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貝多芬《田園》(op.28)奏鳴曲第一樂章音樂分析及演繹版本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貝多芬第十五鋼琴奏鳴曲(op.28)“田園”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少有的具有安逸、寧靜特點的作品。通過對該奏鳴曲的文本分析,本文深度剖析了該作品的結構方式和寫作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筆者將不同鋼琴家的演奏版本與樂譜分析結果進行比對,試圖還原不同演奏者在面對相同作品細部時的不同處理態度,以得出有效結論。二度創作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它體現了演奏家的藝術修養,也影響著聽眾對作品的判斷。本文力圖從客觀的角度描述創作與演奏實踐兩個環節,以得出作品演繹的正確方式。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田園”;音樂分析;演繹版本比較
  一、鋼琴奏鳴曲《田園》第一樂章作品分析
 ?。ㄒ唬短飯@》奏鳴曲概況及分析樂譜版本
  《田園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中的第十五首(獻給約瑟夫·埃德倫·馮·索倫菲爾斯)創作于1801年。在這部作品中,他創造性的在各個樂章都使用相同動機寫作。標題《田園》并非貝多芬所寫,而是后人加以冠名的?!疤飯@”一詞很符合本作品有異與貝多芬其他風格的寧靜的特征,也充分展現了貝多芬在創作中的不同可能性和當時他平穩安逸的心態以及返璞歸真的情境。筆者之所以選擇這部作品是因為這部作品的風格較其貝多芬的奏鳴曲有所不同,有一種少有的寧靜安逸。因此,這部作品也可以融合其獨特的曲式風格和演繹處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該奏鳴曲[1]的第一樂章是一個奏鳴曲式[2]的快板樂章,第二樂章是速度較流暢的行板,第三樂章是活潑的快板形式,第四樂章采用了回旋曲的曲式結構。
 ?。ǘ┑谝粯氛路治?
  “田園”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是貝多芬眾多作品中最具幻想性的風格的作品之一。此樂章給人的印象就是寬廣、寧靜、祥和、安逸。把節奏的變化與寬廣的旋律線條相結合,形成快速流動與平穩進行相統一融合的風格特點。
  1)呈示部可分為四部分:
  主部主題(1—39)為派生關系的二部曲式結構,旋律起伏不大,加上左手的持續音型共同營造出“田園”的效果,統一在D大調上。第一個樂段又可以劃分為(10+10)的兩個等長并行關系的樂句,不完滿終止于D大調的主和弦上。左手為等分的同音反復音型,給人以沉穩,連綿不斷的感覺。旋律聲部則為揚抑格的曲首冠音的音型和級進下行的線性進行。第二樂段的句法為派生關系的二句式樂段。延續使用了A樂段的左手三音一組的平穩音型節奏于中音聲部,同時低音聲部與旋律聲部相照應。B樂段使用了A樂段的動機材料發展而來,同樣以級進進行為主。B樂段的第二句旋律的節奏由左手動機發展進行。主部主題由D大調開始,結束在D大調主和弦上。
  連接部(40—62)由兩個并行的不等長樂句構成,材料來源于主部主題首部的四部和聲式合唱織體。其中第一句可再被劃分為兩個并行關系的樂節,第二樂節是第一樂節的上方五度離調模進。第二句使用卡農模進的手法將第一句進行處理。第二句為第一句旋律的加花裝飾,使用八分音符跑動的節奏型,對第一樂句柱式和弦進行加花裝飾。副部(63—76)副部運用了主部A材料的伴奏聲部動機,但第一拍變化為休止符。旋律聲部的音型則使用了連接部伴奏音型的動機,整體較舒緩。主旋律同樣為級進上行音階的線性進行,且左手跳音較活潑的動感節奏與右手連續平穩上行形成了精妙的對比。結束部(77—163)結束部又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關系為(77—135)副樂段結構,可從第109小節處分開。該部分材料兩個外聲部使用抒情的平行旋律聲部化進行,內聲部為三度音程的顫音式寫法。第二階段又可分為三個并行關系的樂句,右手旋律以八度大跳開始,以弱起延留音為八度的跳進引入,左手采用第三拍休止的持續音型展開,對呈示部進行總結并結束在A大調的不完滿終止。
  2)展開部可分為三部分:引入(164-184)展開部的引入主要運用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題材料,并在主題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了加花處理。低音聲部以重復的四分音符開始并轉移至C大調的屬和弦。
  展開(184-219)展開部的開始建立在引入的基礎上疊入進入,旋律聲部的進行主要依靠了主題動機的加花進行發展,主要的展開部分集中體現在伴奏織體的發展上,前句又可劃分為(8+8)的等長二句式樂段。其中后一樂句在第一樂句的基礎上進行了旋律與伴奏位置的變化交替進行,并且主要以連續八分音符音階式大山型的展開(184-219)展開部的開始建立在引入的基礎上疊入進入,旋律聲部的進行主要依靠了主題動機的加花進行發展,主要的展開部分集中體現在伴奏織體的發展上,前句又可劃分為(8+8)的等長二句式樂段。其中后一樂句在第一樂句的基礎上進行了旋律與伴奏位置的變化交替進行,并且主要以連續八分音符音階式大山型的旋律外形進行發展,式旋律更加連綿起伏。
  屬準備(220-269)建立在主調的平行小調b小調的屬和弦,并且屬準備的引入大量運用了sf的力度處理把展開部推向了高潮。227-228力度突然轉至P,由強烈的氣氛轉至連綿柔和,回歸于寧靜。(258—267)可劃分為5+5的兩個并行關系樂節,第二個樂節可以看做是第一樂節的重復,在自由延長之后慢慢的歸于寂靜。269-269小節可以看作是再現部之前的引子。
  3)再現部(270—439)分為四部分:
  展開部是呈示部的變化再現,相較于主部主題,再現部采用了八分音符的進行,并且向屬和弦進行離調。再現部的副部在主調進行再現,更加鞏固了其奏鳴曲式結構的特點。Coda(440-462)伴奏織體依然使用了同音反復的穩定音型,借用主動機進行發展,音型變化以及力度變化越來越少,逐漸歸于平靜,結束本樂章。
  二、“田園”鋼琴奏鳴曲的演繹比較
 ?。ㄒ唬┭葑嗉液喗?
  在演奏者的選擇上,筆者經查找,選出三位演奏過完整四個樂章的演奏者,并想通過三位演奏者對音樂的不同詮釋來進行比較,并找出最適合譜面表達以及最符合古典主義時期貝多芬的個人思想的作品處理方式。   進行比較分析的演奏家分別為丹尼爾·巴倫博伊姆(Danial Barenboin)二十世紀最杰出鋼琴家之一,鋼琴家、指揮家。維爾海姆·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德國著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奧地利鋼琴家。
  所選擇的音頻資料分別出自于丹尼爾·巴倫博伊姆的Beethoven: The Piano Sonatas (Collectors Edition),所屬唱片公司為Deutsche Grammophon[3]。
  維爾海姆·巴克豪斯的Beethoven: Piano Sonatas,所屬唱片公司Decca[4]。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Beethoven: Complete Piano Sonatas,所屬唱片公司Decca Records[5]。
 ?。ǘ┑谝粯氛碌难堇[對比
  1)演奏速度對比
  譜面
  標記 第一樂章譜面上做標記的速度符號為Allegro,意為快板,每分鐘拍數大約在132左右。
  巴倫博伊姆 巴倫博伊姆在演奏本樂章時運用的速度大約在165次/分鐘(Vivace極活潑的快板),速度上進行了一定的提升,速度自始至終都保持在一個較穩定的狀態之下,104-108小節音型較密集的地方顯得相對較從容。
  巴克豪斯 巴克豪斯在演奏本樂章時的速度剛開始為128次/分鐘,但在演奏過程中出現了較明顯的加速現象呈示部結束時達到了約200次/分鐘的演奏速度。從本樂章開始后的第二小節,巴克豪斯便進行了加速處理,在21小節的地方速度已經達到200次/分鐘,并且譜面未做任何要求對速度進行變化的標記。如果說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可以對音樂進行再創作,也必須在一定的速度控制的范圍內,但巴克豪斯對本樂章且為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進行如此明顯與突兀的加速演奏顯得實在不妥。在后面對本樂章演奏時速度依然是處理似乎過于自由。
  布倫德爾 布倫德爾在演奏該樂章時的速度大約為176次/分鐘(類似于急板的速度)。雖然相對于快板速度有了較大的提升,這種提升使音樂聽起來更具有連貫性,但是在104-108小節的演奏過程中出現了類似于溜音的情況,總體的速度較穩定。
  總結 為了保持旋律的音樂流動性,三位演奏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在該樂章譜面標記速度的基礎上對本樂章的速度進行了一定的速度提升,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手指技術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演奏速度,但建議不要超出128-180次/分鐘的范圍,不然會破壞整個樂章較安逸的“田園”風格。顯然巴克豪斯在速度處理方面顯得不那么盡如人意。
  在下中將分別以巴倫博伊姆、巴克豪斯、布倫德爾作為三位鋼琴演奏家的姓名簡寫。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Danial Barenboin) 呈示部:除了譜面的標記外在19-10小節的地方進行了dim.目的是為了21小節出現的cresc.做出了鋪墊。54小節的sf.未能夠明顯的演奏出來。100-102三個小節出現的sf.演奏者進行了三個層次的推動,后面的每一個小節都較前一小節整體力度有所增加。104-108小節的下行音階演奏每個音符都很飽滿清晰,108到109小節f與p的銜接部分很好的進行了轉化,使緊湊的旋律馬上歸于寧靜。135小節開始左右手旋律連與跳的對比關系較好,情緒推動也較有層次感。
  展開部:演奏仍然嚴格按照譜面標記進行。189-190與193-194小節可以看做是交相呼應的兩句話,在實際演奏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明確對話的感覺。229小節連續的三音一組的音型在演奏時進行了dim.的處理,使連續的音型不會因為相似節奏持續不斷的出現而顯得失去對比性。
  再現部:287小節演奏者增加了一個漸弱的處理,目的是為了鋪墊在289小節出現的cresc.為漸強營造出足夠的空間。337-340處增加了漸強的處理,推動了音樂情緒的發展。341-342又漸弱將音樂情緒拉回來為345小節的cresc.做鋪墊。演奏家將351-360的這十個小節分成了6+4的兩個部分,其中第一個部分的力度較強,第二句明顯較弱,然后出現后面的cresc.漸強。
  Coda:結束部分演奏者以寧靜的力度開始,在結尾高潮處雖然有將強和突強的力度要求,但作曲家將力度控制在一個弱的范圍內進行力度的變化,然后在結尾處趨于寧靜,以遠去的感覺收尾。
  2)具體分析:維爾海姆·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維爾海姆·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呈示部:21小節處的cresc.不夠明顯,而且后續力度已經達到f.未能做出23.25.26小節出現的sf.同樣在44.48兩小節有譜面標記的fp.未能夠演奏出譜面所進行的要求。63—70小節在pp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個力度上的cresc.與71-76小節進行了一個力度層次上的對比,相同的樂句進行一個不同的漸強層次上的對比會使音樂更具有說服力。但在后面的演奏過程中,特別是87-134小節,雖然有意識的進行一個力度上的漸強,但是因為音樂一直建立在一個較強的力度上,所以未能夠出一個明顯的力度上的對比,整體聽起來較急躁。104-108小節的下行音階模糊不清。135-143及144-151小節做出了較好的兩個力度的層次對比,但左手第二排跳音普遍結束太倉促。
  展開部:在第175小節開始逐漸加速,但譜面上未進行標記。181小節的p未做出力度上的處理。一味的加速然后力度一直持續在較強的位置,使音樂聽起來缺少一種對比的張力,容易讓人失去期待感。207小節開始,左手跑動聲音過大與右手主旋律未能讓人聽出明顯的層次感。219小節開始左手有連續的sf.在演奏過程中未能夠明顯做出左右手交替出現的sf.
  再現部:再現部的開始部分相較于呈示部穩定了一些,但還是在289小節出隨著力度的增加速度也有所增加。在290小節處速度開始不受控制的自由變化,而且譜面上的強弱標記未明顯演奏曲對比的感覺。與呈示部相同,在374-377小節中出現的sf未能演奏出來。   Coda:尾聲的演奏相較于前幾個部分顯得較為中規中矩,比較符合本樂章所要表達音樂的中心思想,在整個不安分的樂章中做出了一個相對安分的結尾。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 呈示部:在第15小節開始增加了dim.且一直持續到20小節,為21小節的cresc.提供了更大的空間。40小節以及44小節的fp.對比不夠明顯。副部對音樂的處理與巴倫博伊姆相似,都較嚴謹的遵從譜面的標記。107小節下行音階出現了溜音現象,但不影響整體音樂的情感走向。135小節到呈示部結束,速度較慢,且左手跳音不夠輕巧,而且左手力度在控制上不是很好,力度偏強,導致主次不夠分明對比關系不夠明顯且聽起來有些混亂。
  展開部:181小節的標記是p,在此處布倫德爾做了一個dim.使音樂的前后銜接性更加緊密,隨后嚴格按照譜面進行演奏。在228-240期間,演奏家隨著旋律的走向對其進行了漸強和漸弱的處理,譜面上雖未做標記,但這種處理較符合音樂的發展需求。262小節處譜面上標記的是decresc.但是他卻做了一個cresc.的處理。在257小節演奏的力度較強,本人認為此時演奏應該依然建立在弱的基礎上,在262小節漸弱是可以適當借助弱音踏板幫助演奏。
  再現部:169小節的第一拍進行了時值的延長,未破壞音樂整體的進行,演奏者可根據自己的立即來演繹再現部的這一小節的旋律,筆者認為偶爾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理解,但不能在演繹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時大量增加音符時值。283小節處進行漸弱的處理為279小節漸強做鋪墊。320-323,324-327為相同材料的上方四度模進,類似于兩個重復的樂句,演奏家進行了一個力度層層遞增的處理手法。
  Coda:結束部分449小節開始的幾個sf是力度逐漸加強的關系,當455小節最后一個sf出現的時候,整個樂曲也達到了最后一個高潮然后在最高點上漸行漸遠,最后結束的使人意猶未盡。
  由此可知,巴倫博伊姆與布倫德爾對本樂章的演繹更符合古典主義時期中規中矩的演奏風格,并在符合音樂發展的情況下進行一些細節處的處理。例如在漸強前先進行一個漸弱的鋪墊(巴倫博伊姆較大量的使用)。而巴克豪斯的演奏速度似乎并不太符合作曲家所要表達的音樂風格。他經常在漸強或者音符較為密集的地方隨著本身情緒的發展而帶動速度的發展。這個問題也是大多數人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
  四、總結
  通過對“田園”奏鳴曲的具體文本分析,不難看出貝多芬創作奏鳴曲時縝密的思維方式以及嚴謹的態度。整個音樂作品內部對比強烈又結構巧妙。作品不僅折射出貝多芬典型的個人風格,更有時代的縮影。
  通過三位鋼琴家演繹版本的比較,可發現:巴倫博伊姆的演奏更加貼合譜面要求,表情與力度的處理也更加細致;布倫德爾與巴倫博伊姆的演奏風格很類似,但是相較于巴倫博伊姆來說,布倫德爾的個人風格特點顯得更加突出;巴克豪斯的演奏聽起來則更趨向于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演奏風格,他的整體演奏速度較快,音樂情感處理較奔放,與另外兩位鋼琴家的演繹相比較,稍顯遜色。
  通過樂譜分析與演繹版本比較,筆者對貝多芬及其《田園》奏鳴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奏鳴曲這一題材作為一種理性而成熟的善于表現戲劇性沖突的音樂形式,其產生與發展都與時代的變遷有著緊密的聯系,它也是古典主義時期審美方式的一種具體體現。同時,樂譜是演繹的根本。作為一名專業的演奏者,在演繹一部音樂作品時,不僅應遵循作曲家的演奏標記,更應該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在力圖還原音樂本身面貌的前提下,有控制地做個性化處理。
  參考文獻:
  [1]奏鳴曲(Sonata)是種樂器音樂的寫作方式,此字匯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發出聲響。
  [2]奏鳴曲式是一種大型曲式,是奏鳴曲主要樂章常用的一種結構形式。
  [3]相關網址鏈接:http://www.xiami.com/album/77821 813? pm=a1z1s.3521869.23310041.3.vvA
  [4]相關網址鏈接:http://www.xiami.com/album/1477174322? pm=a1z1s.3521869.23310041.25.vvAiBa。
  [5]相關網址鏈接:http://www.xiami.com/album/1079828044? pm=a1z1s.3521869.23310041.190.vvAiBa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1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