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貝多芬《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Op.26第一樂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研究探索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本文將對貝多芬《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Op.26第一樂章》的演奏技巧方面進行簡要的理論研究和技術分析,從而進一步了解貝多芬的音樂思想和藝術創作特征,更為貼切地把握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特點并且將這首奏鳴曲演繹的更加符合貝多芬的音樂思維。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3                          【文獻標識碼】A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絕妙之處就在于其每一首作品都有他獨特的風格特征。如何更好的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可以從他的生平和經歷,社會的動蕩,思想的變化起伏等諸多方面進行探索,只有不斷體會作曲家的內心世界,仔細品味作品中所體現的細膩的情感變化,才能了解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的技巧。
  一、從力度的運用方面分析
  這首《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Op.26》是貝多芬早中期的作品,是他獨特的變奏寫法寫成,力度幅度較大,變化豐富,矛盾沖突強烈。原因其一是貝多芬與其他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海頓、莫扎特的生活環境與經歷有所不同。貝多芬不受制于宮廷音樂的約束,他的作品具有更豐富的內心想法和變化;其二貝多芬的性格生性倔強,不受束縛,追求自己的信念、自由和真理成為他創作的導向;其三是客觀方面因素,樂器的發展與改進,各種樂器上的配器嘗試和鋼琴音域上的擴張使貝多芬能夠向世人展示他激烈的內心情感掙扎,這時期鋼琴的音域已擴展到六個八度,具備了現代鋼琴的性能,足以奏出pp到ff之間的力度,這也是貝多芬充分利用力度的對比表現內心情感的重要因素。
 ?。ㄒ唬┲黝}部分的力度變化
  貝多芬在這首樂譜中細致的安排了許多表情記號,其意圖都是不容忽視的。主題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情感對比:從弱起拍的P到第三小節的cresc.漸強,再到第四小節的Sf突強經過漸弱到P弱,短短的一個樂句中力度變化多達四次,可見他用強烈的力度對比表現他內心的矛盾反差,使音樂富有戲劇性。在彈奏這個部分的時候,要注意弱音慢下鍵而不能虛,突強記號的位置為I級主和弦,需要用到手臂力量向前向下以爆發力的方式推動,下鍵的同時聲音不能爆,從而破壞整個旋律的線條,繼而迅速做漸弱,回到最初的弱音,需要良好的手指控制能力。
 ?。ǘ┳冏嗖糠值牧Χ茸兓?
  變奏Ⅲ(111-117小節)是“葬禮進行曲”的先現,調號由原本的降A大調變成七個降號的降a小調,與第三樂章的“葬禮進行曲”形成呼應。前半部分音色低沉陰郁,帶有濃郁的悲傷氣氛,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低音使用sf突強來直擊內心的弦,使樂曲更為沉重。整個變奏的左右手力度極具變化特征,仿佛聽見作者內心的嘶吼與悲傷,是整個第一樂章最具有情感色彩的一個變奏。在彈奏這個主題部分的時候,要注意左手的突強音與后兩音符跨越式跳躍彈奏,手臂自然放松落下觸鍵,隨后自然彈起跨越到上方音符彈奏,要保持旋律富有彈性。
  二、從速度和節奏方面分析
  演繹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速度是決定奏鳴曲風格的重要要素之一,要注意運用適當速度演奏。雖然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的開創性人物,但學者們將他歸屬于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特別是前期和中期的作品,在時代背景下是屬于古典樂派的。古典樂派作品在演奏時追求清晰、單純、嚴謹的邏輯性和均勻的速度韻律,所以在彈奏貝多芬奏鳴曲時須遵守速度的統一的原則,不能做太多的隨意性的處理,否則將會破壞作者的意圖與風格。
  雖在貝多芬奏鳴曲主體上速度要保持一致,但在小的細節上可以稍微自由的處理一些節奏和速度,使樂曲聽起來更具有貝多芬自己的感情色彩。主題在開始的時候就標(“Andante con Variazioni”變奏式的行板)。主題和變奏I都是通過平穩的速度來完成,具有濃郁的古典主義色彩。
  在變奏II的部分變成三十二分音符均勻的排列,左手運用三度五度八度等音程奏出主旋律,右手快速進行和弦的轉換,節奏穩定均衡且富有彈性,就如同心跳脈搏的節奏。有一些細節上的處理有它的自由之處,但是一定要合理,必須符合古典主義的風格特征,情感表達內斂而不失張力。在彈奏這個部分的時候要注意左手跳音輕巧而富有彈性,不可拖泥帶水彈奏,右手和弦整齊平穩,下鍵時需稍稍突出高音聲部的手指力度。
  又如變奏Ⅳ,節奏明顯區別于變奏Ⅲ。變奏Ⅲ情感較為陰郁,而變奏Ⅳ快速的跑動和大幅度音區的跳躍,情緒轉變為明朗、輕快。這一變奏不僅具有古典主義風格的明朗嚴謹,又具有浪漫主義風格的“自由”。
  三、從音色和踏板的運用方面分析
 ?。ㄒ唬┮艉筇ぐ澹卜Q為切分踏板
  這種踏板的運用方式是最廣泛的一種,常用于連接旋律與和聲,使層次清晰、旋律流暢,而不使和聲渾濁。在彈奏貝多芬的慢板樂章時候可以運用此種踏板法,使旋律具有歌唱性。從主題的第21小節開始,和聲不斷交替,有時甚至一個小節會出現三個不同的和聲效果,旋律進行緩慢,此處就需運用音后踏板進行和聲與和聲之間的連接,使和聲效果連貫而不略顯渾濁。
  (二)二分之一踏板,也可稱為半踏板
  踏板只踩到一半的位置,這樣踏板一般在快速的、活潑的旋律中,使和聲有延伸效果同時不失干凈清晰,音色較為明朗,動作幅度小。如變奏IV,整個變奏都是活潑靈巧的風格,速度相對來說較快,左手的跳音和休止體現出音的短暫,右手的小連線卻又要把聲音延展開來,這種靜與動、柔與剛的融合就必須采用二分之一踏板來演奏。
  四、從曲式結構分析
  貝多芬的《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Op.26 第一樂章》是一首變奏式曲式的奏鳴曲,3/8拍。第一樂章主題部分是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從最開始的八小節旋律部分被加以反復和變化,從而與中間的八小節形成對比和過渡,而后再次的變化重復主題部分以將這句旋律樂思推向高潮。變奏I極具優美和富于幻想性的氛圍,將主題加以變奏來展現;變奏II則將主題移至低音部,用右手進行伴奏,運用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的跑動和跳躍形成主題,靈巧而富有跳躍性;變奏III由之前的降A大調轉變為降a小調,使整個音樂的氣氛變得陰郁和壓抑。右手以切分音的形式將左右手旋律輪流交替出現,并設置多處強音加以增強悲愴的氣氛,樂思嚴謹,與第三樂章的“葬禮進行曲”形成呼應;變奏IV具有諧謔曲的風格,在此部分也頻繁地使用連續切分音,將小節與小節之間鏈接緊密,弱化3/8的節奏特征,頻繁地轉化音區,使樂曲具有生命力,與變奏III形成鮮明對比,同樣以第四樂章的部分形成呼應;最后的變奏V,與變奏IV有所不同,這里將3/8拍的節奏型展現得淋漓盡致,主題隱藏在細膩的音型里。結尾部分仍然以主題的變奏結束。
  五、結語
  貝多芬是一位承前啟后的作曲家,同時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曲家。貝多芬所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是鋼琴藝術史上的巔峰,被音樂學者們奉為“圣經”,被后世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Op.26》作為貝多芬中期時作品的先作,在各方面創作形式上加以創新,使樂曲更加富有獨特性,這也決定了貝多芬在古典主義時期的成就與地位。貝多芬將古典樂派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作為連接古典和浪漫兩個流派的先驅,極具影響力地展現了他的創作魅力,對命運獨特的革命和抗爭精神推動了法國革命文藝界的發展,也可以說法國革命的時代造就了貝多芬。
  參考文獻
  [1]魏納·萊奧.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