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的中國化改革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提琴有著“樂器之后”的稱號,從這個稱號也可以看出小提琴在樂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提琴出現在中國大概在18世紀,其是由西方國家引進的。我國在音樂方面是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小提琴進入中國后,也在逐步中國化。目前大多高校都設有小提琴相關的課程,尤其是音樂類學校,有專門的小提琴相關專業,而且該專業的學生人數正在逐步增加,這也為我國補充、培養了更多的小提琴人才。文章主要分析了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國化改革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中國化改革的現狀做了相關的幾點思考,希望對小提琴演奏教學的中國化改革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國化改革
  小提琴屬于西方的一種樂器,是清朝時傳進我國的,主要是因為康熙時期的清朝有著很多來自西方國家的傳教士,這些傳教士在中國傳道的同時,也傳入了西方的文化,其中就包括小提琴。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小提琴越來越受國人的重視以及喜愛,而且融入了很多的中國元素。當前我國的各方面都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小提琴已是一些院校的一門專業課程,這也促進了小提琴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學生對相關文化感悟不深,學生難以意識到其中國化的積極意義,這不利于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
  一、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國化改革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民眾物質水平提升之后,也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眾開始給予音樂文化更多的關注,物質的保障以及精神的需求推動了小提琴音樂在我國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其和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有了越來越多的交集,兩者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隨著西方更多的樂器進入我國民眾眼中,小提琴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音樂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小提琴在這一過程中繼承以及融入了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讓我國的音樂藝術內容變得更為豐富[1]。
  我國的樂器中,高胡的產生皆是因為受到了小提琴的影響。對于喜歡高胡的民眾來說,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高胡和小提琴以及二胡的區別,但是對于沒有研究的民眾來說,會將高胡誤認為是二胡或是小提琴,這主要是因為高胡的創造者在創造時充分地將小提琴以及二胡兩者的音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此外,很多民眾比較喜歡聽的優秀樂曲,例如《梁?!贰赌粮琛返?,皆是小提琴協作曲,這些音樂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民族類歌曲與國外交響樂的完美結合。這也是小提琴能夠在我國受到如此重視的原因,它有著獨特的曲式結構,而且可以為很多音樂創作者提供一些特殊的創作思想,讓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神韻以及意境方面變得更為豐富。這也是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國化改革勢在必行的原因。
  當前,很多小提琴音樂與我國傳統音樂有了一定的融合,而且也展示了其音樂魅力獨特的一面。但是當前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音樂市場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更多。音樂人才培養的關鍵基地非高校莫屬,因此高校應該意識到自己對我國音樂發展的重要作用,應該提高帶有中國文化的小提琴音樂的普及率,從而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發展。
  二、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國化改革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音樂藝術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小提琴藝術已經有著和其不相上下的水平。但是從具體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小提琴教學在中國化改革時,仍舊面臨諸多阻礙,要想實現小提琴中國化的進一步發展,對這些問題給予足夠重視,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是尤為必要的。我國在看到小提琴取得優秀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不足的一面。高校在相關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曲目逐步顯示出一種西方化的風格特色,中國化小提琴相關作品正在逐漸減少,不夠重視演奏中國小提琴的相關作品,因此造成部分學生缺乏對相關作品的認識,甚至對經典曲目都沒有掌握[2]。有些學生僅僅是為了考試合格,或是為了取得畢業證書,才去簡單地了解一下中國小提琴的曲目。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與社會脫軌,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也沒有任何益處。
  三、關于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國化改革的幾點思考
  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的一種發展趨勢,全球化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從文化角度發展來看,我國需要更多的演奏小提琴專業人才,院校對于培養小提琴手有著積極的作用,院校在培養相關人才時候應該結合中國音樂文化的實際情況,進行中國化改革,將更多的中國音樂元素融入其中,才能讓小提琴朝著良好的一面發展。結合目前的發展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了關于小提琴教學時候中國化的幾點思考。
  第一,結合我國小提琴領域的核心作家以及曲目展開深度探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我國優秀的小提琴演奏作品的創作背景、技法、藝術文化以及內涵感情都做深入分析,從而對我國小提琴名家作品中的感情進行領悟,進而對其感情產生共鳴,同時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思想感情進行進一步的創新發展,融入自己的理解,對相關優秀曲目做相應的中國化改編。此外,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帶有中國特色的技法,通過推廣以及運用這些技法,讓更多的民眾認識以及接受小提琴相關的經典曲目。
  第二,在高校的小提琴課程里,需要盡可能多地收集一些中國當代的小提琴作品,然后根據其不同題材、作曲家、創作方式、技法等進行有效的整理和歸類。這樣,就可以讓高校教師擁有足夠多的資料作為參考,結合教師個人的理解和技巧,將中國比較經典的小提琴作品更好地呈現給學生們,帶動學生們重視我國經典小提琴音樂作品。這樣還有一個非常積極的作用,那就是提高中國經典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地位以及影響力,并廣泛傳播中國經典音樂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三,高等院校通常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場地等便利條件,可以邀請業界知名的音樂家、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等等,在校內定期地開展一些高質量的講座和宣傳活動,來研討和宣傳中國傳統小提琴演奏的基礎理論知識、表演技能等。通過這些講座活動,讓廣大師生對當前小提琴演奏教學改革趨勢有更多的了解,并積極加入隊伍投身改革[3]。通過研討會的深入交流,能夠讓各專業人士分享對方教學以及演奏的優秀經驗,從而拓展改革的相關思路。當前我國的很多院校很少去進行小提琴演奏教學有關的研討會,可以運用組織會議的形式讓更多有關學者重視這一問題,進而共同確定出中國化改革的未來發展方向。為了符合我國音樂的神韻,可以進行相應的改革計劃。首先,讓更多的聽眾以及相關作曲家全方位了解小提琴有關的優秀曲目,保證觀眾可以領悟其不同韻味。其次,演奏者要全方位了解作品的演奏以及加深認知,進而能夠在后期的演奏中體現出帶有中國特色的情感表達。最后,改革更應該凸顯我國文化中的特點,即博大精深。小提琴在我國的音樂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小提琴也融入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師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小提琴的合奏以及重奏外,還可以通過考試讓學生加深對合奏以及重奏的認識。   第四,高等院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更多地參考中國音樂元素,讓以西方音樂文化為主的情況得以改變,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實現小提琴的長遠發展。此外,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應該將小提琴相關音樂和我國的優秀音樂有機聯合在一起,編寫成相應的教材,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學習,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給予小提琴作品中的中國元素以更多的重視,也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我國樂曲。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將更多的中國元素結合進去,加深學生在此方面的認識,從而對偏西方的情況進行一定的改變。演奏者也要給予中國曲目以更多的重視,從而推動小提琴中國化的進步。
  第五,對我國的小提琴相關作品進行相關梳理,針對中國元素豐富且明顯的曲目,構成較為完善、可行性高的演奏順序,同時利用研討會等方式開展全方位的推廣以及普及,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利用相關作品。教學中多鼓勵學生演奏我國優秀曲目[4],例如《黎家代表上北京》這類曲目。教師在開展此類曲目的教學中,可以撰寫相關的曲目報告或論文,從而加深對創作背景的理解,對曲式結構進行詳細分析,對曲目展現的技法進行總結歸納,將作品的演奏技法做詳細介紹。此外,可以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形式,為了將小提琴相關音樂曲目全面展示給學生,可以在院校內部進行有關的音樂會。
  四、結語
  小提琴雖然是西方產生的,但是在我國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其已經帶上了一定的中國特色,我國小提琴也和西方的小提琴有了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我國小提琴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就需要繼續深入進行中國化改革。高等院校對我國小提琴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教學中應該意識到中國化改革的必要性,通過采取積極措施促進中國化改革,使我國小提琴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為我國小提琴領域培育更多的專門人才,進而實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媛媛.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的中國化改革分析[J].黃河之聲,2017(21):63.
  [2]張天虹.高校小提琴教學民族化方案芻議[J].藝術教育,2016(12):116-117.
  [3]夏木西卡麥爾·阿布都熱依木.中國民族風格在小提琴音樂作品演奏教學法中的應用探討[J].藝術評鑒,2016(7):133-135.
  [4]周明,盧正泓.新中國小提琴教育發展概述——以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學科為例(1949-1990)[J].齊魯藝苑,2017(5):11-16.
  作者簡介:
   白艷,六盤水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小提琴專業課教學與演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2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