有奏鳴曲之中,最著名的三首:第八號奏鳴曲“悲愴”,第十四號奏鳴曲“月光”,第二十三號奏鳴曲“熱情”,還有第十七號奏鳴曲“暴風雨”,第二十一號奏鳴曲“黎明”。其他很有名的還有第十五號奏鳴曲“田園”,第十八號奏鳴曲“Die Jagd”,第二十六號奏鳴曲“告別”,第二十九號奏鳴曲“Hammerklavier”,以及Op.27 No.1的第十三號奏鳴曲,雖然遠遠沒有Op.27 No.2的月光奏鳴曲有名,但沒有No.1,也就沒有這首有名的No.2。貝多芬的這些鋼琴奏鳴曲都是無標題音樂,這些名字都是后來的人加上去的,或多或少的不能完全反應作品的實質。
  而這些奏鳴曲名字的由來也是各有不同,他們也預示著其音樂風格的轉變?!稛崆椤返拿Q是漢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悲愴》是貝多芬自己起的命名,最初就叫《悲愴的大奏鳴曲》;《黎明》是后來的評論家加的,具體出處沒查到;《月光》是德國音樂評論家雷爾斯塔勃起的標題;《暴風雨》的由來是貝多芬的朋友問他其中兩部作品的含義是什么,貝多芬回答讓他去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暴風雨》,由于他朋友提到的這兩部作品其中一部已經被命名為《熱情》了,于是《暴風雨》就成為另外一部的名稱。順便說一句,《暴風雨》并不能算作作者本人給出的標題,那只是作者當時不想回答給出的一個搪塞的說法。對于音樂作品,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對作品進行詮釋。
  二、貝多芬奏鳴曲速度與力度的改變
  貝多芬音樂最為重要的特點就在對于作品節奏和速度的把控。速度其實是和音樂風格和音樂特征息息相關的,這也是要求演奏者必須注重速度的均勻以及律動的均勻的必要步驟,不能過快或者過慢。這其實對于以往的音樂作品來說,是一種較大的突破,貝多芬奏鳴曲的風格的關鍵往往是在告訴我們,放棄束縛,回歸真我。
  其次就是貝多芬奏鳴曲的力度,其幅度也相較于之前的作品大了很多,音節強弱的反差特別明顯。貝多芬本人十分喜歡這種風格,所以做出了這樣子的改變。由于貝多芬的音樂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是鏗鏘有力,所以給人們一種很大的錯覺,實際上貝多芬非常喜歡運用一些弱音,串聯整個奏鳴曲。此外,貝多芬還運用了之前沒有運用過的高潮處理法,使得聽眾在不知不覺間走近奏鳴曲的世界,音樂的強弱感把控十分鮮明,采用逐漸加強的方式使得聽眾有了很強的帶動感。
  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手法的轉變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是古典交響樂領域的集大成作品。它實際上是體現了貝多芬對于英雄主義的個人崇拜達到頂峰的一個創作成果,充滿了恢弘壯闊的氣勢,展現了作品的獨特魅力,以及貝多芬奏鳴曲系列的一個獨特魅力,他做出了很大的突破:1)改變了古典交響曲的局限,對作品的長度進行重新編排,全曲演奏高達70分鐘;2)壯大了樂隊的編制,在傳統組合的基礎上又加用了短笛、大鼓、鈸、三角鐵和低音大鼓;3)他把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慢板移到第三樂章諧謔曲之后,使第一樂章通過激動人心的旋律的發展以后,然后做哲理性的沉思,最后導人熱情的終曲;4)以主題群作為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在各聲部、各樂章中,主題不僅起著主導作用,還派生其他的動機和主題,以使主題之間、樂章之間密切聯系,保持全曲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創作完《第九“合唱”交響曲》后,他有一些疲憊以及對音樂失去了些許靈感,但是他還是創作了《D大調莊嚴彌撒曲》以及6首弦樂四重奏等佳作。他在之前傳統的五個樂章的基礎之上,通過重唱,大合唱以及管弦樂的加入,使得鋼琴曲不再單薄,他用一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融入到藝術作品的創作之中。貝多芬晚期的6首四重奏作品更為成熟,有著復雜而精煉的結構,精制而嚴格的復調,豐富的情緒變化,深刻的哲理思維,并且打破了古典傳統的樂章模式。
  四、結語
  貝多芬的奏鳴曲在呈示部分的兩個主題對比上做到更加強烈,展開部分的發展方式也更加戲劇化,他的眾多奏鳴曲風格不同,都有著自己不同方面的轉變,這對于同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且,貝多芬奏鳴曲在其各個不同的時期都有著不同的風格,都能夠體現出貝多芬本人的音樂造詣。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他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把音樂平民化了。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參考文獻]
  [1] 孫薇.貝多芬晚期音樂風格與精神境界[J].藝海,2011,01.
  [2] 吳威威.從古典到浪漫—淺談貝多芬和肖邦的音樂風格[J].大眾文藝,2011,01.
  [3] 黃海瀾.淺論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對前人賦格創作手法的繼承[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7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