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維尼亞夫斯基《D大調波蘭舞曲》的小提琴演奏技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D大調波蘭舞曲》是維尼亞夫斯基的一篇代表性作品,技巧性較強,對演奏者的要求也較高。本文依據相關資料,根據《D大調波蘭舞曲》的風格、結構,簡要分析其演奏技巧,為小提琴練習者和研究人士提供一些見解。
【關鍵詞】維尼亞夫斯基;小提琴;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識碼】A
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是19世紀重要的浪漫主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既體現出鮮明的浪漫主義時代特點,也受到波蘭民間音樂的深刻影響,被譽為“小提琴界的肖邦”。維尼亞夫斯基創作了許多波蘭音樂體裁的作品,其中《D大調波蘭舞曲》最能體現作曲家的情懷和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這首波蘭舞曲雖然篇幅不長,但充分體現了維尼亞夫斯基作品輝煌華麗的特點。本文從演奏技巧方面對《D大調波蘭舞曲》進行分析,為研究學習小提琴音樂的人士提供一些見解。
一、《D大調波蘭舞曲》的風格與結構
波蘭舞曲又稱“波洛涅茲”(Polonaise),是源自波蘭民間的舞蹈音樂體裁,經常用于節日、聚會、婚禮等重要場合,在波蘭各地廣為流傳。它的主要特征是樂句較短,節奏明朗有力,給人以輕快愉悅的感覺。[1]《D大調波蘭舞曲》是維尼亞夫斯基創作的兩首《華麗的波蘭舞曲》之一(另一首是《A大調波蘭舞曲》),它使用了波蘭舞曲固有的3/4音拍,曲式結構為三段體。1-60小節為第一部分,使用D大調;61-130小節為第二部分,變為b小調;131-152為第三部分,回到D大調。[2]
第一部分中,前四小節使用典型的波洛涅茲音型作為開場,音級跨度較大,跳躍性非常強,然后出現三次大跳弓,并且使用連續下弓演奏,充滿力度和氣場。5-12小節構成一個4+4結構的樂句,中間兩次使用和弦,接下來在13-20小節重復一次。21-30小節為4+6結構的對比性樂段,其中,21-24小節是第一樂句,25-30小節為第二樂句,第二樂句主要使用與D大調平行的b小調。兩個樂句的前兩小節相同,都使用大量的四和弦連奏,但第一樂句的后半部分使用雙音三連音和撥弦技巧,第二樂句的后半部分則使用人工泛音,使曲調變得輕盈,與第一樂句形成鮮明對比。從31小節起再現主題旋律,39-60小節則使用鋼琴伴奏。
第二部分為對比樂段,由主題D大調轉入與其平行的b小調,該部分旋律平靜、憂郁而又暗含著希望,與第一部分形成對照。61-71小節構成第一樂段,可分為三個樂句,61-64小節是第一樂句,在64小節用IV級屬和弦銜接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第二樂句由b小調升為C大調然后結束;68-71小節為第三樂句,由b小調轉入D大調,72小節再次使用典型的波洛涅茲節奏進行銜接,從73小節開始重現第一樂段,但節奏更加緊湊。到84-88小節對樂句進行補充擴展,然后是兩個小節的變化模進。從91小節開始回到D大調,到98小節開始本曲的高潮部分,使用一個V級七和弦。99-102小節進入D大調的I級,五度和六度音程交替,節奏輕快,然后通過一個E大調的V級七和弦進入E大調。105-106小節出現人工泛音,隨后在107小節回到D大調,并在109-110小節使用了色彩豐富的雙音連頓弓。115-129小節是過渡部分,旋律靜謐、舒暢。
從130小節開始為第三部分,回歸第一部分華麗恢宏的風格。130-135小節是本曲主題的變化重現,其中131小節出現自然泛音。136-139小節使用半音模進手法,140-148小節則使用分解八度音將曲子推向尾聲,149-151小節再次出現波洛涅茲典型節奏,最后以ff強奏結束本曲。
二、演奏技巧分析
《D大調波蘭舞曲》使用了多種復雜的演奏技巧,對演奏者的水平要求非常高。下面對曲中出現的幾種演奏技巧進行簡要分析。
?。ㄒ唬╇p音的演奏
在演奏雙音時,應該首先從較低的音開始確定手指的位置,然后再找到較高音的位置。在練習雙音之前,應當先把兩個音分開練習,在頭腦中形成兩個音之間的關系認識,然后再進行雙音練習。
雙音中最難演奏的是三度雙音,需要控制好兩條弦上的半音與全音之間的間距,雙音換把時要主要右手弓段的力度保持平衡。例如曲中23-24小節出現了雙音三連音,必須在換把之前快速找到下一個雙音的位置,這就要根據曲調的節奏性質確立合理的指法,并保持右手力度平衡。
對于八度雙音,在演奏時應該形成手指的框架感。由于一指到四指之間是純四度關系,因此只要將手指略微分開就可以拉出八度雙音。由于一指的力量強于四指,所以一旦使用垂直壓力就會導致一指比四指更高。所以,我們應該使用較小的壓力進行演奏。四指的力量雖然很弱,但在連續八度的換把過程中要帶領手的運動,因此,四指需要保持一定的強度,和手的其他部位維持固定的相對位置關系。達到五把位以上的時候,雖然距離在不斷縮小,一指仍然要在換把過程中向上對進,與拇指在琴頸處固定所形成的阻力相平衡。
(二)人工泛音的技巧
人工泛音在帕格尼尼之后才正式出現在小提琴演奏中,維尼亞夫斯基作品中也多次出現人工泛音,例如本曲的105-106小節。在演奏人工泛音時,一方面要注意右手運弓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左手觸弦的位置準確性。演奏者應當注意,上方輕觸琴弦的手指與下方實按琴弦的手指要分別使用不同的力度。雖然泛音的效果比較輕盈,但也不能運弓太輕,否則會導致無法演奏出泛音。運弓時應當注意稍微加重一些。
?。ㄈ┻B弓技術
連弓技術的關鍵點在于右手的換弦與左手的換指。如果連弓發生在不止一根琴弦上時,就需要注意右手的換弦技巧。有時換弦過程中還會出現一個雙音裝飾音,應當將其處理得難以察覺。如果在兩根琴弦之間發生連續換弦,則既要使兩根琴弦都發音清晰,又要讓弓子盡量靠近這兩根琴弦,以減小轉動的角度。在接近弓根的位置進行換弦難度比較大,因此,我們要在平時多進行下半弓與弓根換弦的訓練。
若連弓中左手的換把次數過多,則需要在換把時降低弓速,并適當減輕弓子的壓力,同時要保證弓子能夠在琴弦上連貫運行,否則將破壞連弓的流暢感。
?。ㄋ模┨葑?
跳弓的主要難點在于手臂動作。如果使用了不恰當的動作,會導致弓子在琴弦上不均勻跳動,在快速運行中右手又難以控制弓子,從而與左手不協調。跳弓的演奏方法大體上與中弓部位的分弓相同,只是速度和弓子的長度有所差別。自然跳弓使用的弓子很短,只需要在速度增加時減少食指對弓桿的壓力,就可以使弓子自然跳起,無需再使用其他的動作。
?。ㄎ澹┻B頓弓
維尼亞夫斯基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對連頓弓的使用,例如本曲的109-110小節。在連頓弓的演奏過程中,弓毛需始終貼緊琴弦,每一弓的發音都應堅固有力,每拉完一個音之后,將手短暫放松。連頓弓的演奏速度因人而異,取決于手臂肌肉的力量。若使用上弓演奏連頓弓,可以將手臂貼近身體,讓弓子發生一定的順時針轉動。還可以將肘部略微抬高,向內側轉動小臂,向外側傾斜弓根。若用下弓演奏連頓弓,則方法剛好相反,手臂應靠外側,肘部略微壓低,弓子要向內側傾斜。練習連頓弓的時間不宜太長,否則會對右臂肌肉造成損傷,可以在練習其他段落的時候,中間偶爾穿插練習連頓弓。
四、結語
《D大調波蘭舞曲》是維尼亞夫斯基的一篇代表性作品,技巧性較強,對演奏者的要求較高。雖然本曲的篇幅不長,但充分展現了小提琴藝術的特點和技法,是非常經典的音樂會演奏曲目,值得深入學習。[3]
參考文獻
[1]張曉燕.維尼亞夫斯基《D大調波蘭舞曲》演奏分析[J].戲劇之家,2014(18).
[2]許可欣.維尼亞夫斯基《D大調波蘭舞曲》的小提琴演奏技巧[J].北方音樂,2016(21).
[3]周鵬松.淺析維尼亞夫斯基《D大調波羅乃茲OP·4》和《A大調波羅乃茲OP·21》[J].戲劇文學,2003(7).
[4]王姬.西方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炫技藝術的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丁浩川(1991—),男,莫斯科國立師范,博士再讀,研究方向:小提琴與中提琴的教學與演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